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中华,文明博大
我国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
扎根神州大地的“中国价值”
立足千百年传统的“东方智慧”
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
近日四川广播电视台新闻现场栏目
推出的《悠扬蜀韵》系列报道
聚焦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
讲述历史梗脉传承的故事
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跟随镜头
走进绵阳北川羌族水磨漆艺传承人的世界
看看古老的漆器如何用传统的方式
演绎“时尚”的故事
羌漆其实历史非常悠久,最早的时候可以追溯到7000多年以前,主要在《史记》也有记载。(舜时期 漆器被用作食器 而在禹的时代 漆器被用作祭器),北川又是大禹的故里,所以我们北川的羌族水磨技艺,在民间传承有5000多年的历史了。
羌族水磨漆,它是以天然生漆作为主要原材料,我们的加工工序繁多,每一道程序都在水里面打磨,特别是干燥以后,我们就要用水来磨它,基本上有百分之六十的时间,在水里面操作,顾名思义羌族水磨漆。
说起羌族水磨漆,它是一种独特的漆器工艺,将大漆涂在器物上,通过水磨的方式制作而成,不仅如此,大漆有一种”滴漆入土 千年不腐“的神奇力量,只要器物涂上大漆,就有着不怕热、不怕水、不变形、不腐蚀开裂的特性。
朱红志说:“当我(最初)接触到这个的时候,一身就发痒发肿,两个手肿得是多大的,最后一年多时间,终于身体产生了(抗体)不过敏了,跟到它经常接触,你亲近它,它就亲近你,你爱它,它更爱你,这是我们漆艺和我们手艺人的特点。”
40年的钻研,也让朱红志练就一手“速画”技巧,一个直径约30公分的漆器葫芦,仅需8分钟就可以在他手上完成一幅山水画,笔尖运力,走笔如神。
亮漆也就是我们水磨漆的一个核心,把它刷上去过后我们要在短短几分钟时间,不能超过半个小时,要把一幅作品绘画的把它完成。羌族属于云朵上的民族,所以我们对这个大山有产生了浓厚的感情,所以我们在这个我们这个漆艺的,它的这个山水画比较普遍。
以水为介质,所有的打磨环节均在水中完成,最后达到漆器表面如镜般光亮、如绸缎般丝滑。近年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朱红志对北川水磨漆艺进行了改良,打破常规,将漆艺从简单的线条和花纹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将金石篆刻、书画艺术以及羌族的民族绘画特色融入其中,开创了擦色、贴金、镶嵌、漆雕、堆漆等多种工艺。
羌族水墨漆,它不光是用于家具,而且它还用于工艺品,你比如像我们这幅作品,就是中央美院的师生学生一起创新的一个我们四川水文。红色,它就代表我们的这个水支流,而且它这个颜色有深有浅,特别是在宜宾自贡和西南一带他的水井比较多,我们这个黄色点,他就代表这个水井,寓意吃水不忘挖井人的一个意思。因为我们通过水墨集的技法你看他这个有疏有密,有大有小,这就体现了我们大自然的一个自然美和他自然分散的一个奇美,这也就是我们水墨漆的一大特点。
将生活气息与非遗文化完美融合,这是朱红志作品的显著特点,在朱红志看来,要让非遗文化跳出尘封的史书,就得让它沾上“烟火气儿”,紧跟百姓的生活节奏,用创新的思维给传统手艺注入新灵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传承。
在时光的长河中,近四十个春秋轮回,朱红志以漆为笔,以心为墨,将深沉的羌族情怀和对故土的炽热挚爱,悉数倾注于漆器艺术的创造之中。每一件作品都是与漆语交汇的诗篇,让北川水墨漆艺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演绎着一场关于“时尚”与传统的对话。
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文化建设思想,全面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关于推动文化和旅游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和全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围绕“文旅兴县”发展思路,坚持以文兴旅、以旅彰文、文旅融合,在非遗保护传承、创新转化、赋能乡村振兴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累计研发生产文创旅游商品3000多种,年实现产值达5亿多元。
来源:北川羌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