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许小年:认知能力丧失的征兆已经开始出现
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能够从网上看到各种各样的文章,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也常常会收到校友们传来的“刷屏文章”。这些文章在网络以及社交媒体上非常流行,但我总跟他们说:“少看微信多读书。”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我看来,绝大多数网络上的刷屏文章对于建立起一个人阅读、理解和分析的框架并没有帮助。相反,这些文章还会给你一种错觉,让你误认为读了它们就拥有了知识。
其实不然,这些文章你读得越多,就越有可能变得无知,因为你的分析和归纳能力被帖子中的惊悚语调和混乱逻辑所冲击,在不知不觉中放弃了独立思考,选择随波逐流而丧失了自己的判断能力,最终只会迷失在这些被大家传来传去的所谓的分析文章之中。
获取了信息并不意味着你拥有了知识。从信息到知识的转换,需要有一个分析和综合的框架,即建立起信息之间系统性的逻辑关系。
如果没有这样的框架,那么信息永远是零散的、价值不高的,永远停留在感知阶段,不能上升到认知的高度。
如何将感知转换为认知,以避免自己被淹没在碎片化的网络信息中呢?我认为首要的就是读书。读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
读书虽然也是获取信息的一种方式,读书的主要目的是汲取知识和建立学习的方法论。
和网络文章不同,好书一般有相对完整的结构,较为清晰的逻辑链条,由浅入深地展开论述,作者已将他获取的信息提炼为知识,不仅易于读者吸收,而且有助于读者参照他的方法,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对信息进行分析和梳理,思考和总结事物间的逻辑关系,逐步深化对事物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更好地解决自己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我注意到一个现象,中国人对手机的迷恋几乎是无以复加的。无论是在公交、高铁、机场,还是街头巷尾,总有很多人不停地盯着手机,有时甚至因此发生交通事故。
这不是一个好现象,如果继续依赖网络,将其作为知识的主要来源,那么最终只能获得碎片化、无组织的信息。如果把这些碎片化的信息错误地和自满地当成了知识,我们就可能变得越来越无知,甚至丧失认知的能力。
认知能力丧失的征兆已经开始出现。
比如对于同一件事,网络上时常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到底谁对谁错,因为缺乏判断能力,有些网民和读者会感到困惑。这个判断能力就是我们讲的认知能力,而认知能力的核心就是分析和总结的框架。
实际上,我并不反对大家读网络文章,但这些文章不应该作为知识的主要来源,而只能当作一个信息来源。网络媒体的特点是快速阅读,作者不可能在一个相对完整的逻辑框架下向你完整讲述他的观察和理解。
同样值得警惕的还有追逐畅销书的倾向。我常对中欧校友讲,畅销榜排名前十的书不必读;机场书店卖的书,翻翻就行了,或者直接忽略。
既然网络文章和畅销书不能作为主要的知识来源,那么我们究竟该读什么样的书呢?我们系统性的分析与综合能力又来自哪里?
答案是经典。
02
许小年:企业家不用花太多时间在宏观上
最近几年的企业调研使我发现,做好一个企业和宏观没有太大的关系。宏观好,企业可以乘风扬帆,跑得更快一点。宏观比较差,企业同样有非常多的机会。宏观不好的情况下,优秀的企业才能够脱颖而出,取得超过行业平均水平的业绩。
宏观环境对所有人都是一样的,你没有道理对此感到特别悲观。问题在于你要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宏观政策我们没有办法左右,专注做好自己企业的事情,在市场上争取做得最好,最起码你要做的比主要竞争对手好。这样在同样不利的宏观环境下,你就相对的可以比别人发展的好。大家不必对宏观环境关心过度,现在的这个时代,在后工业化的时代,不是看宏观做企业的时代,而是看着企业、看着市场、看着需求、看着你的客户做企业的时代。我自己都从宏观转行到微观了,你们不要花太多的时间在宏观上。
在这样的环境下,企业要做些什么事呢?要持续创新,要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创新转型不等于转行,跨界很危险,传统行业依然有巨大潜力可挖。刚才张维提到德鲁克的《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这也是我极力向中欧学员推荐的一本书。这本书里的两个观点,我非常的赞同。
第一个观点,创新无需高科技。不要以为我们是在传统行业,就没办法做创新。传统行业创新的机会远远多于科技行业。德鲁克用他那个时代的数据表明:1980年代,美国的创新企业3/4来自于传统行业,1/4来自于科技行业。他在这本书里提到了两项传统行业的创新,一个是麦当劳,实现了汉堡包的操作标准化、工业化生产;一个是集装箱,一个卡车司机发明的集装箱,完全改变了港口以及世界航运的格局。它们都没有用什么科技,但是对行业的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德鲁克讲创新何需高科技,传统行业照样可以做。
第二个观点,创新需要专注,需要在一个行业、一个领域中长期的积累之后,才能形成突破。创新不是找风口,不是找到下一个要成为朝阳产业的领域。我经常讲的一句话是,这个世界上没有朝阳行业,只有朝阳企业。传统行业里,你可以看到朝阳企业;在科技行业里,你照样可以看到衰败的公司。创新不分行业,不分地区,哪里都有这个可能性,关键是看你自己怎么做。
案例:餐饮业
餐饮业多传统啊,有什么好做的?能做的事情太多了。我走访过海底捞,在我们所认为的夕阳行业中,这是一家非常优秀的公司。它的创新可以作为彼得·德鲁克这本书中的一个现实案例。经过长期的摸索,它的创新是激励机制、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张勇开玩笑说,在餐饮业干了20多年了,才摸索出了今天这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把过去我要干的事儿都干完了。其实这也是事实。他干的这些事现在由他的几百家店长在做,他的激励机制把这些店长的积极性充分调动了起来。过去开餐馆他自己选址,现在不用去操心了,店长在积极地帮他寻找,帮他思考在哪里开店?这个店该怎么布局?招多少人?一套很好的利益分享机制,把大家全都调动起来,他自己却没有什么事情可干了。这就是公司经营的最高境界——无为而治。这种方法保证了海底捞的快速扩张,同时也保证了产品和服务的一致性。现在海底捞正在跟松下在谈合作,要做后台的无人厨房。我们要再花一点时间,很好的去提炼总结海底捞在激励机制和人力资源管理上的创新。
创新何需高科技,实质是说运用高科技。高科技不能够改变经济规律,不能够改变商业的本质。高科技只能帮助我们更有效的解决商业的本质问题。关于技术和创新之间的关系,我们需要进行思考。
案例:服装业
第二个案例,是做定制西服的红领。只是运用大数据技术、互联网技术,都不算是高科技,而是中科技,甚至是低科技。在市场上,你外包找一家软件商,他就能给你做。关键是你自己要把商业模式想清楚,要把技术的大方案拿出来让外面的公司给你做。这家服装制造商就用大数据的技术解决定制化服装、个性化服装制作中的重点问题,实现了手工裁缝操作的方式改变成了流水线的生产,大大地提高了效率。但是这个流水线生产之所以成为可能,是有大数据的支持。
我们的创新往往是创新在名词上,创新在口号上,而不是创新在市场中,不是创新在对客户的服务上。今天会有AI的专家来讲人工智能。AI满大街都在谈,但它怎么赚钱?你不能站在街上吆喝:我是一个新公司,产品是AI。这看不见,摸不着。AI如何把人工智能变成产品,再把产品销售出去?我是平台,上有大数据,大数据将来可以卖,这全都是美好的故事。谁来买你的大数据?你的大数据从哪里来?
案例:大数据解决个性化定制的实例
如何用大数据来进行个性化服装的流水线生产?我稍微展开说两个案例,也是我花比较多的时间去研究的案例。
一般来讲,流水线生产都需要标准化产品,这家时装企业却实现了个性化产品的流水线生产。它是怎么解决问题的?客户来了以后,先给你量体,把尺寸量好,过去是裁缝师傅拿皮尺给你量,现在三维技术扫描解决问题。360度三维扫描机一扫,一秒钟就给你量完了。量体很方便,更重要的是如何把身体的三维数据变成两维平面上的尺寸?布片是两维的,三维数据变成两维平面上的尺寸,把它裁下来,再缝起来,这是服装制作的过程。
过去,从三维尺寸画出这个裤子布片的形状,这是一个技术活,必须要有经验的老师傅才能做。定制服装为什么都是小裁缝铺,不能做大规模,原因就在这里。因为一个老师傅,他生产能力有限,他每天就能画这么几十件衣服,每天就能画这么几十条裤子,再多了他就干不了。
现在呢,由机器来干,这边数据采集完进入到系统,系统自动生成。每条裤子做成什么样的图片,自动画出来,这个背后需要数据库来支持。生成了这些图片以后,马上把数据送到了数控裁床,这个机器根据比例,把每一片布都裁好,裁好了。工作人员在边上站着,给每一片布上钉上一个传感器——IC卡,把它挂在流水线上,就在车间里走。布片走到这个工位的时候,由机器发出指令自动停下来,工人就把这片布拿下来,缝纫机上都有一个屏幕,一扫卡就知道这片布在这个工位上,应该干什么活。该开扣眼的开扣眼,该锁边的锁边,该缝制的缝制,该绣名字的绣名字,加工完了以后再扫一下,挂回到流水线上,继续往下走。这一条流水线走到尽头,就是打包发给客户的地方。大家注意一下,流水线上的西服,颜色、款式、大小,没有两件是相同的。
这就是个性化的大批量生产。这家企业做的经济效益非常好,现在订单雪片一样飞来,生产能力不够,急着在扩张产能。在时装产业产能过剩的情况下,这家企业产能不够用,为什么?是由于运用了大数据驱动的流水线生产,大幅度的降低了成本,一套西服的售价是市面上裁缝铺售价的一半。这个价格优势,订单当然纷纷涌来,这是毫不意外的。
这家老板跟我说,这是全中国第一个物联网,我跟他说这还不是物联网,不是工业4.0,只算是工业3.2,因为工业4.0物联网是智能的,是AI的。你做衣服用不着AI,不要为AI而AI,而是要问一下用人工智能来解决什么问题?目前这个企业根本没有用人工智能,因为人类的智能潜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你用什么机器智能啊。我说你先把这个HI(Humen Intelligence)用好就可以了。
从餐饮业到制造业,从服务业到金融业,这些非常现实的案例说明还是有机会。中国处于从资本积累时代到创新时代的转型过程中,谁能够认识到这个转型的趋势,先行一步,在自己熟悉的领域中推进创新,尽量的采用先进的技术来改造行业和企业,就有可能在下一轮的经济发展中取得领先的地位。
杰克•韦尔奇说:“你可以拒绝学习,但你的竞争对手不会!”
9月份我们将走进安踏、TCL、腾讯、广汽丰田/埃安等多家企业参访交流学习。
咨询电话:18511456825(同微信)马老师
走进中国最大体育用品集团安踏参观考察学习品牌出海与数字化营销
2024-08-18
走进TCL参观考察游学预约——向TCL深度学习“降本增效-破局增长公开课
2024-07-31
9月27-28日走进深圳腾讯对标学习公开课【企业参观考察游学网】
2024-08-16
阿里巴巴参访游学预约——9月走进杭州阿里总部学习管理三板斧研修班
2024-08-20
9月19-20日走进南京西门子考察参访&上汽大通灯塔工厂商务游学公开课
2024-08-26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