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梁忠超 通讯员 蒋政扬 蒋家凤
金秋九月正是桂北地区中稻成熟时期。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灌阳县新圩镇“优质稻”种植基地,稻田尽染“金黄”,放养在稻田里的禾花鱼活蹦乱跳,稻农和游客在田里争相捕捉禾花鱼。近日,记者走进灌阳县稻渔丰生态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稻渔丰公司”)进行实地采访,一幅“鱼稻共生”的丰收图景在眼前徐徐展开。
在优质稻种植基地,稻渔丰公司总经理蒋七连随手托起一束稻穗向记者介绍说:“我们公司除了这里的优质稻种植基地外,还有黄关镇李官村的种植基地,总面积达600多亩,通过‘稻+鱼’的模式,实行稻鱼综合种养。今年水稻亩产预估将达到1300斤,禾花鱼亩产超过80斤,市场价每公斤50元。‘稻+鱼’的收入每亩超过4500元,相比传统的水稻种植方式每亩增收2000元左右。这种绿色生态的种养方式,不仅养出来的鱼肉质鲜美,还提升了水稻的品质,米粒更加饱满、米香浓郁。今年的‘灌阳稻渔丰’香米和禾花乌鲤,还在稻花飘香的时候,就有部分客户提前下了订单。”
灌阳县地处广西东北部,素有“八山一水”之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都庞岭山脉和海洋山山脉贯穿县内,从山上流出的山泉水汇成灌江,自西南而东北流经全县。灌江的河水都是山泉水,富含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适合水稻种植和禾花鱼养殖。初夏时节,灌阳县稻农们把草茎粗细的乌鲤鱼苗放进刚插秧的稻田中,与禾苗、小蝌蚪、幼螺一块成长,到仲夏禾苗抽穗时,鱼儿就会长成两手指大的个头,吃了水稻扬花时飘落的禾花,稻香鱼肥,生态价值高。2018年,蒋七连瞄准“稻+鱼”的商机和当地独具优势的山泉水质及气候,先后以流转土地和代耕代种的方式,种植优质水稻并养殖禾花鱼,并销往广西桂林、柳州、广东、湖南、上海等地的大中型超市,消费需求旺盛,效益可观,蒋七连也因此成为远近闻名的“稻谷专家”“乌鲤大哥”。在自身创业有成的同时,蒋七连还“联农带农”,带动周边农户增收致富。稻渔丰公司采取“公司+农户+统销统购”抱团发展模式,通过整合稻田土地、资金、技术等资源要素,辐射带动新街、黄关、灌阳镇、水车等周边多个乡镇50多户260人参与“稻+鱼”模式,其中带动吸纳20多户脱贫户种养,户均年增收5万元左右。
灌阳县农业农村局水产渔政站负责人王星介绍“稻+鱼”生态种养时说:“这稻田养了禾花鱼,水稻的脚叶、稻花、虫子和田间杂草等为鱼类提供丰富的食物,鱼仔长大后肉质细嫩、口感好。同时,鱼在活动进食的过程中产出的鱼粪成为稻苗的肥料,既增产增收,又生态环保,真正实现了‘粮渔双赢’。”
灌阳县近年来立足本地实际,“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以“超级稻+再生稻+绿肥”为主推模式,实现高产优质品种全覆盖,自2010年被列入袁隆平院士第四期超级稻高产攻关基地之后,连续11年保持广西粮食单产第一,冠有“桂北粮仓”之称。在牢牢守好粮食安全底线的同时,灌阳县政府还鼓励发展“稻+鱼”的种养模式种植优质稻,对连片达100亩(含)以上的示范点给予奖补,通过政策引领示范带动全县“稻+鱼”产业的发展。2023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达41.88万亩,产量为16.12万吨,产值达5.2亿元;水稻播种面积为28万亩,产量12.5万吨;发展“稻+鱼”高效种植模式59105亩,实现产值3000多万元。
粮满仓、鱼满缸,稻鱼综合种养经济效益高,提高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该县今年优质稻种植呈现面积、总产量、“稻+鱼”产量“三增”良好态势。一株超级稻、一尾生态鱼,“跃”出了灌阳县人民的幸福“加速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