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明朝末年,天下风云激荡。自嘉靖年间起,商贾云集,百工争鸣,海内外贸易如火如荼。这看似繁华盛世的背后,却暗藏汹涌暗流。
江南水乡,烟雨蒙蒙。一艘乌篷船缓缓驶过秦淮河,船上一位老者正与孙儿低声细语:
"孩子啊,你可知这繁华背后藏着多少猫腻?"
小孩摇摇头,睁大眼睛看着岸边熙熙攘攘的街市。
老者叹了口气,继续说道:"商人们富得流油,可人心不古啊!骗子们如过江之鲫,无孔不入。大街小巷,处处有人设局行骗。"
"爷爷,那我们要小心些吗?"孩子天真地问。
老者笑了笑,眼中闪过一丝狡黠:"小心?我们不必小心。倒是那些自以为聪明的人,才要当心喽。"
1
话说金陵城里有个张三爷,这名字听着俗气,可这人可一点儿都不简单。
张三爷年轻时顶着个"张麻子"的外号,带着几个兄弟下海做买卖。这"买卖"嘛,明面上是正经生意,暗地里嘛……咳咳,不提也罢。
总之,张三爷靠着七分胆识,三分运气,愣是发了笔横财。到了而立之年,他觉得是时候洗手不干了。
"兄弟们,咱们分赃吧!"张三爷一拍大腿,豪气冲天。
分完钱后,张三爷琢磨着该怎么找个正经营生。思来想去,他拍着自己的光头,灵光一闪:
"我张三爷走南闯北这么多年,虽说不识几个字,可这双眼睛啊,那是火眼金睛!看人看物,那叫一个准!不如开个典当行,专收古董字画,岂不美哉?"
说干就干!张三爷二话不说,在秦淮河畔开了家"义和"典当行。这店虽说不大,可地段好啊!
春去秋来,转眼两年。"义和"典当行在张三爷的经营下,生意蒸蒸日上。你别看张三爷一脸横肉,可这人啊,精着呢!
客人一进门,张三爷那双"火眼金睛"就开始打量。不用细问,他就能猜个八九不离十:这位是来"死当"的吧?那位怕是想"活当"吧?
"死当"就是卖断,"活当"嘛,就是抵押。张三爷最爱"死当",因为能低价收,高价卖,赚头大啊!
2
时光飞逝,转眼到了隆庆三年的春天。
这天一大早,张三爷哼着小曲儿,美滋滋地开了店门。刚把招牌擦得锃亮,就见一个穿得人模狗样的小伙子晃悠着进来了。
张三爷眯起眼睛,心想:"哟呵,这是哪家的阔少爷?"
只见那小伙子气宇轩昂,衣着光鲜,肩上还搭着个鼓鼓囊囊的包袱。走路时,包袱里还传出"叮叮当当"的声响。
张三爷心里一动:"有意思,这位爷带着宝贝来了?"
果不其然,小伙子一进门就直奔柜台,恭恭敬敬地施了一礼:
"掌柜的,在下姓吴,口天吴。是凤阳人士,有急事要去扬州一趟。这不,带了三件东西,想请您老帮忙保管几天。"
说着,小伙子就把包袱往柜台上一放,小心翼翼地解开来。
张三爷定睛一看,好家伙!一件瓷瓶,一把骨扇,一枚玉器。看样子,倒像是些古董。
张三爷装模作样地拿起瓷瓶看了看,又把扇子翻来覆去地端详,最后捏起那枚玉器,对着阳光照了照。
突然,张三爷的脸色变了。
可万万没想到,当这个小伙子刚踏进店门时,就已经注定张三爷陷入一场职业骗局,且难以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