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凯
今年以来,尽管面临全球经济放缓和地缘政治不确定性等挑战,中国外贸依然保持了较强的韧性和增长动力。不同地区外贸表现有所差别,其中变化反映出不少新现象、新特点、新趋势。
一方面,外贸大省继续发挥“挑大梁”作用。江苏、浙江、广东等“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拥有发达的工业基础和成熟的产业链,特别是在机电产品、家用电器等领域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比如,上海海关数据就显示,今年前7个月,上海市出口机电产品达6982.4亿元,占同期上海市出口总值的68.8%。其中,出口集成电路产品超千亿元。
另一方面,部分地区外贸表现存在分化。四川、吉林、山西等地在政策支持下持续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新兴产业集聚,产业升级潜力和开放发展动力加快释放。同时,也有一些地方因产业结构较为单一且正处于转型升级过程之中,短期内受到全球需求变化影响,数据起伏较大。这种调整压力反映出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性。
客观讲,一个地方一定时期内的外贸表现会同时受到自身产业结构、发展阶段、外部市场等多重因素影响。全国各地在推动外贸发展过程中,找准比较优势意味着要根据本地区资源禀赋、要素特点、地理位置等情况,精准定位自身有哪些产品可以在海外市场“拿得出、叫得响、卖得动”;夯实开放基础则需要将自身比较优势的带动作用充分释放,帮助更多产业和经营主体获得外贸发展动能。
找准比较优势是开放发展的重要前提。禀赋不同的地区通过发掘自身比较优势,可以更容易找到与全球市场需求相匹配的发力领域,从而高效地抢抓外贸机遇。例如,辽宁的大型船舶、四川的平板电脑、浙江的五金家电、湖南的工程机械,都已经成为本地外贸的亮丽名片。对于更为微观的地、市、县、区、镇而言,比较优势可以集中在更加细分的商品类别上,比如河北衡水的香梨、广东云浮的调味料等。虽然这些产业规模不一定很大,但特色十足、外销通畅。
开放发展是更好发挥比较优势的必要条件。一个地方在外贸方面的表现,与交通网络、教育水平、商业氛围等密切相关。通常,物流成本低、“出海”意识强、营商环境优的地方更容易做大做强自身比较优势。近年来,不少地方通过参与自贸区试点、降低关税、简化通关手续、组织出海参展等措施,有效增强了当地企业开放发展的意识和能力,降低了特色产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门槛,为本地更好培育和发挥比较优势创造了条件。
如何更好地“买全球、卖全球”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道必答题。各地应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找准比较优势,夯实开放基础,深化区域协作关系、加大科研创新投入、推动企业数智化转型、用好跨境电商平台、完善海外售后服务体系,提升开放活力,打造更多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作者为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研究所副教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