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海林
昌梅村的冯如雕像。
广东省恩平市是“中国航空之父”冯如的故里。如今,这里是许多国内外航空爱好者心中的“圣地”,络绎不绝的访客涌向粤西这座美丽的千年古邑。
在这里,冯如的名字几乎无处不在。市中心的冯如广场宽敞气派,是举办各类重大活动的场所;广场东北侧的冯如瞻仰平台上耸立着巍峨高大的铜像,高2.1米的底座,寓意冯如1909年9月21日驾机飞天成功;城北峻峭郁葱的鳌峰山顶上,矗立着冯如纪念馆,是航空爱好者研学游的好去处……
冯如故居坐落在牛江镇昌梅村的杏圃自然村。从沈海高速公路的牛江出口匝道转入乡村公路,一片美妙的珠三角乡间景色——碧绿盎然的稻田、错落有致的田间池塘与梳式布局的村落,还有远方隐约的逶迤山陵映入眼帘。行进两公里后,洁净的乡村水泥路旁便看到欢迎牌亭。栩栩如生的冯如雕塑旁,是青砖砌垒的花式标示牌,牌顶上是“冯如二号”的飞机模型。
进到村内,村屋前的风水大池塘麻石砌岸,红漆木栏围栏,水面波光潋滟。池塘边的宽阔场地已变成水泥地面,既便于晾晒谷物,又适合村民休闲。池塘后是原汁原味的广府民居,梳式布局的五组三间两廊式合院套套相连,排列整齐,远看镬耳式山墙此起彼伏,蔚为壮观。
冯如故居就在这片民居的中间巷子第二排右侧,是一座典型的晚清三间二廊、砖木结构平房。平房坐南向北,不到60平方米面积,厅堂里陈列着冯如画像、冯如设计制造的各式飞机模型和他驾驶飞机的照片。当年,冯如家境窘迫,年仅12岁就不得不漂洋过海,在万里之遥的异国他乡赚钱谋生。
房屋与人一样,老了会生“皱纹”,而历史往往不经意地就藏在老屋的褶皱里。我漫步在古村落,脑海中不停地浮现出那个梳着长辫的少年,他放飞着自制的风筝,快乐地在这屋巷前场地上奔跑的身影。冯如自幼聪颖,10岁就因自制能挂带小水桶的风筝扬名十里八乡,还会在田间地头用竹筒虹吸浇灌良田。不知是村庄的玄妙闾巷,还是村外灵秀山川,启迪了他过人的天赋,为他注入了求变创新、探究务实的人格因子,铸就了他百折不挠的意志、锲而不舍的拼搏精神。
古老的冯氏宗祠已经改建成了冯如文史馆,翔实地展示着冯如生平事迹。
百年前,岭南百姓前往异国他乡谋生,仅这小小的牛江镇昌梅村,就有上万人先后出走海外。异国工业文明的熏陶,使他们深刻感受到国家的强大、祖国的崛起,需要依靠科技的力量。
在异国他乡,少年冯如白天做勤杂工,晚上学英语、数学、物理,钻研机械与发电机修理技术,短短几年间自学成才,成了发明家与机器师。但他并未满足于此,而是投身研造飞机,以“固吾圉,慑强邻”。
家乡人民始终牢记并传承冯如爱家乡、爱祖国的高尚情操,为了弘扬他“航空救国”的爱国精神,恩平市不仅在森林公园建设了新的现代航空主题科技馆,还建立了“冯如纪念中学”“冯如小学”,市属各中学设立了“冯如班”,希望培养更多优秀的新型航空人才。
冯如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恩平人奋斗创业,凝聚着恩平海外赤子热爱家乡的侨心。中国工程院院士、飞行器导航控制专家冯培德,开创了世界航空史上多个“第一”的航空女杰张瑞芬,留名中外航空史册的梁汉一、黄泮扬……一个个在航空界如雷贯耳的名字见证了恩平的英杰辈出。
如今,恩平人正在积极探索低空科技装备制造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将恩平建设为国家低空经济发展的创新热土。
(本文配图由作者提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