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四川省民政厅发布
关于纳入省级第一批地名保护名录
拟定名单的公示
全省共27个地名拟入选
涵盖千年古县、千年古镇、千年古街巷
古建筑和遗址遗迹等8个类别
双流区拟入选千年古县
何为双流:双流千年韵,二江绕古城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名字,穿越了时空的界限,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底蕴与自然之美。“双流”这个名字,可谓是穿越了千年的时光,从隋仁寿元年(601)起,便与成都平原的旖旎风光和深厚文化紧密相连。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揭开双流之名的神秘面纱,探寻其背后的历史与文化底蕴。
1
都广之野,古邑广都
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
——《山海经·海内经》
《山海经》,这部集神话传说之大成的地理书记载了一个百草丰茂、绿叶长青、鸾凤起舞、百谷丰盛的地方,那便是美丽丰饶的都广之野。
关于“都广之野”到底是哪里,引发了无数人的遐想与追寻。著名学者蒙文通先生的研究为我们揭开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在《略论〈山海经〉的写作时代及其产生地域》中,蒙先生通过对《山海经》的深入考证,提出了一个令人信服的观点:《山海经》极有可能是巴蜀地域所流传的代表巴蜀文化的典籍。他特别指出,《山海经》中的“天下之中”频繁指向四川西部地区,尤其是“都广之野”。由此推断,“都广”实为“广都”。“广都”的地名,很早便出现在四川盆地。
都广之野是一片草木荟萃、美丽富饶,堪称人间乐园的原野。古蜀国的开国君主——蚕丛率蜀族先民从川西北高原的岷山山脉南徙,沿岷江流域扇形冲积平原扩散,来到这片原野上,立国治蜀,农桑兴邦,开古蜀国数代鸿业,创造出了发达又灿烂神秘的古蜀文明。
东晋常璩《华阳国志》记载:“周失纪纲,蜀先称王。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至秦惠文王后元九年(前316),秦国大军压境,蜀国灭亡,这片古老的土地被纳入了秦国的版图。随着秦国的统治,一系列治理措施和移民政策在蜀地推行,中原的语言、文字、制度也被带进了这片土地,蜀地也由此完成了从青铜时代向铁器时代的转变。
时间流转,西汉元朔二年(前127),汉武帝在巴蜀地区设立郡县,广都县应运而生。广都县,这个承载着古蜀辉煌记忆的地名,从此在华夏版图上熠熠生辉。
广都置县标志着双流地区正式步入了新的历史纪元。
广都博物馆
2
一纸诏书,雅名千载
带二江之双流,抗峨眉之重阻。
——左思《蜀都赋》
隋仁寿元年(601),隋文帝杨坚的朝堂之上,一纸诏书缓缓展开,宣布为避太子杨广的名讳,广都县将更换新名。这一简单的行政命令,为后世留下了一个充满诗意的地名——“双流”。
之所以取名双流,普遍认为是取自晋代文学家左思《蜀都赋》中的“带二江之双流”,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更是对这片土地深厚文化底蕴的颂扬。左思是晋朝著名的文学家,颇有时名,当其花费十年心血写就的《三都赋》横空出世时,“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太平寰宇记》详细记录了双流更名一事:“双流,本汉广都县,至隋,避炀帝讳,改为双流,以县在二江之间,故以名县。”
明天启年间编纂的《成都府志》更是明确了取名的出处:“取《蜀都赋》‘带二江之双流’为名。”
3
二江之畔,以水为名
“二江”最早的说法出现在《史记》,在《史记·河渠书》中记载“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东晋常璩在《华阳国志》中直接点明了“二江”,秦时蜀郡太守李冰创建都江堰工程,“穿郫江、捡江,别支流双过郡下”(捡江,也写作检江)。郫江与捡江,如同两条巨龙,在古邑广都境内蜿蜒奔流,赋予了这片土地“双流”的美名。
郫江,成都的母亲河之一府河的前身,从都江堰分流,历经千年依旧静静地流淌。捡江,又名汶江、笮桥水,同样源自都江堰,与郫江并肩而行,共同书写了双流的水韵篇章。这两条江河不仅滋养了成都平原的沃土,也见证了双流乃至整个蜀地的历史变迁。可以说,双流正是得益于都江堰这一伟大的水利工程,受惠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水旱从人的优良地理条件,造就了灿烂多彩的地方文化。
二江双过郡图 双流区委史志办供图
4
名家争鸣,辨本溯源
1940年12月,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到双流考察,撰写了《双流游记》。他对广都改名双流的典故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史记·河渠志》中的“二江”,用当时的名称来讲,一个是走马河,一个是油子河(亦称府河),两条江均发源于灌县(现都江堰市)。这个看法也是认同了常璩的二江即郫江、捡江的说法,但是同时他又认为走马河、油子河属于内江体系,而双流的河,不论是金马河、杨柳河还是新开河(古称牛饮水,今为江安河),均属于外江体系,而《蜀都赋》说的则是内江。由此,顾颉刚提出疑问,隋人为何用内江的典故去定外江的县名?
关于广都更名双流的典故问题,早在宋时就曾有人发出疑问。如宋欧阳忞编撰的《舆地广记》就曾对双流更名一事提出了质疑。《舆地广记》记述了唐代修筑罗城以及郫江改道后二江的流程:“按,外江在今罗城之筰南桥下,内江在今子城之南众安桥下。自唐乾符中,高骈筑罗城,遂作糜枣堰,转内江水从城北流,又屈而南,与外江水合。故今子城之南,不复成江。二江双流未尝历此县之境,特取蜀中事而名之耳。”欧阳忞认为,二江根本就没有经过双流,更名不过是取了一件发生于蜀地的事儿而已。
《舆地广记》书影
对此,蜀中知名学者刘咸炘做出了这样的解读。他在读《舆地广记》时,在其著述的《双流足征录》中,对欧阳忞一说作批语:“此说非也!”
天才学者刘咸炘 双流区委史志办供图
刘咸炘解释道,在隋朝广都更名双流时,广都境中的确是有二江的,只是到了唐朝,复置广都县,这之后双流境域变为二江西边,二江不再过双流,欧阳以宋时双流的境域来讨论隋朝的命名,这显然是谬误的。
刘咸炘还进一步详细指明了汉晋之广都的县界,“北拒成都,西据江源,南据武阳,东南据牛鞞、资中”。唐代未修筑罗城之前,广都县的管辖范围北端直达成都城下,“二江”自成都西北进入广都县境“双过郡下”,在合江亭汇合后,又东南向贯通汉晋广都县域。
所以,顾颉刚在《双流游记》的文末,对此也做出了解释,他认为“当时的广都县实跨今华阳、双流两县境”。因此,双流之所以名之为双流,不仅仅是隋人的古典主义,确实是因为当时的广都夹在二江之间。
幅员沃衍,山水平静”的双流
5
双流华章,古今交响
双流之名,不仅仅是一个地名,更是成都平原自然美景与文化底蕴的缩影。无论是古时的郫江、捡江,还是今日的金马河、锦江等,这些河流如同血脉一般,滋养着双流这片土地,赋予了它“水绿天青不起尘,风光和暖胜三秦”的优美环境。
如今,双流更是因为坐拥成都双流国际机场而蜚声全世界。这座承载着民族记忆的双流国际机场,从抗战时期的紧急特种国防工程,到如今全球知名的航空枢纽,带着“都广之野”的神秘传说,和“带二江之双流”的诗意描绘,成为双流经济腾飞的强大引擎。在这里,历史与现代交织成一幅幅动人的画卷;在这里,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继续书写着双流这片土地的传奇。
让我们一同走进双流,去见证那份跨越千年的自然美景与文化底蕴的交融与魅力,去领略现代都市的繁华与便利。
双流国际机场
审 核:琳 琳
主 编:云 涌
编 辑:小 寒
来 源:双流史志、双流发布
主办单位:中共成都市双流区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