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马其顿方阵,可说是无人不知。
亚历山大带着自己的军队一路打到了印度,创下了不世功勋。网上关于马其顿大战秦军的畅想梗,已经被嚼烂了。这里不讨论秦军大战马其顿,只对马其顿大军作个简要介绍。
谈到马其顿军队,大家首先想到的恐怕都是排列密集的步兵方阵,挺着6米长枪,稳步前进。这个如墙阵势,确实光是想想就气势非凡,战场对阵,若是敌人光看到这样的方阵,恐怕先士气就输掉一半了。
但是马其顿军队制胜的关键仅仅是依靠方阵步兵吗?非也。
首先,我们先来介绍下马其顿方阵的由来。创建这个方阵的并不是亚历山大,而是其父亲腓力二世。
马其顿位于希腊北部,当时的希腊是由多个城邦国家组成。在希腊人的眼中,马其顿就是野蛮人的存在。腓力二世为了称霸希腊,成为盟主,夺取王位以后就开始进行军事改革。以希腊步兵方阵为模板,创建了马其顿方阵。而为了克制希腊方阵,针对希腊长枪只有2、3米的长度,他将马其顿长枪延长到了6米,需双手握持。试想矮个子和高个子打架,高个子卡住矮个子的脖子,矮个子的王八拳自然是抡不到高个子的,这就是一寸长一寸强的道理。
马其顿方阵的最小战术单位称为“辛塔格马”,由16人×16人的正方形方阵组成,16个“辛塔格马”又组成一个4096人的中型方阵,4个中型方阵又组成一个16384人的大型方阵。作战时,前五排士兵平持长枪。中间的士兵把长枪搭在前排的肩上,后面的士兵则竖持长枪。前排阵亡,后排补上。每名士兵左臂绑一块圆盾,防备箭矢、投石。
这个方阵就像一面矛墙,能把一切来犯之敌反推回去。敌方攻击的士兵对于那些矛尖来说简直是供不应求的靶子,那场面就仿佛汹涌的海水浪潮冲击到堤坝又被拍打下去。
但是马其顿方阵优点突出,缺陷也同样明显。首先,方阵要保持向前,那么侧翼和后方是其薄弱处,被敌方迂回突入后,方阵也就被破了。其次,机动性不足,要维持上万人的方阵阵型不变,那就需要紧密配合,无法快速转换。就连攻击也只能缓步推进。
其实这样的方阵主要作用还是在于稳住阵线,若是用它进攻,则略显笨重。要知道,亚历山大的马其顿大军可是远攻到了印度,单纯依靠马其顿步兵方阵是明显不行的。
亚历山大的父亲腓力二世,在创建方阵的时候就明白这个问题。专门为方阵步兵配备轻、重骑兵,轻装步兵相配合。所以,马其顿军队是一支多兵种组成的联合部队。亚历山大父子能够娴熟的运用多兵种协同作战的战术,因而才能战无不胜。
作战时,马其顿步兵方阵排布于宽广的中央战场,两翼是轻、重骑兵和轻步兵。马其顿步兵方阵扛住正面敌人的冲击,稳住阵线。两翼的轻骑兵和轻步兵负责保护方阵侧翼和后方的安全。重骑兵则迂回冲击敌人的侧翼或绕到敌人后方夹击敌人,敌人溃退后,再追击。通过方阵和骑兵的有效协同,取得胜利。这种战术称之为“砧锤战术”十分形象,方阵为砧板,骑兵为重锤,当敌人压在砧板上的时候,重锤再猛烈锤击。这种战术也与中国兵法中“以正合,以奇胜”的理念是相通的。
亚历山大之后,马其顿军队被罗马军队所击败,即是由于继任者不善于使用这种砧锤战术,一味只使用步兵方阵,而忽视了骑兵的作用。
马其顿方阵使用的是长枪,罗马军队的标配是短剑、标枪、大盾。按道理来说,即使是步兵抗线,马其顿方阵的长枪也足以使罗马军队的短剑无法近身,但事实就是马其顿的步兵方阵被罗马士兵给砍翻了。
在彼得那战役中,马其顿军队起初是占据优势,把罗马人打得连连撤退。但问题就出在追击过程中,罗马军队退到了山坡上,而马其顿仍以步兵方阵向山上逼近。原本马其顿方阵对地形就有要求,离开平原以后,马其顿方阵在山上无法有效排列,出现了缺口,被罗马人趁隙而入,反败为胜。而马其顿方面的骑兵从战役开始到结束,基本就没有使用过,成了啦啦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