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狮艺锦——中国新加坡当代艺术三十年”正在苏州当代美术馆八号展厅(临时馆)展出。展览荟萃两国现当代优秀的资深及新兴艺术家的作品,以“家园载情”“文化异彩”“生生相息”“都市未来”四个面向,呈现中新两国三十年来的文化实践与交融。
新加坡处于东西贸易的枢纽,这一地理优势使其近代历史成为充满经济机遇和多元种族交汇与互动的篇章。几个世纪以来,多种族、多文化和多宗教的身份认同构成了新加坡社会的支柱。自1965年独立以来,如何维持社会多元性一直是新加坡发展的核心议题,推动了新加坡的高速发展。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涌向新加坡,在70和80年代剧烈的社会和文化革命之中,当代艺术应运而生。我们采访了新加坡国家文物局博物馆总司长刘思伟先生以及新加坡国家美术馆和新加坡美术馆总裁兼馆长陈维德博士,听他们讲述新加坡当代艺术的发展历程以及对本次展览的看法。
在本次展览上,我们看到了新加坡不同时代、不同背景的艺术家及作品。新加坡的当代艺术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
刘思伟:在新加坡,当代艺术诞生于70和80年代剧烈的社会和文化革命之中。1965年独立后,国家面临许多紧迫问题,如需要为公民提供住房,并通过工业化促进经济增长。然而,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使得许多农村、社区被迫迁到高层的住宅,社会和家庭的关系的普遍弱化也导致了一种流失疏离感。
在这种背景下,70年代的一些年轻的新加坡艺术家,以不同的方式回应了新加坡不断在变化的社会、文化和环境条件。其中如蒋才雄和唐大雾曾去往英国留学,他们开始使用比较新的艺术技巧和方法进行创作,这与以画家为主的前辈们大不相同。到80年代末,唐大雾创立了一个名为“艺术家村”的艺术家集体,这是新加坡首个通过各种展览和活动来鼓励实验艺术的艺术家经营空间。许多资深的当代艺术家,如王良吟和已故的李文,都是早期在艺术家村开始创作的。这些年轻的艺术家们开始觉得,以抽象绘画和雕塑为重点的现代艺术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进而寻求新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特定的关注点,包括自我和身份认同、自然和环境的保护、城市建设等与艺术创作有关的课题,这些观点又继续引起当今艺术家的共鸣,我们本次展览也正反映了这一点。
唐大雾《无题 #1 至 #11》
明胶银印,外框尺寸各70.6×60cm/60×70.6cm,1979年,新加坡国家美术馆馆藏
作为新加坡国家文物局博物馆总司长,回顾新加坡当代艺术的发展历程,政府在其中给予了怎样的支持?
刘思伟:政府从1970年代开始就加大艺术的支持力度,比如新加坡国家博物馆的附属画廊在1976年成立,这是本地首个让公众看到本地和外国艺术家作品的政府资助空间;三年后,1979年新加坡也设立了文化奖,这是国家授予在世艺术家的最高荣誉;80年代,政府通过税务优惠政策鼓励艺术品捐赠,并加强了学校的艺术教育;在1984年,新一代政府宣布了1999年文化愿景策略,要在1999年之前把新加坡打造成一个卓越的城市和社会,人民的生活水平达到瑞士1984年的水平;最终具有里程碑意义的1989年文化艺术咨询理事会报告出炉,为新加坡在世纪之交成为一个富有文化活力的社会提供了路线图。
王良吟《新女郎的故地重游》系列
半光面档案纸打印照片,图面尺寸 76×114cm,2011年
此后,政府投入了更多资源发展艺术基础设施,如1991年成立了国家艺术理事会,1993年成立了国家文物局。新加坡美术馆和国家美术馆分别在1996年和2015年开幕,在增进国人对本地艺术史认知的同时,积极参与国际艺术展览活动。自2001年起,国家艺术理事会便在著名的威尼斯双年展展出本地优秀艺术家的作品。还有新加坡艺术双年展,新加坡博览会和吉门营房艺术区等主要的国家支持项目都在2000年代中期推出,目的就是连接新加坡和国际艺术界,并将新加坡定为当代艺术的枢纽。这些发展会为公众提供充分的机会,在区域和国际艺术发展的大背景下欣赏新加坡的艺术。
林载春《MIKE(鱼尾狮)》
档案纸面数码喷绘,图面尺寸121.4×84cm; 76.4×54cm,2005年,新加坡美术馆馆藏
本次展览「华狮艺锦」对于两国的文化交流有怎样的意义?
刘思伟:这个展览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合作项目。本次展览反映了新加坡当代艺术界的多样性和活力。参展艺术家包括自1980年代以来一直活跃的资深艺术家,以及近十年来崭露头角的年轻艺术家,他们通过绘画、摄影、行为艺术和装置等各种媒介,探索从个人到社会的一系列课题。
这种合作交流对艺术家的创作是有帮助的,尤其是目前我们的资讯非常发达,跟早期的艺术家相比,他们有更多机会与不同国家的艺术家、策展人做交流,创作的空间也是无限的。通过这次在苏州的展览,新加坡的艺术家也有机会认识中国的艺术家,这样互相的交流、互相的碰撞,也能够在今后带出更多的火花。
赵仁辉《盲区》系列
档案级Piezographic墨印,外框尺寸89×127cm,2007-2010年,新加坡美术馆馆藏
未来是否有更多的文化交流合作计划?
刘思伟:这个是肯定的,我们双方都有很多合作的机会。因为我们的收藏,除了新加坡艺术家的作品外,也有东南亚艺术家的代表作,且艺术种类丰富。这几年来,我们的文物作品都有出国做巡回展览,比如几年前,亚洲文明博物馆馆藏的唐朝沉船出水文物曾在上海博物馆展出。目前我们也有土生社群 (Peranakan)文化的展览正在中国做巡回展,接下来肯定有很多方面我们可以和中国一起合作。
本次展览对于新加坡美术馆而言有怎样的意义?
陈维德:新加坡美术馆致力于发展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东南亚当代艺术公共收藏之一,旨在通过展览和活动,将艺术和艺术家与公众和未来世代联系起来。在美术馆中,有许多展品都来自于中国艺术家。早期的先驱艺术家们去往新加坡,对东南亚的风土民情有深刻的印象,他们带入自己的艺术理念,发掘出本土化的艺术,这为新加坡的艺术史打了一些基底。因此,中新两国在文化艺术史上有着深刻的联系。
新加坡美术馆
「华狮艺锦」展览由苏州当代美术馆与新加坡美术馆联袂举办,我们很高兴能够跟中国很多受尊敬的艺术家的作品一起展览,从中能够看到两国之间共同的情感与差异化的表达。本次展览也反映了新加坡美术馆对促进区域联系和为全球当代艺术论述贡献多元视角的承诺。
吴冠中《江南人家》
油画,外框尺寸97×78cm,1996年,画家捐赠
新加坡国家美术馆馆藏
作为新方总策展人,在参展作品的选择上有着怎样的考量?
陈维德:前面我们提到的先驱艺术家,包括陈宗瑞、陈文希、刘抗、张荔英等,被很多学者称为“南洋画派”的发始人,他们在新加坡艺术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这也是本次展览的开端,参展作品中就有由这些艺术家所启发的作品,比如年轻一代的艺术家村成员对南洋画派50年代的巴厘岛之旅做了重新的演绎。
新加坡是一个很年轻的国家,开发也很迅速,因此我们也重点关注那些对新加坡不断变化的社会和经济状况有深刻反思的艺术家。在韩少芙等人的作品中,我们关注的是城市发展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王良吟等艺术家的作品中,我们关注集体记忆、国家身份、多元文化和性别政治等议题,是人与社会的关系;而不同年代崛起的艺术家,他们的实践方法与媒介都会产生新的变化,比如费罗尔·达玛、林载春等艺术家的装置、影像或概念作品。我们希望从多个面向,以多元的方式来呈现新加坡当代艺术的发展史。
韩少芙《灭绝系列11与12》
喷砂饰面纹理花岗岩,153×100×55cm;
128×90×50cm,2009年,新加坡国家美术馆馆藏
您认为近三十年新加坡的艺术发展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
陈维德:我认为过去三十年新加坡艺术的特点是由于全球沟通增加带来的国际主义。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家聚集在新加坡,带来了很强的生命力。89后时期被视为全球当代艺术兴起的时期,我们在新加坡也可以看到这一点,比如艺术家村(The Artists Village),是第一个真正突破艺术界限,将行为艺术转向更多概念性实践的团体,引起了更多人对新加坡社会问题的关注。这种转变反映了艺术家们如何在过去三十年中通过各种媒介,不仅仅是绘画和雕塑,还包括影像等其它形式,越来越多地探讨和反映他们的社会状态。
艺术家村(邢万和、林凯烈、云天伟)《巴厘岛计划》
照片棉布珍珠双键档案印刷,各种尺寸,2001年
2019年重新制作,新加坡美术馆馆藏
您如何看待中新两国未来三十年的文化艺术发展趋势?
陈维德:我认为在过去的十到二十年里,包括新加坡和中国在内的亚洲艺术市场非常强劲。然而也是因为这些地区的艺术场景相对较新,过去三十年才开始真正增长和扩展。在未来,我希望亚洲地区的艺术生态能够变得更加成熟,像正在建造的苏州当代美术馆这样的机构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样,市场就不会在艺术创作中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艺术家们可以专注于创作对个人、对社会而言真正重要的作品。
「华狮艺锦」展示的中新当代艺术发展的三十年回眸,也是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三十年的回顾。三十年来,我们坚持守正创新、开放包容的精神,使传统和现代在这里创造性转化,并得以创新性发展。中新合作的苏州工业园区,为中国式现代化开拓出一条国际合作、互利共赢的成功道路,在发展模式、科技创新、对外交往、人文生活、生态建设等方面成就卓著,同时也为人类文明互鉴提供了美好的范本。我们期待在下一个三十年,中新携手,续写“华狮艺锦”的新篇章。
展览持续至10月30日,欢迎广大市民前来观展!
展览地点 | Exhibition Venue
苏州当代美术馆八号展厅(临时馆)
Suzhou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Exhibition Hall No.8 (temporary open)
展览开放时间 | Exhibition Duration
2024年8月20日-10月30日
August 20th – October 30th, 2024
主办单位 | Sponsored by
苏州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
Suzhou Industrial Park Administrative Committee
承办单位 | Organised by
新加坡美术馆、苏州当代美术馆
Singapore Art Museum,
Suzhou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执行单位 | Executed by
苏州工业园区公共文化中心
Suzhou Industrial Park Public Cultural Center
来源:苏州工业园区公共文化中心
拟稿:余杨
审核:王子元
审签:方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