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欣赏一枚清· 文宗 咸丰通宝背宝泉五文试铸样钱(直径28毫米,厚2.1毫米,重7.53克)。
这枚咸丰通宝背宝泉五文试铸样钱为《咸丰泉汇》原品,乃崔家平、原野良一迭藏。咸丰宝泉五文试样有“五”“伍”二式,为宝泉局中试铸之样钱,存世均极罕,系咸丰钱中的大名誉珍品。此泉为《咸丰泉汇》原品,查芝兰堂《古泉拓模集》,此钱系昭和六年(1931年)九月崔家平售至日本,彼时日本清钱收藏名家原野良一旧藏,有铸瑕,美品。
宝泉局所铸咸丰大钱中,咸丰通宝五文是一个极特殊的品种:日“五文”,其实是小平钱的形制(径28mm算大的了),还没有一些钱局小平大样大。
而其他钱文面值皆称当几当几,如当五、当十、当五十、当百等,此钱偏称作“五文”,你说另类吧。也许是太另类了,钱径也不合规制,所以只试铸了少许,未流用,成了咸丰钱珍泉。
清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时长虽然仅十一年,然而却是中国方孔钱铸量最多,面值最大的的一个时期。中央和地方铸局多,而种类及其繁复,据统计,仅中国历史博物馆馆藏咸丰钱就多达九百余种。尽管如此,事实上这还未能全部囊括咸丰钱的全部,由此可见一斑。
咸丰年由于特定的社会经济背景,货币贬值,不仅大量铸钱,其面值也越铸越大,短短十一年经历了由小平钱到当千大钱的嬗变。
在这一期间,第一种大面值的咸丰钱,是面值当五(包括五文)钱,然而这种当五面值的钱刚铸不久,货币贬值加剧,新的当十钱很快便开始铸行直至当五十、当百、当千大钱陆续问世进入流通。这就使得当五钱成为咸丰钱体系中的一种过渡品种,并由于铸期短,进入流通极少,有的品种甚至试铸后没有进入流通即停改铸当十钱。因此,咸丰五文型钱,存世量稀少,在诸谱之中,皆将其列为咸丰珍泉,收藏价值较高。目前各大拍卖会都罕见咸丰咸丰五文型钱的出现。
番外:
清朝宝泉局的设立
顺治元年(1644)清朝定都北京,设宝泉局铸钱,隶户部管辖。与明代的做法不同,就宝泉局而言,仅仅是京师才有,不在旧都设立。清朝宝泉局的政治地位高于工部宝源局。
宝泉局铸钱完全是国家经济行为:“银库乃天下财赋之总汇出纳……宝泉局铸出制钱亦入库收贮,以待度支。”
清 光绪重宝宝泉当十雕母
在这一点上,清朝宝泉局的功用跟明朝后期相比是一致的,同是中央机构。清朝工部宝源局地位的下降,相应抬高了宝泉局的地位。较明朝宝源局为全国造钱,清朝宝源局造钱主要是为了支付工部的工程款,即便其所铸钱币有盈余,也要“悉归诸户部”,因此只能说是作为户部库藏的少量补充,职能不能与宝泉局比肩。
且自清朝一开始,便为宝泉局颁发了印信,而宝源局直到乾隆十二年(1747)才获准参照宝泉局颁发印信。可见从清朝初期宝源局的地位就大大下降了。
而到清朝中后期,尤其是咸丰朝,政府为了挽救危局,想尽办法维持宝泉局的铸币活动,保证其原料供应,而宝源局所得到的铜原料大大减少,甚至要从宝泉局调拨原料,才能维系运转,这种情况甚至被皇帝钦定为“先例”参照,而宝泉局一次支援宝源局的铜原料竟是宝泉局滇铜定额的三分之一。可见即便在清朝内忧外患时,铜这种重要的战略物资在宝泉局还是大量存贮的,而宝源局则没有这样的战略物资储备职能。
综上所述,清朝设立的宝泉局,其表面是接纳借鉴了明朝的政治体制,但又带有创新之处。
宝泉局的内设机构十分完善,其内部分工明确,设有宝泉局公署,宝泉局东、南、西、北、中五厂。但在雍正四年(1726)以前,宝泉局只有一厂,局公署、库房、厂房合署办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