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年父亲赶集卖笤帚,顺手买下三袋红薯,无意中帮我收获一生幸福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我叫林巧巧,1978年出生在江西一个偏远的小山村。我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我爹林大山是个老实巴交的庄稼汉,除了种地,还会编笤帚贴补家用。我娘刘桂兰是个能干的农村妇女,操持家务、照顾我和弟弟,忙得脚不沾地。

我从小就爱读书,成绩在村里数一数二。1996年,我高中毕业了,本想继续读大学,可家里实在供不起。爹娘商量后决定让我去镇上的供销社工作。那时候,能在供销社上班可是个体面的差事,村里人都羡慕得很。

供销社里,我负责收银和整理货架。虽然工作不难,但我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每天看着来来往往的顾客,听他们聊着外面的世界,我心里就痒痒的,总想着能为家乡做点什么。

1998年秋天的一天,我正在柜台后忙活,突然接到爹的电话。他说要进城赶集卖笤帚,问我能不能请假陪他去。我想着爹年纪大了,一个人赶集辛苦,就跟主任请了假。

第二天一大早,我和爹就出发了。那时候村里还没通公路,我们得走两个多小时的山路才能到镇上。清晨的山村雾气朦胧,树叶上的露珠在晨光中闪闪发亮。爹背着沉重的笤帚,我心疼地想帮他分担,可爹不让,只让我拿着装干粮的篮子。

路上,我和爹聊起了村里的变化。这些年,村里修了水泥路,通了电,装了电话,日子比以前好多了。可是跟城里比,还是差得远。我说:"爹,要是咱们村也能像城里一样富起来就好了。"爹叹了口气说:"丫头,你这想法好啊,可咱们是山沟沟里的穷农民,哪有那个本事?"

我心里不服气,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想办法改变家乡的面貌。

到了集市,我们找了个地方摆摊。爹的笤帚做得结实耐用,很快就有人来问价。我性格开朗,嘴也甜,三言两语就把客人哄得高高兴兴的。不一会儿,笤帚就卖出去好几把。

正当我们忙着招呼客人时,一个高个子年轻人走了过来。他穿着干净整洁的白衬衫和西裤,看起来很精神。他仔细打量了一下我们的笤帚,问道:"大叔,您这笤帚怎么卖啊?"

爹憨厚地笑着说:"小伙子,俺这笤帚可结实了,一把三块钱,买三把给你优惠,八块钱。"

年轻人笑了笑,说:"行,那我就买三把吧。"说着,他从钱包里掏出十块钱,递给爹说:"大叔,不用找了。"

我看着这个大方的年轻人,心里不由得多了几分好感。趁着爹给他包笤帚的功夫,我主动搭讪道:"谢谢你买我爹的笤帚。你是本地人吗?我怎么没见过你?"

年轻人转过头来,冲我笑了笑:"我叫王海涛,是新来镇上工作的。以前在部队当兵,前段时间退伍了。"

一听他是退伍军人,我更加来了兴趣:"哇,你当过兵啊?那一定很厉害吧?"

海涛谦虚地说:"哪里厉害,就是为国家做点贡献而已。倒是你,在这儿帮你爹卖笤帚,很孝顺啊。"

我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应该的。对了,我叫林巧巧,在镇上供销社上班。"

海涛眼睛一亮:"supply社?那挺好的。对了,我听说镇上正在筹划改善农村经济的项目,你有兴趣参与吗?"

我一听,顿时来了精神:"真的吗?太好了!我可太想为家乡做点事了!"

就这样,我和海涛聊得火热,完全忘了时间。直到爹咳嗽了一声,我才回过神来,脸一下子红了。

中午,海涛坚持要请我和爹吃饭。在小饭馆里,我们聊得更深入了。海涛说他在镇政府工作,负责农村经济发展项目。我把自己对家乡发展的想法都说了出来,海涛听得很认真,还不时提出一些建议。

吃完饭,我和爹继续卖笤帚。傍晚收摊时,爹看到有人在甩卖红薯,价格很便宜。爹想了想,说:"闺女,咱买几袋红薯回去种吧,说不定能赚点钱。"

我点点头,心里却在想着海涛说的农村发展项目。那天晚上,我们带着卖笤帚的钱和三袋红薯,高高兴兴地回了家。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和海涛经常一起下乡调研。我们走访了周边的几个村子,了解他们的生产情况和困难。每次外出,我都会仔细记录村民们的意见和建议,回来后整理成报告交给海涛。

有一次,我们去了邻村。那里的李婶看到我们,热情地招呼道:"巧巧啊,你现在都跟镇上的干部一起工作啦?真有出息!"我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心里却美滋滋的。

海涛很欣赏我的热情和努力。他说:"巧巧,你对家乡的感情真让人感动。你有没有想过以后的发展?"

我愣了一下,说:"我...我其实一直想为家乡做点什么,但不知道该怎么做。"

海涛鼓励我说:"你可以考虑报考成人大学,学点农业技术。这样以后更能帮助家乡发展。"

他的话让我心里燃起了希望。我开始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准备报考成人大学。每天晚上,我都会点上煤油灯,伏在桌上看书到深夜。

我的变化,村里人都看在眼里。邻居张婶经常夸我:"巧巧啊,你可真争气。要是我家丫头有你一半出息,我就知足了。"

然而,好景不长。一天,我听到有人在议论我和海涛的关系。李婶神神秘秘地对王婶说:"你说那个镇上的干部,是不是对我们巧巧有意思?天天往咱村跑,肯定没安好心。"

王婶接话道:"可不是嘛。巧巧家里条件不好,人家能看上才怪。"

这些话传到我耳朵里,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我不想让流言蜚语影响我和海涛的工作,但又不知道该怎么办。

正当我心烦意乱的时候,爹种的红薯有了收成。那天,我帮着爹挖红薯,没想到产量比往年高了不少。爹高兴地说:"闺女,多亏了你和那个海涛小伙子。要不是你们鼓励我试试新品种,哪有这么好的收成。"

我突然灵机一动,对爹说:"爹,咱们何不把红薯发展成咱们村的特色产业呢?我听说现在城里人很喜欢吃绿色食品,咱们的红薯可是纯天然的!"

爹有些犹豫:"这...行吗?咱们村穷了这么多年,能靠个红薯翻身?"

我信心满满地说:"爹,您相信我。我和海涛一定能想出好办法。"

第二天,我就把这个想法告诉了海涛。他听完后,眼睛一亮:"巧巧,这主意不错!咱们可以把红薯加工成各种产品,不仅能增加农民收入,还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就这样,我和海涛开始着手制定红薯产业发展计划。我们白天下乡调研,晚上加班讨论方案。渐渐地,我发现自己对海涛的感情有了变化。他的认真负责、对工作的热情,都深深吸引着我。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