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世纪末,发源于莱茵河、多瑙河上游地区的凯尔特人在控制了欧洲大陆西部之后,开始向亚平宁半岛进军。至公元前391年,其兵锋已然横扫伊特鲁里亚人的大多数城市,逐渐与罗马和“拉丁同盟”的领地相接壤。
公元前390年,被罗马人称为“高卢人”(拉丁语中意为“好斗者”)的凯尔特部族,在其首领布伦努斯的领导下开始向台伯河领域进军。深知对方来者不善的罗马人当即便动员了总计约1.2万人的2个常备兵团,汇合了兵力相等的“拉丁同盟”部队,开赴距离罗马城约15公里的阿里亚河和台伯河的交汇处布防。
但动员了倾国之兵的罗马,却还是在随后的战斗中一败涂地。究其原因,除了高卢人兵势更盛 (一般认为布伦努斯麾下有3万—7万人)之外,主要还在于此时的罗马在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之后,难免有些膨胀,竟令部队渡过台伯河主动出击。最终左翼兵团被高卢人赶入河中,溺死无算。右翼随即全线崩盘,士兵纷纷溃逃入了附近的群山之中。
由于当时的罗马尚未修筑城墙,在失去野战部队保护之后,罗马的贵族只能逃往城中的卡比托利欧山避难,而其他来不及逃出城去的普通百姓,则大多为高卢人所屠戮。好在布伦努斯对治理城市毫无兴趣。在勒索了罗马人一笔价值不菲的黄金后便从被其烧掠一空的罗马城中撤走了。
高卢人此次入侵,令罗马元气大伤。在其忙于舔舐伤口之际,更大的危机又接踵而至。此前屡败于罗马的埃魁部、沃尔西部联合曾倒向罗马的赫尼奇部一同袭扰罗马的西部边界,而残存的伊特鲁里亚城邦亦组织联军,试图夺回被罗马占领的重镇——维爱。经过一番苦战,罗马虽将这些对手逐一击破,但其昔日拉丁霸主的地位,却早已荡然无存。
公元前389年至前340年之间,罗马与“拉丁同盟”各主要成员之间的关系时好时坏。在罗马历史学家李维等人的表述中,这段时间线所发生的故事,无非是拉丁群小、不识大体;罗马厚德、无奈击之。但从一些细节之中,我们还是不难看出,在高卢人依旧盘踞于亚平宁半岛北部的情况之下,无论是罗马还是“拉丁同盟”都不敢公然撕破脸皮。是以才有了公元前359年拉丁城邦蒂沃利军队夜袭罗马,次年罗马却派出军队与之协防高卢的有趣一幕。
本文为大鱼号独家稿件,未经大鱼号许可禁止转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