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刘六七
审校 | Cloud
提到生态学家和环保主义者,人们总能联想到那些伟大无私之举:拯救落难动物、保护生态栖息地、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然而在澳大利亚,一帮生态学家却在想方设法给鳄鱼投喂毒蟾蜍。这是怎么回事?
我们不妨先了解一下这些被定向投毒的对象:澳洲淡水鳄。
澳洲淡水鳄幼崽,这种鳄鱼性情比较温和,极少主动攻击人类|图源:wiki commons
澳洲淡水鳄是一种体型较小的鳄鱼,雄性体长大概3米,雌性体长大概2米。和其他鳄鱼类似,它们也是“懒惰的”捕食者,不喜欢进行长时间追捕,更擅长通过伏击或突袭的方式捕获猎物。
澳洲淡水鳄的“懒惰”还体现在另一方面。对大多数动物来说,如果吃进肚子里的食物让自己感到不适,一般都会赶紧吐出来,转而寻找下一个目标。 但淡水鳄不然,它们更喜欢“躺平”,寄希望于不适感自行消失。这种饮食习惯让淡水鳄十分容易中毒。
“水下一待,谁也不爱”|图源:wiki commons
我们再来看看那些被当作诱饵的生物:海蟾蜍。
海蟾蜍原产于美洲,1935年,澳大利亚人将它们投放进甘蔗田,希望能解决虫害问题。但像很多外来物种一样,海蟾蜍自己很快就成为了害虫。不到100年时间,它们从东海岸,或搭便车或凭借粗壮的大腿,已经蔓延到西北海岸附近。
上个世纪,昆士兰州人将杀死海蟾蜍视为游戏,方法包括但不限于用曲棍球棒拍死、开车压死,如今官方推荐更人道的方式:先将它们放进冰箱24小时,然后冷冻后丢进垃圾桶|图源:昆士兰博物馆
海蟾蜍体型巨大,成年雄性大小和一只吉娃娃犬相当,远处看,像块肥美肉饼,于是它们成为了很多当地物种的心仪食物,这其中就包括淡水鳄。
只是,海蟾蜍眼后有两块腺体,在受到威胁时能够释放出致命毒素,给当地生物带来严重隐患。在一些海蟾蜍泛滥地区,澳洲淡水鳄数量短时间内可以骤降70%。
海蟾蜍腺体分泌出白色有毒的蟾毒素。蟾毒素可以让鳄鱼抽搐、死去,这种反应本质上是严重的心脏骤停。|图源:ABC News
不过,将这样的外来物种根除,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经过多年尝试,澳洲生态学家决定更换策略:既然杀不死海蟾蜍,那就学会与其共存,让当地生物不把它们当食物吃。
策略具体这样实施:生态学家先割掉死蟾蜍的腺体,去除致命毒素,然后向它们的大腿注射氯化锂。氯化锂可以使动物感到眩晕恶心,但不致命。吃了这样的特殊蟾蜍后,动物可能会长记性,并在今后避免把活的海蟾蜍当食物。
这种方法有个学名,叫“条件性味觉厌恶”(conditioned taste aversion)。
一只捕捉到海蟾蜍的淡水鳄|图源:New Scientist
为了探究这种策略是否对澳洲淡水鳄见效,研究人员展开了一场野外实验。该实验由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生态学家乔治亚·沃德菲尔(Georgia Ward-Fear)主导,发表在了近期的《英国皇家学会学报-生物科学》上。
实验地点是澳大利亚西北部的金伯利地区,在那里,河流在崎岖的土地上雕刻出多条峡谷,十分适合淡水鳄生存。而且海蟾蜍大军已经抵达这里。生态学家曾在金伯利发现腹中有多只海蟾蜍的鳄鱼尸体。
一具淡水鳄尸体|图源:ABC Kimberl ey
研究人员在4条峡谷的河边安放了多个诱饵点,每个诱饵点都挂有一只处理过的特殊蟾蜍尸体和一根鸡脖子。还有一条没有安放诱饵的峡谷也被纳入观察范围,用作对照组。通过摄像机,研究人员可以远程观察鳄鱼们的进食情况。
一开始,蟾蜍挺受欢迎,淡水鳄咬下它们的数量和鸡脖子相当。但随着实验继续,被咬下的蟾蜍越来越少。直到最后,鸡脖子成为抢手货,每个诱饵点的几乎都被咬掉。
蟾蜍or鸡脖?一只鳄鱼选择了后者|图源:材料[1]
在撤走所有诱饵点后,研究人员对5条峡谷中的淡水鳄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在4条曾放置过特殊毒蟾蜍的峡谷里,淡水鳄的死亡率要低于未放置过毒诱饵的峡谷,说明“条件性味觉厌恶”策略对金伯利的鳄鱼有效。
实际上,除了澳洲淡水鳄,北部袋鼬和黄斑巨蜥也是海蟾蜍的最大受害者。海蟾蜍已经导致北部袋鼬的分布范围缩小了75%,让黄斑巨蜥的数量锐减了83%~96%。生态学家也曾对这两种生物进行过“条件性味觉厌恶”的实验,只不过“因地制宜”地对策略进行了些许调整。
左侧是北部袋鼬(英文名:Northern quoll,学名:Dasyurus hallucatus);右侧是黄斑巨蜥(英文名:Yellow-spotted monitor, 学名:Varanus panoptes)|图源:网络
比如黄斑巨蜥更喜欢活猎物,所以研究人员选择了毒性较小的幼年蟾蜍,用作实验中的毒诱饵。北部袋鼬体型较小,研究人员就专门为它们制作了便于食用的“蟾蜍香肠”。
实验结果表明,“条件性味觉厌恶”策略对黄斑巨蜥有效,但对袋鼬来说情况有些复杂。在实验室环境中,毒香肠确实让袋鼬学会了避免以海蟾蜍为食,但在野外环境中,吃过毒香肠的袋鼬死亡率反而更高了。
这提醒科学家们,在成果落地的过程中,有很多复杂性和变量存在。
减毒的海蟾蜍香肠|图源:ABC News
沃德菲尔还认为,如果在海蟾蜍前进方向的地区,提前部署毒诱饵,也许能避免当地动物在海蟾蜍入侵后出现大规模死亡。其他学者表示认同,但同样提醒人们需要进一步观察该策略的效果能维持多久。
目前,海蟾蜍大军前线在西澳大利亚德比附近,正在以每年50千米的速度移动,预计两年内将会抵达海岸|图源:Google Earth
参考资料:
[1]https://royalsocietypublishing.org/doi/10.1098/rspb.2023.2507
[2]https://www.nytimes.com/2024/08/13/science/crocodiles-cane-toads-bait-australia.html
[3]https://edition.cnn.com/2024/01/19/australia/australia-cane-toad-invasive-species-intl-hnk-dst/index.html
[4]https://www.abc.net.au/news/2024-01-09/how-to-humanely-kill-cane-toads/103292986
[5]https://www.abc.net.au/news/science/2023-10-31/doubts-raised-over-effectiveness-of-cane-toad-sausages/103003684
原创文章版权归微信公众号
“把科学带回家”所有
转载请联系:bd@wanwuweb.com
凡本公众号转载、引用的文章 、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因此产生相关后果,由版权所有人、原始发布者和内容提供者承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关注我们,点亮在看,分享一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