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军
那一年,初二分班。
我清清楚楚地记得,被分到他班上时,内心有暗流在涌动。那是一种期待已久、梦想变为现实的庆幸。
他是教导主任,三十岁不到,文质彬彬,一身的书卷气。第一次与他近距离接触时,我念初一。“五四”文艺汇演现场,评委席缺一把椅子,身旁的两个学生争执良久,谁都不愿出这份力。他毫无愠色,蹲下来,双手分别搭在两个学生肩头,提议他们用“石头剪刀布”的方式解决问题。两个学生欣然应允,不一会儿,划拳输了的同学就高高兴兴地将椅子搬来。我看得瞠目结舌:原来老师也可以与学生打成一片,原来解决问题可以如此云淡风轻、游刃有余。
我认定他是我心中的谦谦君子。
他教语文,也是班主任。课上,一切都是那样新奇。我们总能听到教科书里找不到的作家轶事。座位编排也很灵活,每周一换,前后轮流。
一个冬天,我坐在教室后门旁,偶然发现铁门上有一个硬币大小的圆孔。寒风趁机而入,我便捏一团废纸将其牢牢堵住。不想没过多久,纸团竟不翼而飞,让我很气恼。有一天上数学课时,我隐隐察觉刚刚“修复”的门后有动静,我不动声色地紧紧盯着被纸团堵住的圆孔。纸团落地,我逮住时机伸头一望,门外竟也有一颗黑黝黝的眼珠瞪得溜圆,正透过洞孔窥视——是他。
我再也没堵过那个洞,心里却多了个窟窿。在我心中他一直是个风度翩翩、学富五车的人,行事应是不欺暗室、磊落坦荡,我怎能容忍他有如此鬼鬼祟祟的“小人”行径呢?
我沮丧了好久。终于在一篇周记里引经据典,痛斥历史上那些道貌岸然、表里不一的伪君子,自然是在含沙射影地攻击他。不想这篇周记在班里引发“共鸣”,门上的那个圆洞成了全班同学发泄愤怒的公敌。
事隔多年,当日愤懑不已的同学大多和我一样已结婚生子。一次同学聚会,鬓已染霜的他突然提及这件尘封已久的往事,说:“那时候你们太小,体谅不到一些事情。”
我脑海里立即浮现起初中时的情形。就算他不在教室,大家也都正襟危坐。即使偶有蠢蠢欲动者,只要望向那扇门,便会立即收起不安分,挺胸向前。只是当时坐在教室里的我们,感受不到门外人身后怒号的寒风,看不到那双噙满关怀和希冀的眼睛,猜不到遭遇几十个孩子的不屑与咒骂时的神情。
只是,意识到这一切时,我已和当年的他一样成了站在门外的那个人。或许,这人世间的某些关爱注定只能驻足门外,门里人能瞧见的仅是它严苛得近乎狰狞的脸,待他们在社会的泥潭里战战兢兢,慢慢懂得门外那个人身后满满的温情时,通往室内的那扇门,却再也打不开了。
(作者系开州区作家协会理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