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幼儿园开学都绕不开的一个话题就是:分离焦虑。
幼儿园门口必出现的场景是:孩子紧紧地抱住家长不松手,哭喊着:我不去幼儿园~我要回家~
哭闹,抗拒去幼儿园,是非常明显的表达分离焦虑的方式。
然而还有一类孩子的入园焦虑不是哭闹,不去幼儿园,而是另外一种隐蔽的方式,很容易激怒家长。
01
一种很隐蔽的入园焦虑表达方式:给妈妈找茬
朋友的儿子去年小班,入园前几天都比较顺利,完全不哭,淡定的和朋友挥手告别,放学接园的时候,也是兴高采烈的。
朋友松了一口气,没想到儿子这么轻松就入园了,脑海中臆想的那种抱着妈妈大腿撕心裂肺哭闹的场面,完全没有出现。
然而好景不长,入园第二周开始,朋友发现儿子像变了一个人似的,突然变得非常多事,有些事情简直就是鸡蛋里面挑骨头,故意找茬,比如:
非要站在炎热的太阳地里喝酸梅汤,朋友让他站在树荫下喝,不行。
不但自己不站,还非要朋友和他一起站在太阳下面喝,否则就开始发脾气。
每天让朋友带着饮料来接他放学,朋友带了小葵花露,儿子发脾气说他要的是酸梅杨,次日,朋友换成酸梅汤,儿子又发脾气说他要的是小葵花露。
吃早餐的时候发脾气,原因是盘子里的饭团为什么是2个,而不是3个,然后倒地大哭。
坐电梯突然发脾气大哭,因为朋友按了电梯,自己没按上。
类似这种较真、执拗的频率突然增加,每天都有两三件事情让朋友儿子突然爆发激烈的哭闹,一哭就是二十多分钟,难以安抚,怎么说都说不通。
每天被儿子“找茬”,朋友的耐心已经消耗殆尽,非常崩溃。
孩子这种频繁给妈妈“找茬”的行为,并不是无理取闹,而是把妈妈当成了“焦虑情绪的发泄渠道”。
02
为什么孩子要用“找茬”表达“焦虑”
1、孩子在确认安全感
入园是对孩子安全感是否坚固的一种考验方式。
老师是陌生的,同学是陌生的,教室是陌生的,还有各种各样的规则和约束,孩子的安全感正在接受冲击:
我能不能在这个环境里待下去呢?我会不会遇到不好的事情?我如果不听话会不会被老师批评?
这种担忧焦虑的情绪,在各种有趣、新奇的课程活动中,见缝插针地冒出来,累积到放学看到妈妈来接园的时候,才能彻底爆发。
见到最让自己有安全感的人,孩子就开始“作妖找茬”,孩子想要确定的是:
妈妈是否还会像以前那样,无条件地爱我。
孩子会提出各种无理、让人倍感无语的要求,观察妈妈是否会顺应自己。
如果满足自己了,那就是爱自己的,如果不满足自己,一直拒绝,那就是不爱自己了。
爱我,就得满足我的需求。
这是认知水平处在“自我中心阶段”的孩子们特有的思维方式,孩子会用这种方式来“检测安全感”。
虽然无理取闹,但情有可原。
2、孩子识别情绪、表达情绪的能力不足
处在焦虑情情绪中的孩子,并不能精准的察觉自己为何焦虑,也不知道自己目前这些为难妈妈的行为是为了缓解自己的情绪。
加之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不能准确地描述出自己的情感需求,所以本能的会用哭闹、不断让妈妈配合自己要求的方式来获得妈妈的关注。
如果我们不能识别孩子背后的情感需求,只将注意力放在孩子那些“任性、无理取闹”的行为上。
认为孩子欠收拾,对其严厉管教,武力镇压,可能会坐实孩子的“猜想”:
自从我上幼儿园以后,妈妈总是拒绝我的需求,她果然不爱我了,我再也不要去幼儿园了!
03
如何应对这类“在幼儿园很正常,在家里折腾妈妈”的孩子
这类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是释放分离焦虑情绪、寻求妈妈关注,我们只需要满足这个目的,折腾妈妈的行为自然就会消退。
1、提前和孩子制定出一个“仪式”
我们为了缓解孩子的入园焦虑,通常会用“带某个玩具/零食来接孩子放学”建立仪式感。
不要试图给孩子惊喜,因为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带的东西不合孩子的心意,在幼儿园门口,他会恼羞成怒的说:我要的是恐龙!你为什么要给我带汽车!
孩子以为我们是他肚子里的蛔虫,他不说我们也应该知道他想要的是哪个玩具,所以早上起来就要问孩子:
你今天准备让我带哪个玩具去接你放学啊?
然后让孩子把这个玩具找出来,亲手放在我们出门要背的包里。
2、对于孩子的不合理要求,用情感理解,用规则解决
虽然我们知道孩子的各种要求是为了获取关注,但是总不能为了安全感而无限制满足吧,这不就成了溺爱了吗?
处理这种事件的有效方式是:用情感理解,用规则解决,再坚持执行
我们需要将孩子的情感需求和具体要求剥离开,共情他的情感,表达我们的理解,但不认可他的具体要求,用规则来解决要求。
举个例子,孩子要求每天接自己放学的人必须是妈妈,其他人都不行,如果不是妈妈来接,就会大哭大闹,并且次日也不愿意再去幼儿园。
但是妈妈的工作不能满足每天都来接园的要求,有时候会加班,只能做到每天送孩子入园。
此时我们该如何做?是确保孩子能够顺利入园而妥协,请假来接孩子,还是坚定果断地拒绝孩子的要求?
第一步:理解孩子的情感需求
“你想每天都是妈妈来接你,是因为你一整个上午下午都看不到妈妈,很想念我对不对?妈妈来接你,你就能早点看到我了,妈妈也是这么想的。”
第二步:用规则来解决孩子的要求
“妈妈可以每天送你入园,但是不能确保每天接你放学,妈妈下班的时间是不确定的,很抱歉,这是我没办法改变的事情。
不过,我们可以商量一个替代方案,比如,妈妈回到家以后,第一时间和你玩一个你最喜欢的游戏,你可以在妈妈回来之前,想一个超级有意思的游戏。”
第三步:用坚持来固定规则
我们和孩子商量好的方案,就要坚持的固定下去,尤其是在入院初期,不要轻易对孩子食言,不确定性会加剧孩子的焦虑。
刚开始会经历孩子的不配合和反抗,但是只要我们能按照规则约定,每天回到家张开手激动的拥抱孩子说:
“宝贝!你放学了,妈妈好想你啊,你想好的游戏是什么?妈妈已经迫不及待的想和你玩啦。”
坚持一周左右,孩子就不会再执着于必须要妈妈来接园的要求了,并且因为这个规则,提升了亲子陪伴质量,缓解了孩子的分离焦虑。
那个不断给妈妈找茬的小麻烦,很快就能恢复成原来的小可爱,入园分离焦虑也就慢慢度过了。
举报/反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