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根据真实案例改编,部分情节来源于网络,情节有润色;图片来源于网络,部分图片与文章内容无关,仅为配合写作效果;部分人名为化名;请感性阅读,理性看待。
1985年5月,商县的村民们赶往县城,购买生产生活物资。
这一天,家住商县一村的杜长英也和哥哥一起,加入赶集的人流。
兄弟俩一大早就从家里出发,步行来到县城。杜长英仔细挑选一把新的锄头,准备用来平整自家田地。杜大哥则买了几捆麻绳,打算用来捆绑柴火。
采购完农具,兄弟俩又来到城中心的集市。杜大哥需要去粮站购买粮食,而杜长英则打算去布店给妻子扯几尺花布。
兄弟俩在一家售卖茶水的摊位前停下,各自喝了一碗凉茶。杜大哥嘱咐弟弟,办完事后在城门口的老槐树下碰头,然后一起回家。
杜长英答应一声,便转身朝位于城西的布店走去。杜大哥转身朝北边的粮站走去。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这竟成了兄弟俩最后的道别。
杜大哥从粮站出来后,径直来到城门口的老槐树下。他坐在树荫下,一边等待弟弟,一边观察着来来往往的人群。
太阳逐渐西斜,可杜长英始终没有出现。
杜大哥开始有些着急,他跑到布店附近询问,但老板和伙计都说没有见过杜长英。他又在附近寻找,但依然一无所获。
夜幕降临,杜长英依然不见踪影。杜大哥匆匆忙忙地赶回家中,将情况告诉家人。
杜家人听后大惊失色,他们连夜发动亲朋好友,四处寻找杜长英的下落,十几天过去,杜长英活不见人,死不见尸。
一天,杜大哥来到县造纸厂,打算找在那儿做临时工的远房表弟侯义亭打听消息,看看他有没有在县城见过杜长英。
侯义亭在纸厂做的是出纳工作,平日里接触的人比较多,消息也灵通一些。
杜大哥向侯义亭详细描述杜长英的失踪经过,希望他能提供一些线索。
侯义亭听完后,低头沉思片刻,突然像是想起什么,开口说道:“大哥,我前几天好像经手一笔用你弟弟名字开的条子,是一块八毛五分钱的麦草款。”
杜大哥闻言,顿时感到一头雾水,连忙追问道:“条子?什么条子?我弟弟怎么会去卖麦草呢?”
侯义亭解释道,当时有个男子拿着杜长英写给他的条子来领钱,说是杜长英欠了他的钱,用条子抵账。他当时也没多想,就按照流程把钱付给那人。
杜大哥越听越觉得蹊跷,他让侯义亭带他去查看那张条子。
仔细辨认后,杜大哥确认,条子上的字迹的确是弟弟的笔迹。
侯义亭翻看一下账本,告诉杜大哥,领钱的人叫龙治民,是王锏村的村民。
王锏村距离杜家所在的村庄不远,杜大哥和弟弟都认识龙治民,此人平时沉默寡言,很少与人来往。
杜大哥和侯义亭都觉得此事有些蹊跷,两人没有丝毫耽搁,立刻动身前往王锏村。
来到王锏村后,他们向村民打听龙治民家的住址。
龙治民家住在一处偏僻的院落,院墙不高,用黄土夯成,显得有些破败。
杜大哥和侯义亭来到院门外,用力拍打着那扇摇摇欲坠的木门。
“谁啊?”院内传来一个低沉的男声。
“龙治民,开门!我们找你了解点情况!” 杜大哥大声说道。
片刻之后,院门吱呀一声打开,一个身材矮小,眼神阴鸷的男子出现在门口,正是龙治民。
他看到眼前的杜大哥和侯义亭,“你们找我啥事?”
杜大哥开门见山地问道:“龙治民,我弟弟杜长英是不是在你这里?”
龙治民愣了一下,支支吾吾地说道:“杜长英?没,没见过,他没来过我家啊。”
杜大哥拿出那张条子,质问道:“那这张条子是怎么回事?我弟弟怎么会欠你的钱,还按了手印?”
龙治民看到条子,依然矢口否认自己见过杜长英,也否认条子是自己写的,声称是有人故意陷害他。
杜大哥见他不肯说实话,便和侯义亭一起,强行拉着他朝村外的派出所走去。
三人走到村口的时候,迎面碰上一个神色焦急的男子。
那男子看到龙治民,顿时双眼通红,冲上来一把揪住他的衣领,大声质问道:“龙治民,你把我弟弟姜三合怎么样了!?”
杜大哥和侯义亭见状,连忙上前拉住那名男子询问情况。
原来,那名男子是姜大哥,他的弟弟姜三合也已经失踪好几个月了。
他弟弟失踪前几天,曾被龙治民以介绍工作为由叫走,之后就再也没音讯。
听完姜大哥的讲述,再联想到弟弟杜长英的失踪,杜大哥和侯义亭更加确信自己的判断。
他们三人合力将极力反抗的龙治民押送到派出所。
三人带着龙治民来到派出所后,立刻向值班民警报案,详细说明情况。
值班民警听完几人的讲述,又看了看杜长英亲笔写下的欠条,觉得事有蹊跷,便决定先将龙治民收押,然后立即带人前往龙治民家中进行搜查。
几名民警跟着杜大哥等人一起来到龙治民家。
此时,龙治民的妻子闫淑霞正坐在院子里晒太阳。 闫淑霞患有小儿麻痹症,腿脚不便,说话也有些含糊不清。
民警向闫淑霞询问龙治民的情况以及是否见过杜长英等人,闫淑霞的回答前言不搭后语,逻辑混乱。
民警注意到,龙治民家的院子里弥漫着一股令人作呕的恶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