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人生最低谷被骂乡巴佬,40多岁被称“小毛”

分享至

当做对了一件事、立了功,得到的结果竟是严厉的惩罚,大多数人都会做出反抗的举措;可类似的事情接连发生好几次,谁又能真正稳住自己的心态去坚持初衷?

毛主席就做到了,他曾说过:“我从1927年到1935年基本是受压的,在党内没有发言权,到遵义会议之后才慢慢好起来。”



永远正视挫折

毛主席在面对挫折的时候从不退缩,这种精神从他儿时就形成了。

他的父亲毛顺生早年间通过种地、小买卖和节约攒下了不少钱,成为村里不多见的中农,每年都有25担左右的余粮,靠着一步步的积累和运营,家中也富裕了起来,便想着让儿子“子承父业”,继续把家中的经营扩大。

对于父亲付出的艰辛,毛主席也是认可的,而父亲那种“土地是安身立命之根本”的思想同样影响了毛主席的一生,不过,毛顺生却不让儿子花太多时间读书,他认为那将耽误他们务农。



毛顺生觉得青年毛主席已经被各种书籍迷得鬼迷心窍,把自己的话当成耳旁风。

为了能让儿子安心种地,茂顺生还特意给儿子娶了个媳妇,想用这种方式拴住他。

但毛主席后来说:“我从来没有和她一起生活,后来也没有,我不认为她是我的妻子,当时也几乎没有想到过她。”

在父亲的“压迫”下,青年毛主席从未改变自己走出韶山冲的想法。

13岁那年,毛顺生曾当着外人的面指责毛主席“懒而无用”,毛主席当即顶了回去,母亲竭力相劝、父亲一味怒吼,可毛主席还是不听,径直走了很远直到荷塘边,在他的争取下,父亲才终于答应以后不再打他。



多年后想起,经受的压力并非完全无用,他说:“工作上非常勤快,记账也仔细就是这个原因,免得他抓到把柄来批评我。”

毛顺生的思想是为一家而兴盛、毛主席的信念是救一国之危亡,父子俩的境界与抱负截然不同,当毛主席确定了信念之后,他更是说:“什么都可以牺牲,唯宗旨绝不能牺牲。”

那张写着“孩儿立志出乡关”的纸条也被毛主席塞在父亲的记账簿里,那是他的志向。

1927年的秋收起义失败,毛主席遇到了革命路上第一个巨大挫折,那支不足千人的队伍被他带上了井冈山。

明知道这些人不足以以死相搏,可共产国际的“城市中心论”思想下,他们必须拿下长沙,毛主席当即指出:“我们的力量很小,不能去打敌人重兵把守的大城市,应当去敌人统治薄弱的农村,保存力量,发动农民革命。”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