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高超音速导弹发展速度太快了,根据媒体的报道中国在高超音速飞行器冷却技术上实现了重大突破,中国科学家开发了一种新型冷却设备,可以在高超音速飞行时有效控制热量。
高超音速导弹也会遇到高超声速飞行时普遍会遇到的“热障”问题, 高超声速飞行时, 由于飞行器对空气的剧烈挤压和摩擦, 使飞行器的一部分动能变成了空气的热能, 这样, 飞行器周围附面层内的高温空气会对飞行器进行对流传热, 其结果是飞行器表面温度急剧上升, 同时经过材料的热传导, 飞行器内部的温度也会上升。强烈的气动热产生的最严重的结果是:温度超过材料耐受温度, 使得飞行器表面形成烧蚀, 改变了飞行器的气动外形, 造成飞行器飞行稳定性、可控制性降低, 甚至会出现飞行器坠毁的危险。
另外, 飞行器内部温度上升后, 会对内部电子元器件的稳定工作造成极大影响, 有研究表明, 当设备处于高于其允许温度20度, 设备故障率会增加8倍。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返航时爆炸解体, 飞船上宇航员无一幸免, 事后调查发现事故原因是飞机返航时由于碰撞使得飞机隔热瓦脱落, 巨大的气动热通过无隔热瓦部分进入机体, 使其爆炸解体。因此, 在高超音速飞行器设计时, 热防护系统的设计是必须考虑的问题。
中国科学界研发的这项技术既可以保证气动热环境不超过上限, 在保证结构刚度和强度要求的基础上, 可以减轻结构材料的重量, 减小高超音速飞行器飞行负载。
此项技术能让飞行器在2.5小时内稳定运行,为全球范围内的高速任务提供了可能。
事实上,不仅仅是冷却系统,中国的高超音速武器还具备更强的灵活性和机动性。在2019年推出的东风-17导弹,凭借其极高的速度和灵活的轨迹突破防空系统。
对比之下,美国在这方面显得有些手忙脚乱。当前美国在高超音速导弹领域已经明显落后于中俄等主要对手。俄军宣布“匕首”“先锋”“锆石”等多型高超音速导弹已经服役,中国已经拥有了DF-17、鹰击21等多款高超音速导弹,而美国至今没有任何一款高超音速导弹服役。在这样的压力下,美军各大军种都争相推进各自的高超音速导弹项目。“暗鹰”导弹更是罕见地采用边测试边生产的方法以求尽快交付。
据《亚洲时报》报道,尽管美国陆续建设了一批高超音速测试设施来解决热量问题,但其项目缺乏透明度和技术的整合,导致了效率低下和成本激增。美国政府问责局(GAO)的报告明确指出,国防部在快速部署先进武器时忽视了关键的设计与用户反馈,这进一步拖慢了他们的步伐。
美国著名地缘政治分析师布兰登·J·韦切特在谈到中美两国的高超音速武器技术水平时,作者也毫不避讳地指出,中国已经在该领域远远超过潜在的美国对手。如今,中国正在开发新的高超音速导弹冷却系统,同时还在研究如何将6G激光通信用于导弹制导。除非美国迅速开发下一代技术来抗衡中国的技术,否则就会失去在亚太地区的主导地位。
美国专家甚至表示,中国可能已经迈出了更为重要的一步:建立世界上第一个专门负责高超音速武器作战指挥的部队—“近空打击司令部”。
如果消息属实的话,此举无疑是中国继陆军、海军、空军、海军以及火箭军后的又一大战略布局,要知道,高超音速导弹可以说深刻改变未来战争的时空观念。高超音速武器飞行速度快,从发射到命中目标只有短短的几分钟时间,最长也就几十分钟,能够实现“发现即摧毁”,将极大压缩对手的反应时间,缩短作战过程,打乱对手的作战节奏,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战争中准备、部署、升级等时间观念。
高超音速武器射程远,可以从陆、海、空、天等多个平台对全球目标实施快速精确打击,形成覆盖全球、高度立体的作战空间,彻底消除空、天界限,缩小地域间的距离,模糊前沿部署、纵深配置的战场空间概念,真正实现“远在天边、近在眼前”,战场距离不再是敌我双方可以借助的屏障和缓冲,以空间换取时间将难以实现。
而且高超音速导弹也将推进信息化战争形态向更高阶段演变。随着高超音速武器动力推进、飞行控制、热防护、电子、信息等一系列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必将催生出与传统弹道导弹、航空飞行器技术体制完全不同的全新作战手段,开辟临近空间这一崭新的作战领域,产生新的作战体系和作战样式,因此,中国如果成立专门的高超音速导弹部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成立近空打击司令部后,这也让中国的高超音速武器的使用和管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也能体现中国军队现代化管理体系的进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