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往事:历经风雨迎来彩虹,他俩退休后的晚年生活充实又快乐
张和平上小学的时候和史铁生是同校同学,上初中的时候他家搬了家,就没能在清华附中读初中。
读初中时,张和平和一名叫刘艳红的女生住邻居,两个人天天一起结伴去学校,一起放学回家,朝夕相处,他俩的关系越来越亲密,有的同学还开玩笑,说他俩长大后肯定会结婚在一起。
初中毕业后,正好赶上了上山下乡运动的高潮,张和平和刘艳红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到广阔天地去接受再教育。当初他俩都打算去兵团,可因为刘艳红的爷爷是右派,她没能通过政审,去不了兵团。张和平倒是通过了政审,可他不想和刘艳红分开,最终两个人决定一起到革命老区陕北去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图片来源网络
1969年1月19日,张和平陪伴着刘艳红和同学们一起乘坐知青专列离开了北京,知青专列停靠在陕西境内的铜川车站,大家在铜川住了一晚,第二天又换乘汽车一路北上,最终来到了陕北延安地区的马家塬大队,张和平和刘艳红他们十名北京知青被安置在马家塬三队插队落户,大家临时分散开借住在老乡家中,轮流到老乡家吃派饭。
当时陕北的贫穷与落后现在的人是无法想象的,老乡们居住的是低矮昏暗的土窑,穿的是露了棉絮的老粗布棉衣,能果腹的就是高粱面团子加糠菜。冬季农闲,陕北老乡一天只吃两顿饭,早饭吃干,晚饭喝稀。不是他们不想吃三顿饭,是粮食不够吃。
刘艳红是在蜜罐里长大的孩子,从小爷爷奶奶就宠爱她,家里有好吃的也都可着她吃,她没受过什么苦。来到陕北,住在低矮昏暗的土窑里,吃着难以下咽的高粱面玉米面两掺的发面团子,刘艳红感到很委屈也很难过,第二天她就找到张和平,哭着闹着要回北京。
那时的上山下乡可说是国家层面的战略,不可能说来就来说走就走,张和平和同学们都安慰鼓励刘艳红,说既然是来淬炼红心接受再教育的,就得发扬不怕吃苦的精神,就算生活再苦,也不能当逃兵。
在张和平和同学们的鼓励下,刘艳红才稳定了情绪,接受了现实,慢慢适应着陕北艰苦的生活环境。因为吃住都不在一起,张和平和刘艳红也不容易见面,过个三五天,张和平就想办法找到刘艳红,关心一下,还偷偷把从北京带来的点心糖果送给刘艳红一点。有了张和平的关心和关爱,刘艳红的心情也渐渐好了起来。
那年麦收过后,上级为知青们拨下了安家费,队里为知青们修建了三孔宽敞的新窑洞,在院子一角垒砌了茅厕,成立了知青点,知青们总算结束了令人尴尬又郁闷的借住吃派饭的生活,他们总算有了属于自己的家。
搬到知青点居住以后,张和平对刘艳红特别关照,轮到刘艳红做饭的时候,他都会帮着挑水,帮着烧火做饭,看张和平对刘艳红这么关心,几名女同学都很羡慕刘艳红。
1970年秋天,马家塬小学需要增加一名民办教师,大队书记马秋生就想到了平时表现最好的张和平,希望他能到学校当民办教师。
当民办教师比下地干活要轻松很多,星期天还能休息一天,一个月还有三块五毛钱的补助金,插队知青都很想到学校当民办教师。张和平却在马书记面前替刘艳红说好话,说刘艳红在学校时学习最好,他硬是把这个机会让给了刘艳红。刘艳红顺利到马家塬小学当了民办教师,张和平还是照样下地干农活,几名男同学都觉得张和平太傻了。
图片来源网络
一晃就是三年,这三年的时间里,张和平给了刘艳红很多关爱和帮助,刘艳红很感激张和平,两个人的关系也越来越好,有时他俩还一起去公社供销社买东西,在同学们眼里,他俩已经成了一对情侣,刘艳红也不否认,星期天学校不上课的时候,她还帮张和平洗衣服。
1974年秋天,马家塬大队得到了一个工农兵学员的名额,当时的政策是推荐加考试,文化课考试合格才能去上大学。大队书记想让张和平去县里参加考试,张和平却说自己平时很少看书学习,怕考不上,她又把这次千载难逢的机遇让给了刘艳红。刘艳红通过了文化课考试,她却没能通过政审,错过了一次上大学的机会,同学们都替她惋惜,刘艳红也为此懊恼不已。
第二年夏天,张和平被招工到公社供销社饭店工作,他原本想把这次机会让给刘艳红,刘艳红担心不能通过政审,就谢绝了张和平的好意,继续留在马家塬小学教书。公社驻地离马家塬十二里路,张和平不放心刘艳红,他一个星期回到知青点一次,晚上下班回来,第二天一大早步行回饭店。每次回来,他都会给大家买上十几个白馍,有时一人一个,有时一人两个。他说自己当了工人能挣工资了,咋能忘了一起来插队落户的同学们呢。
有一次刘艳红对张和平说:“和平,你有了正式工作,转成了非农业户口,我招工无望,咱俩还是分手吧,你找一个有工作的姑娘……”“艳红,你想多了,我不会这样做的。别说我在供销社当工人,就算我当了国家干部,我也不会变心的。”张和平的话让刘艳红很感动,两个人第一次有了肢体接触,之前他俩从未拉过手。
一直到了1977年秋天,在马家塬插队落户的北京知青就剩下刘艳红一个人了,其他人都招工进城了,最后一批招工政审不那么严格了,刘艳红反倒没去县里当工人,一是她喜欢上了教书这个职业,二是她不想离张和平太远。
那年冬季,刘艳红和张和平一起参加了高考,结果双双落榜。第二年夏季,他俩又一起报考,张和平再一次名落孙山,刘艳红却考上了延安师专。刘艳红到延安读书不久,她终于得到了她爷爷摘帽的消息,单位也给他办理了退休手续,补发了工资和退休金。要不是她爷爷的问题,刘艳红都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了。
刘艳红师专毕业后回到延川县的一所中学当了语文老师,她参加工作不久,张和平也调到县供销社工作,那年冬季,两个人领取了结婚证,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
结婚后,张和平报考了电大,毕业后分配到邮电局工作,后来又调到商业局任职,直到退休。
图片来源网络
退休后,张和平和刘艳红回到北京和儿子儿媳一起生活了一段时间,刘艳红却不太适应北京的拥挤和喧嚣了,两个人商量了一下,又回到了陕北,住在了县城郊区的一个农家小院里,那三孔窑洞和二分地的菜园子,成了刘艳红和张和平两个人的世外桃源桃源。冬季回北京,春、夏、秋三季在陕北,两个人享受起了双城的快乐生活。回北京一家老小共享天伦之乐,在陕北享受安逸快乐的田园生活,张和平老师夫妻俩的晚年生活充实又快乐,真的令人羡慕。
作者:草根作家(感谢张和平老师提供素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