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心湖校区和鼓山校区“山水”呼应,一体发展,构成了合肥职业技术学院,这所合肥市唯一市属高职院校的地理格局。而该院致力于思想政治教育、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前沿科学技术传播为一体的品牌论坛“山水讲堂”, 以科学性、人文性、时代性为特色,则充盈了校园文化的内涵——作为该院“大思政课”建设中的一环,“山水讲堂”在师生中获得的同频反馈,映照出了该院推进建设大思政课系统、实践三全育人的生动图景。
解构:多元多维度 平台更宽广
从要素上看,事件、地点、角色、内容,构成了一次思政教育。从传播过程分析,信源、内容、传播媒介、受众、反馈则构成了教育的过程。如何让思政教育更有效?合肥职业技术学院从分析优化思政教育相关的每一个元素入手,搭建“大平台”。
一方面,拓展校内实践教学平台,既依托“ 一站式”学生社区、第二课堂活动基地、心理素质拓展基地等传统实践教学平台,也与时俱进,运用现代技术拓展实践教学空间,利用思政馆VR设备等现代化实践教学平台,切实为学生获得精准体验、多维体验拓展教学空间。另一方面,开拓校外实践教学阵地。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纪念馆、乡村振兴示范区以及校企合作基地等设立实践教学阵地,丰富实践育人载体,用好用活地方红色资源、本土资源,为思政课体验式实践教学提供有效资源、平台和保障,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有效衔接。
该院还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考核评价理念,关注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的动态情况,重视学生的思想发展与成长,注重实践环节的学习与拓展,构建多维度、综合性的考核评价体系。多元多维度的平台建设和考核评价,让思政教育更生动、更火热、更受欢迎。
建构:思政处处热 情感处处真
在合肥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课不仅仅是教与学的知识传授,更是一个“润物无声”的环境系统。思政教育,处处融在生活中,悄悄地发散光和热,温暖校园、照耀前路。
近年来,该院始终把思政课作为铸魂育人的源头活水,坚持立德树人,牢牢抓住思政工作这条“生命线”。 该院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开设“四史”选修课,覆盖全校学生5000余人。制定课程思政实施方案,以“五进”为抓手,所有课程实现思政教学改革全覆盖。全校以安徽省智慧思政试点学校为契机,推进“互联网+大学工”“互联网+思政”模式,利用易班等新媒体载体,思政教育阵地不断延伸。
学院在日常的思政育人过程中,注重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深入开展“大思政课”建设。 实践阵地的拓宽构建了“大课堂”。以重大节日、重大纪念日、重大历史事件为契机,开展“开学第一课”、主题教育、读党刊、劳动模范进校园、讲座报告会等,组织专题“思政大课”。常态化带领师生赴长丰县迎新村乡村振兴实践教学基地、渡江战役纪念馆、安徽名人馆、巢湖三将军故居、巢湖“有巢氏”文化广场等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教学活动。思政教育无处不热,学生们在鼓舞与感动中坚定了理想信念。
融合:课堂在行走 职业变理想
职业教育及时为区域发展提供了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支撑。如何把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服务地方发展结合起来,也是合肥职业技术学院在育才过程中不断探索的内容。
近年来,合肥市引进京东方、长鑫存储、蔚来、比亚迪等一批头部企业,企业背后是海量的用工需求学院以此为契机,一方面通过专业与产业的对接、课程与岗位的对接,持续开展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一方面紧抓思政育人,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让职业教育“含金量”不断提升。
该院还主动对接劳动模范、大国工匠、专家学者、先进典型人物和企业精英等行业先进模范,通过“请进来”参与到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中,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和答疑解惑,通过“走出去”,在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一线搭建“ 行走的课堂”,让“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成为学生的人生理想。(杨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