“你真的放得下吗?你的亲情和你的一切。”
1995年,中国现当代著名画家史国良在美国的西来寺出家,法名慧禅。15年后,曾坚定表示会放下一切的史国良为了儿子脱下了袈裟,回到了俗世的家中。
2014年,他的《转经图》以1173万元的价格被卖出。
他曾说自己出家许多年,但对佛教的理解却并不多。或许他从始至终都没有放下对俗世的牵挂余生的决定。
天才画家的崛起
史国良出生于1956年,他从小就表现出了对画画的极大天分与热爱。每次看了电影,回来第一件事一定是把电话的画面给背着画下来。
那个年代,能够供得起孩子学习艺术的家庭很少,史国良虽然出生在首都北京,但他们家却并不富裕,甚至可以称得上贫穷。
他家有7个孩子,全家就靠父亲在工地上打工维持生活,饿肚子是经常的。在温饱都成问题的当时,学画几乎可以说是一种奢望。
但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下,史国良也丝毫没有减淡对绘画的热爱,家里随处可见他的画作。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的父母十分鼓励他这种爱好。
“好好画吧,说不定将来能当个画家。”这是当年史国良父亲随口说出的一句话,没想到多年以后,儿子竟然真得成了画家,还是享誉全国的大画家。
那个年代的父母普遍十分务实,他们往往更期待自己的儿女能够找到一个踏实稳定的工作,画家、歌手、舞蹈家这种艺术类的职业在当时看来是十分不稳定的。
多少孩子的天赋就这样被扼杀在了幼年时期,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史国良是幸运的。
1973年,17岁的史国良凭借着极高的绘画天赋和颇有灵气的绘画风格成为我国著名女画家周思聪的弟子。
上世纪70年代的北京的天空总是灰蒙蒙的,冬日的寒风裹挟着刺骨的冷意,吹过这个繁忙的城市。
然而,在北京第三师范美术班的教室里,史国良正全神贯注地盯着眼前的画板。经过几年的艰苦学习,他终于站在了中国画坛的门槛前。
1975年,史国良顺利毕业。一年后,20岁出头的他作为后生晚辈,到黄胄家拜师学艺。也是在这一年,他的作品《越唱心里越快活》参加了北京优秀作品展。
能在踏入画坛后先后跟随两位大师级别的画家学画,这对史国良的影响是极大的。
1978年,他考进了无数学子梦寐以求的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同年,他的作品《月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画创作组展览中亮相,立即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这幅画作捕捉了夜晚柔和的月光洒在乡村的静谧场景,展现了他对光影和色彩的独特理解。人们纷纷议论,这个年轻人前途无量。
事业与家庭的抉择
1980年,研究生毕业的史国良正式成为了解放军艺术学院的一名教师。这时,他也才不过24岁,以至于当时班上不少学生年龄都跟他相近,甚至还有比他大的。
但这些学生并没有因为他的年龄小而轻视他,反而对这个小小年纪就取得如此成就的史国良十分崇拜。
这份工作给了他稳定的收入和创作的空间,也让他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探索艺术。然而,随着名声的扩大,史国良的生活也开始发生变化。
1981年到1989年他出国前,是史国良创作的一个小高峰。他创作的作品在全军乃至全国参展,1988年,他还被台湾邀请在高雄举办个人画展。
“国良,再忙也要照顾好自己。”妻子刘玉梅在家里准备晚餐时,关切地看着他。
她知道丈夫为了家庭的幸福和事业的成功,已经付出了太多。但随着儿子史村的出生,家里的经济压力骤然增加,这让史国良更加渴望在事业上取得突破。
1989年,史国良前往加拿大讲学办展,同年,他决心移居温哥华。彼时,他怎么也没想到,这个决定会影响他的大半人生。
“国良,真的要走吗?”刘玉梅十分不舍。
“玉梅,这是我必须要做的事情。只有在外面闯一闯,我才能给你和孩子带来更好的生活。”史国良的语气中带着坚定和不容置疑的决心。
他知道,这一走或许就是多年,但他相信,这样的牺牲是值得的。
刘玉梅沉默片刻,最终还是点了点头。她明白丈夫的理想和抱负,也理解他的压力,只能默默支持他的决定。
现实与理想的冲突
到达温哥华后的生活并没有他想象中的那样顺利。初到异国他乡,语言不通、文化差异和经济上的压力让这个在国内意气风发的青年画家被压得几乎喘不过气。
更加令他难以忍受的是对家人的思念,在异国他乡,他没钱也没有朋友,物质和情感上的极度匮乏让他一度想要回国。
他曾在一次采访中告诉记者,那段时间对他来说可以用绝望来形容。画家似乎总是格外的敏感,而他尤其如此。
史国良试图通过办画展来打开局面,但第一次画展的惨淡收场让他倍感失落。在一个陌生的圈子,他失去了往日的光环,甚至还是怀疑自己的决定是否正确。
而在当时,西方国家对待中国的画家总是有一种别样的优越感。史国良说,那时,自己在国外最深刻的感受就是,中国的画家几乎没有一个被西方主流文化认同的。
“我真的还能继续画下去吗?”他的内心开始动摇,无法再找到曾经创作时的激情和灵感。
佛缘初现的契机
在他最绝望的日子里,他开始频繁地前往寺庙,开始看宗教类的书籍。他希望能从佛教中找到自己一直追寻的那份纯粹,找到精神的寄托。
他认为艺术应当是充满人文气息的,他希望人们看到他的作品时看到的是人性,是持久的生命力,而这些都是他在接触了佛教以后才有的感悟。
1995年,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出家修行,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解脱。
这个决定让他的妻子刘玉梅无法接受,她质问道:“你真的要离开我们吗?国良,你考虑过我们的感受吗?”
在史国良出国后不久,她就辞掉了国内的工作,带着孩子来到加拿大,照顾他的生活。除了日常的家务以外,她还要在餐厅打工,日子过得并不比在国内时轻松。
所以,在得知史国良要出家时,她才会格外地气愤和悲痛。
面对妻子的质疑,史国良没有任何话语可以辩驳。刘玉梅是合格的妻子,是世俗标准里的贤妻良母,可却无法理解他的精神世界。
尽管受到了几乎所有人的阻挠,但他还是毅然决然地告别了妻子和年幼的儿子,踏上了通往佛门的道路。
他跟妻子提出离婚,要放她自由,但不相信他会如此绝情的刘玉梅怎么也不肯答应,直到一年后,俩人才彻底离婚。
离婚后,刘玉梅便留在了加拿大,她说自己会等到史国良还俗的那一天。然而,她怎么也没想到,这一等就是整整十五年。
1995年美国西来寺,僧人们早已起身开始一天的修行。
此时的史国良,身披僧袍,双手合十,正在静默地诵经。他已出家数月,法号释慧禅。
然而,表面的平静掩盖不了内心的挣扎。
寺庙生活的清苦与简朴,仿佛让他暂时逃离了凡尘的喧嚣。但每当夜深人静时,过去的一切又会涌上心头。
在西来寺的日子里,尽管他每天按时诵经、礼佛,但内心的孤独和困惑却还是如影随形。
随着时间的推移,史国良逐渐适应了寺庙的生活。与此同时,他又拿起了自己的画笔。只不过,这一次,他将自己修行的感悟融入到了画作中。
他意识到,艺术和修行并非矛盾,他可以通过画作表达内心的禅意。从那以后,他开始在修行之余,重拾画笔,创作出了一系列禅意浓厚的画作。
这些作品不仅得到了寺内僧众的认可,也逐渐传到了外界。
决定还俗
1997年,史国良穿着一身袈裟回到了中国,随后定居北京。然而,自他回国以后,各界对他的争议便没有停止过。
因为他虽然已经出家,却还是频繁地出席各种活动,把自己的作品带去参加各种画展、卖画,甚至他的画还卖的相当不错。
他的行为与世俗人眼中清心寡欲、淡泊明志的出家人形象大相径庭,因此,不少人都在背地里说他在“炒作”。
对于这些声音,史国良并未解释。
2007年,他在一次采访中告诉记者,虽然他出家多年,但对佛教的理解却并不多,甚至于一些物质的诱惑对他的吸引力依旧很大,但他依旧遵守着佛教的清规戒律。
他说即便如此,自己也没想过要还俗。然而,彼时的他并不知道,3年后,他就彻底脱下了身上的袈裟。
2010年,史国良正式宣布还俗。据说,他会做出这样的决定,与他的家庭有很大的关系。
自他出家以后,儿子一直是前妻在带,这些年他可以说甚少过问,直到回到北京,才渐渐地多了写关注。
对于这个孩子,他在心里是十分愧疚的,他不可否认,自己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并没有承担起一个父亲的责任。
所以,当前妻满脸忧心地找到他说,儿子需要他时,他动摇了。
正处于叛逆期的儿子让刘玉梅心力交瘁,她越来越觉得对这个孩子自己有些无能无力了,若不是实在没办法,她也不会找到史国良的头上。
这毕竟也是他的孩子。
“玉梅,对不起……”史国良语气中满是愧疚。他意识到,自己已经无法再逃避,必须承担起作为父亲的责任。
夜晚,史国良独自坐在禅房里,手中拿着一张全家福照片。照片中,他和刘玉梅笑容灿烂,怀中还抱着一个天真无邪的小男孩。往事历历在目,心中五味杂陈。
终于,他下定了决心,要回到尘世间,去履行自己作为父亲的责任。
高调回归
还俗后的史国良与儿子化解了多年的隔阂,父子之间的情感终于重新连接起来。
于此同时,他的作品也再一次得到了认可。在寺庙修行的这些年,他的他的艺术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
他的画往往带着些旁人所没有的禅意,广受赞誉,为此还获得了一个“画僧”的称号。
2014年,他的作品《转经图》在拍卖会上以1173万的价格成交,拍卖会现场掌声雷动,许多观众惊叹于这位画家的才华与回归后的崛起。
此后,他的艺术事业再次步入巅峰,他的画作多次荣登艺术排行榜。
与此同时,他还在全国各地举办讲座,分享自己的艺术心得和人生经验,为培养下一代年轻的画家而奔走,在这个过程中,他终于找到了内心的安宁。
结语
艺术与人生都是不断探索与回归的过程,史国良在艺术的巅峰时期选择出家,却在15年后最终选择回归。
在这个过程中他终于为自己的人生找到了平衡,人生本就是充满了无数意外和可能性的,只有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道路,才能足够坚定。
参考资料:
《画僧史国良的自白:有人骂我是假和尚》——人民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