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死后,45岁晁错随即被杀身亡,汉景帝:狂妄之徒,竟自比萧何

分享至

公元前154年2月,御史大夫、帝师晁错死了。

只可惜,他为了大汉事业,兢兢业业奋斗了11年,却落得个腰斩弃市的结局。甚至,杀他的不是别人,正是对他言听计从的“徒弟”汉景帝。

作为“徒弟”,汉景帝很清楚晁错的为人,刚直、固执,不惧威胁,且能言善辩。因此,他只能诳骗晁错,连当面下旨的勇气,都没有。

当时,汉景帝派遣中车都尉诱使晁错离开府第,在抵达长安东市时,随着一旨“诛晁错”的诏书宣读完毕。这位景帝一朝最具才华的大臣,就此身首异处。

就在不久前,晁错的父亲也曾苦口婆心的劝说他不要干预汉景帝的家事。为此,他还以死相逼,服毒自尽,可仍旧未改晁错之志。

两相对比,汉景帝的自私、冷血以及残忍,跃然于纸上了。

晁错死后,汉景帝庆幸之余,还有一些难过。难过的是,晁错陪伴了他十一年的时间,为汉家江山,筹谋划策,历尽了心血。

庆幸的是,他可以用晁错的人头,挽回大汉开国以来面临的最严重的政治危局:七国之乱。

然而,汉景帝的如意算盘,还是落空了。

在汉景帝兴高采烈的期待着七国退兵时,自前线归来的校尉邓公,迎面给了他“一盆冷水”,他道:

“诛杀晁错,对内堵塞了忠臣之口,对外滋长了叛臣野心,于国于君,都是十分不利的。”

那么,晁错是谁?汉景帝为何会认为杀了他就可以平定叛乱呢?而在知道自己的过错后,汉景帝又是否会为晁错平反呢?



有才华的晁错

与传统的刻板、平庸的形象不同,晁错是非常有才华的。

在汉文帝时期,为了削弱周勃、陈平等功臣集团对朝廷的把控,他力排众议,征召贤才入仕。其中,最具才华的三人,当属贾谊、晁错、袁盎。

贾谊胸藏万策、笔下有神,无论是针对匈奴、诸侯王还是朝中官吏,他总能一针见血的指出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极受汉文帝的欣赏。

可正是由于过早的暴露,贾谊遭到了周勃等人的打压,年纪轻轻就离开人世了。



袁盎为人“刁钻”,处事圆滑,他本是汉文帝用来制衡功臣集团的棋子,却在私下里与功臣、诸侯往来密切,渐渐的失去了汉文帝的信任。

而晁错,他的本领虽不及贾谊,却也远在袁盎之上。

更难能可贵的是,晁错秉性刚直,又自幼跟随张恢学习法家学说,反对分封制,推崇中央集权。因此,汉文帝是将晁错当作“贾谊第二”来培养的。

于是,汉文帝将晁错留给了太子刘启。

汉文帝之所以这么做,就是因为功臣集团的实力实在是太强了。就连他自己,也是周勃、陈平等人扶上帝位的。

想要一劳永逸的解决“朝权”弊政,必须要经历几代帝王的努力,而晁错、贾谊这种人,正是他们所需要的。



晁错的谋略

公元前157年,汉文帝死了,汉景帝刘启顺利登上皇位。

当时,汉景帝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晁错提拔为内史,监理朝政。甚至,晁错还可以内史的身份出入宫闱,秘议朝政,单独面圣。

丞相该干的事情,他都干了。丞相不能干的事情,他也干了。而晁错,也只是一个小小的内史而已。

为此,丞相申屠嘉生气了。

作为功臣集团的代表性人物,申屠嘉是一步步从小兵爬起来的。他经历过无数场战争的洗礼,为大汉的江山流过血。

可在和平时代,他的地位却受到了“知识分子”的严重挑战。

故而,他干了一件蠢事,要报复晁错。

当时,晁错为出入内史府方面,竟新开了两道门,而这正好把临近的太上皇庙的壖垣给凿穿了。

在古代,这可是大不敬之罪。就算晁错有十个脑袋,也不够砍的。

申屠嘉自以为掌握了晁错的“小辫子”,就沾沾自喜,却忘记了“兵贵神速”的道理。殊不知,晁错早已“负荆请罪”,将此事上报给了汉景帝,并得到了原谅。

因此,在早朝时,汉景帝就像在看一个小丑一样,欣赏着申屠嘉的“表演”。而在真相揭露后,申屠嘉大感惭愧,竟一病不起,呜呼哀哉了。

申屠嘉一死,功臣集团树倒猢狲散,由之前的张狂不可一世,渐渐隐入“地下”。

事实上,这些人聪明得很。他们知道,汉景帝之所以为晁错撑腰,无非是要打压他们。与其像申屠嘉一样抑郁而终,不如做个“逍遥散人”,快活自在的好。

不久后,晁错被任命为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和诸侯。很显然,只需再进一步,晁错就可取代自汉以来功臣集团霸占的丞相之位,彻底改变汉朝政治格局。



然而,晁错却另辟蹊径,将目标对准了诸侯王。

众所周知,刘邦建立汉朝后,有鉴于秦始皇时期全盘郡县制“引发”的二世而亡,在国内大搞半郡县制、半分封制。

甚至,他还歃血为盟,逼迫臣子签署“非刘氏不得为王”的铁律。可正是这些刘氏子孙,随着时间的推移,与皇室血统越来越远,疏离感也就随之而来了。

而在刘邦之后,汉惠帝懦弱无能,汉朝又经历了吕后之乱,朝局动荡,势力下降严重。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