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家长留言说:
18岁女儿说她喜欢女同学,是同性恋。
我们一下子蒙了,不知道说什么好。
我们都急坏了,孩子妈每日以泪洗面,不知道如何应对。
实在想不通孩子为什么是同性恋,不能接受孩子这样。
很多父母在无意中发现孩子有同性恋的迹象,本能地怀疑孩子的性取向是否出现“问题”;
或者是被孩子告知是同性恋,感到担忧焦虑,不知所措。
家长可能会第一时间否认:我的孩子怎么可能是同性恋呢?你还是个孩子,你懂什么?
作为父母最想知道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我的孩子是同性恋?
同时非常自责和困惑:是不是我的教养方式有问题,让孩子变成这样?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也可能会生气、失望,在内心责怪孩子:为何别人都不会这样,你就不能像普通人那样吗?
家长内心迷茫,压力重重,不知道如何跟孩子相处,同时对孩子的未来、人生十分忧心。
担心孩子被歧视、嘲笑,不被社会认同,工作受影响,未来孤独无依。
觉得肯定还有办法,有改变的余地:同性恋是暂时的吗?能不能改变?
1
孩子一定是同性恋吗?
在青春期的孩子很容易对性产生探索的意愿,对同性也会产生好奇,但此时是对性的正常探索,尚未定型。
在青春期过渡期产生的“同性依恋”也很容易会被认为是同性恋。
此时两个同性往往会一起上学玩耍,有一些亲密行为,但随着年龄的增加,这种现象就会自然消失。
2
为什么我的孩子是同性恋?
父母经常问这个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包括:
可能因为孩子背叛了他们在自己心中的形象而难过;
- 或者总是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
- 以为有什么人“误导”孩子“变成”了同性恋;
- 或者想知道同性恋是否有生物学等其他别的原因。
那么,同性恋的成因是什么?
关于个人性取向的成因,有很多种理论,但它的形成有着复杂的生理因素和社会因素,是在复杂环境下,各个因素相互作用产生的结果。
研究显示,先天的生物因素会影响性取向。
美国芝加哥西北大学科学家的一项研究表明,染色体的基因能够准确确定人的性取向,比例高达30%—40%。
除此之外,后天因素对于性取向的形成也不容忽视。
精神分析学说认为,儿童3~5岁是人类性心理发展过程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儿童会对异性父母产生强烈的的依恋之情,并且会与同性的父母展开竞争。
在这一阶段,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性本能采取合理的态度和引导,那么孩子就会顺利通过这个阶段。
如果孩子在此阶段遭受心理创伤,孩子就很容易产生性取向的改变。
行为主义则认为同性恋是一个适应和学习的过程。如果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遭受过异性的拒绝,同时受到同性的引导,那么TA也会很容易转为同性恋。
3
为什么孩子以前不告诉我们?
当您意识到孩子可能已经考虑了几个月甚至几年才告诉了您这些,相信您很容易把这误解为缺乏爱和信任的表现。
您发现您对孩子的实际了解并不如您想象的那么多,甚至连您也曾经被排除在孩子们的情感生活以外,这确实是一种痛苦的感受。
其实,不管孩子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所有的父母在与子女相处的过程中都要面临这一问题。
在孩子渐趋成年的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将会面临一种必要的分离。
您的孩子可能已经意识到某些事情,而您还没有;他们去做某件事,事先却不曾和您商量。
因为孩子对自己的性倾向所下的结论是如此出乎您的预料,这意味着:您可能有很长时间根本不了解孩子的心思了。
我们仍然生活在对同性恋抱有误解和恐惧的社会里,同性恋者往往花很长时间才能够蕞终确认自己的身份,这可能是他们尽量对父母保密的原因。
同性恋者通常在年纪很小的时候就感到自己与众不同,但要等到多年以后,他们才会用“同性恋”来定义这种感觉。
您的孩子一定经常对自己的性倾向感到不安,甚至自我排斥,并在内心世界中痛苦的挣扎很长的时间,经过仔细考虑以后,才能鼓足勇气向父母坦白。
即便您认为孩子应该早一点和您谈这些事情,即便您相信如果您较早介入会有另一番结果,您也很难抱怨什么,
因为您一定也知道我们这个社会对同性恋的态度,那就是“不问不说”。
而孩子现在终于告诉您了,这意味着他们希望与您建立更加诚实与开放的关系。
4
性取向会变化吗?
心理学家、性学家近年来的观点是:
①性取向的分布不是几个类型,而是一个连续的谱系
随着社会观念的进步,如今人类社会逐渐发展出了对性取向的新的理解。许多学者提出,性取向应被视作一个连续谱系。
我们平时说的“同性恋”与“异性恋”则被认为是位于这个连续谱的两极,而实际上,世界上大多数人其实都处在这两端之间,即并不是100%只喜欢异性或同性。
许多人都有一定的同性恋/双性恋倾向,只是程度不同。在这样的视角下,每个人都处在“性倾向向光谱”的某个点上,拥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坐标。
②性取向具有流动性(sexual fluidity)
简要来说,就是一个人的性取向可能会随着时间和环境变化而发生改变。
这意味着我们的性取向可能在一生中有所变化,或往异性移动些许、或往同性移动些许。
在2011年美国一项针对人类性取向的研究中,0.78%的直男和1.36%的直女在10年后的随访中报告,他们的身份认同已经不再是最初的异性恋。
这也就意味着,我们的性取向和性偏好,我们的同性恋、异性恋、双性恋或其他性取向,可能并不是生下来就决定的。
一种意外的性体验、一次反常的性反应、或者对某一个同性或异性产生进一步的迷恋......很多时候这些情况突然发生,都可能对一个人的性取向产生影响。
所以,一个人的性取向可能会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在心理咨询中,各种不同的性取向发展状况都会被看见、被理解。
同性恋可以调整吗?
同性恋形成的原因比较复杂多样,分为先天遗传和后天因素导致。
先天即是遗传因素所致,后天则与孩子的家庭关系、养育方式、成长经历、文化传统以及其他因素有关。若同性恋的倾向是遗传基因所致,是不可调整的。
若是成长经历、环境因素引起的同性恋,如果其在生活中感到痛苦,或有意愿调整性取向的,是可以通过深度的催眠进行调整的。若选择调整,越早调整,效果越好。
通过持续的深度催眠,当事人能够建立对异性的性兴趣,成年后可享受愉悦的异性性体验,正常恋爱结婚生子,收获婚姻的幸福和家庭的美满!
可阅读心理咨询师李建学案例《欢迎入柜:同性恋的我,竟然爱上了异性,这正常吗?》
调整的前提是得到孩子的理解和配合,只有孩子自己有调整的意愿,才会有良好的调整效果。
很多人刚认为自己是同性恋的时候,都会有一个痛苦的过程。
如果他已经渡过了那个痛苦的阶段,接纳自己的性取向,并且在同性文化中,与他人恋爱过,或与他人发生过性行为后,就降低了调整的意愿和动力。
如果孩子不愿意调整同性的取向,即使父母跟孩子沟通,做了很多工作之后,孩子依然选择同性取向,父母就要考虑是否先天因素?不宜太过强逼了。
否则,孩子违心而痛苦地找个无辜的异性伴侣,最后也无法一起生活。而有些孩子在高压下会选择逃离父母,更有极端者在焦虑抑郁中放弃自己。
因此,父母在跟孩子沟通无果的情况下,要学会消除偏见和误解,接纳孩子的性取向,特别是遗传因素所致的孩子,要充分的理解与支持。
无论孩子是同性、异性,还是双性恋,重要的是孩子能够幸福、快乐,有一个快乐的人生。
图片 |《天佑鲍比》(侵删)
▎本文为广州听说吧心理咨询中心原创文章,已做原创保护,转载时请标明出处,未经许可擅自使用者,本公司保留依法追究的权利。
I ❤听说吧
听说吧心理机构,16年口碑相传
来访者遍布国内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