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若您购买了本专栏,需要电子版的可以私信我,免费发送文档链接。
【导入新课】
纵观历史上,那些有建树、有所出息的名人,大都深受其母亲思想之熏陶,从而也成就了他们的人生。这些母亲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中国四大贤母, 她们分别是孟母(孟子的母亲) 、陶母(陶侃的母亲)、 欧母(欧阳修的母亲)、岳母(岳父的母亲)。 她们的事迹被广为传颂,她们的儿子成为国家的栋梁,影响中华儿女一生,并成为学习的典范。
今天,我们学习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看看是怎样的一位母亲哺育了朱德总司令这样一位时代的伟人。
【学习目标】
1、抓住文章的线索, 即母亲“勤劳一生”,通过作者回忆的具体事例,感受母亲的品格。
2、体会议论和抒情在文中表情达意的作用。
3、体会本文质朴无华而又饱含深情的语言,理解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敬意。
4、学习母亲勤劳俭朴、艰苦奋斗、识大体、顾大局的优秀品质。
【作者简介】
朱德(1886-1976),字玉阶,曾用名朱建德,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朱德为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主要著作收录在《朱德选集》里。
【背景链接】
朱德同志的母亲于1944年逝世。朱德同志得知母亲逝世的消息后,怀着悲痛的心情,写了这篇叙事散文《回忆我的母亲》。本文最早发表在1944年5月4日延安《解放日报》上,原题是《母亲的回忆》,1983年收入《朱德选集》时改为《回忆我的母亲》。
【文体知识】
回忆录
回忆录主要属记叙文体裁,它把作者对被回忆者的几件能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一个主题的材料组织起来,又加以适当的抒情和评论。
【字音字形】
韶(sháo)关 仪陇(lǒng) 溺(nì)死 佃(diàn)农
劳碌(lù) 私塾(shú) 周济(jì) 宽厚仁慈(cí)
慰(miǎn)勉 不辍(chuò) 灶(zào)上 为(wéi)富不仁
妯娌(zhóu li) 东挪(nuó)西借
【词语释义】
节衣缩食:省吃省穿,泛指节俭。
慰勉:安慰、勉励。
不辍劳作:辍,中止、停止。劳动作活的事从不停止。
和睦:相处得好,不争吵。
好劳动:劳动好手。
任劳任怨:做事不辞辛苦,不怕别人埋怨。
周济:对穷困的人给予物质帮助。
为富不仁:靠剥削发财致富的人没有好心肠。
聊叙:姑且谈谈。聊,姑且。
不辍:不停。
【整体把握】
1、本文题目是《回忆我的母亲》,作者主要回忆了什么?
明确:主要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
2、文章从哪一段开始回忆往事,到哪一段结束?
明确:从第2段开始回忆往事,至第15段结束。
3、母亲一生对“我”有哪些教育和影响?
明确:母亲勤劳吃苦,“我”从小耳濡目染,帮她劳作,拥有一个强壮的身体;
母亲任劳任怨,直到生命终结,依然热爱劳作,教“我”养成勤劳的习惯,也教“我”生产的知识;
母亲聪明能干,教会“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
母亲对地主劣绅的抵抗,对“我”走上革命道路的坚定支持,让“我”拥有了革命的意志。
4、母亲对“我”影响颇多,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对母亲怎样的感情呢?
明确:作者在文中写了多则事例来表现母亲的勤劳与母亲对自己的影响,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热爱、赞扬、感激以及沉痛的悼念之情。
5、划分结构层次。
明确:第一部分(1):抒发悲痛感情,引出对母亲勤劳一生的回忆。
第二部分(2-15):记叙了母亲勤劳一生中的主要事迹,歌颂母亲的美德,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
第三部分(16、17):写作者对母亲的沉痛悼念和继续革命的决心。
【合作探究】
1、第1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我爱我母亲”这句话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勤劳”是母亲的本质特征,起总领全文的作用;
“永远回忆”,既直接呼应题目,又自然地引出下文。
这样开篇点题,怀着对母亲深沉的爱,回忆母亲勤劳的一生。
2、找出第2-7段每段的中心句。
明确:第2段:我家是佃农。
第3段:母亲一共生了十三个儿女。
第4段:母亲是个好劳动。
第5段: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
第6段: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
第7段: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3、“母亲是个好劳动。”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好劳动”概括了母亲的特点,为后文讲母亲勤劳做铺垫。
4、如何理解第5段中的“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等句子?
明确:“自然地”“悄悄”“整日在地里跟着”等词语,说明母亲身教的巨大力量,使作者从小养成了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5、第8-13段,按时间先后顺序依次写了哪四件事?体现了母亲什么样的性格?
明确:①退佃搬家;②遭遇天灾;③送子读书;④支持革命。
通过上述四件事的记叙,充分说明了母亲坚强不屈的性格,朴素的阶级意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压迫者的反抗精神以及对儿子所从事的革命事业的支持。
6、第8段中对1900年旱灾时的场面描写反映了什么?
明确:“穿得破破烂烂”“凶杀毒打”“血溅四五十里”“哭声动天”,语言朴素平实,叙事有声有色,写出了农民的疾苦和社会的黑暗。
7、“母亲没有灰心,她对贫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赞扬母亲的坚韧顽强、爱憎分明的品质,同时也暗示了母亲后来支持儿子投身革命的思想基础。
8、第10段写“我到云南后,从家信中知道,我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怎样理解母亲的做法?
明确:表现了母亲的顾大局、识大体,也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爱与信赖。
9、第11段说“离开土地就不舒服”“回家继续劳动,一直到最后”,如何理解这两句话的含义?
明确:这两句表明母亲已经养成了劳动的习惯,劳动已经成为她生活的必需,这是劳动人民所共有的勤劳的美德。
10、“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一句突出了母亲怎样的形象?
明确:儿子做了总司令,母亲却依然做农妇,这是一件颇为感人的事。作者将这件事不经意地道出,并用最简单的话说明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母亲“知道我们党的困难”。在平铺直叙中,母亲同情革命、了解革命的形象跃然纸上。
11、“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在内容上明确母亲的特点,既是这一段的中心句,又深化了文章主题,突出了中心;在结构上照应开头“勤劳一生”。
12、请你谈谈你对第14、15两段深刻含义的理解。
明确:这两段采用了带有抒情笔调的议论的表达方式。两次强调“我应该感激母亲”,是因为母亲给了作者受用一生的精神财富。这些精神财富使作者懂得了做人,走上了革命道路,养成了吃苦耐劳的习惯,锤炼了革命意志。这些精神财富是他几十年革命征程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者深情地写道:“这使我在三十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这两段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凸显了母亲的品质。
中国革命的成功,是和这些平凡而伟大母亲分不开的,作者对母亲的赞颂,就是对劳动人民的赞颂;对母亲的感激,就是对劳动人民的感激。
13、“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再次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无限热爱、深深怀念和对她“离我而去”的万分悲痛之情。照应开头,首尾呼应,使全文浑然一体。
14、“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明确:议论。由热爱、赞美母亲推广到热爱、赞美劳动人民,升华感情,深化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