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它是耕读之乡、尚义之地,
而今却是浦江之珠,圆梦之城。
樱桃河畔,
微风徐来,
“泾”彩不断。
“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的第十七季,我们邀请了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附属初级中学的青少年来诵读《樱桃河畔》。今天,你将听到的是《勤织堂与蒋家旗杆》节选。
勤织堂是明代时吴泾本地人氏蒋性中用于奉养母亲的住所。
据明代王直《勤织堂记》的记载,蒋性中在京任兵科给事中,将自己的母亲接到北京来住,并特地修建了一间房屋来侍奉其母。蒋母年轻时勤于纺织,并以此助夫兴家,蒋性中父亲早逝,蒋母又仅以一己之力将儿女养育成人。此去京城仍随身带来了纺车和织布机,说:“吾昔壮时勤于纺织,助汝父以兴其家。汝父弃遗,而汝孑立无厚资。吾纺织愈勤,朝而丝缕,暮而布帛。凡家用悉赖焉。今幸汝读书成立,而吾已七十八矣,不复能有为。汝宜记吾勤苦,以劝示子孙,吾志足矣。”蒋性中便将厅堂改名为“勤织之堂”。为此,皇帝亲赐“勤织勤耕”匾额,好友纷纷赋诗赞美,明代刘溥撰《勤织堂为云间蒋黄门用和赋》、陈循撰《勤织堂为给事中蒋性中母赋》以颂其事。
又《同治上海县志》记载:“性中在京时邸第有乐耕、勤织二堂,后归,筑居湖上,因仍其名。”明成化四年(1486),蒋性中返乡回到莺窦湖后,在家大兴土木,建造了“四进式”江南典型家宅。宅东西长约180 米,南北宽120米,占地面积33亩左右。宅正厅名为“勤织堂”,将带回的皇赐匾额悬挂在厅正中显著位置。
勤织堂建筑考究、坚固、气派,是蒋性中返乡后邀集文人墨客、有行谊者每逢月初到其家中作画赋诗,共饮同欢,人称“莺湖九老会”的场所。堂南北进深10米,廊高3.5米,东西宽20米,可放18桌。正厅边建“乐耕堂”自住,因此人称蒋性中为“乐耕公”。1978年村民拆除翻建楼房时,从堂上卸下的梁木是百年老杉木,直径50多厘米,每根可锯成4根作普通梁木用;同样,椽子每根可锯成2根。
按传统礼教,在家宅南面,老宅河前树立石牌楼一座。新中国成立前夕,因年代久远自然坍塌。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立“蒋氏家祠”碑于正南门进口处,大小两方。大方长134厘米,宽78厘米,厚19厘米;小方长80厘米,宽32.5厘米,厚17厘米。1958年办食堂时石碑移置蒋永成家做界沿石。后来在动迁时被浙江老板收购,下落不明。
2023年5月起,区政协办公室、区教育局、团区委和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了“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陆续邀请闵行区多所学校的青少年一起来读好书、善读书、懂历史、爱家乡,合力推动“闵行情”读书活动落到实处。
第十七季,我们邀请了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附属初级中学的青少年来诵读《樱桃河畔》。
这本《樱桃河畔》文史汇编集,作为“发现闵行之美”闵行区政协文史丛书“故土之韵”辑的组成部分,较为全面系统地收集、整理了数百年来吴泾地区的人文风情和历史演变,描述了它从江边村落、市井集镇、到工业重镇,再到国家级科技时尚特色小镇的发展历程。我们欣喜地看到,吴泾,正在以令人惊艳的速度蝶变,从前它是耕读之乡、尚义之地,而今却是浦江之珠,圆梦之城。宜居、宜学、宜业、宜创,未来不可限量。
一起聆听闵行声音,发现闵行之美……作者:钟合
朗读:华东师大二附中附属初中 八(2)班 庞宇轩
编辑:汤婧娴
初审:林心怡
复审:石思嘉
终审:徐雷冰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