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陈美秀
赖清德自上任以来,其执政过程中的显著短板集中体现在人事任免方面。9月8日,“台湾民意基金会”董事长游盈隆在相关讨论中提及,并与深谙绿营内部运作的资深人士交流后,进一步确认了赖清德在政治策略上的三大失误。
首先,赖清德在人事安排上缺乏妥协与沟通的艺术。面对台湾错综复杂的政治局势,他未能有效借鉴前辈经验,而是采取强硬手段直接推进,忽视了政治中的协商与平衡。
其次,赖清德展现出过度自信的态度,认为其推行的政策能够自然获得台湾民意的广泛支持,缺乏对市场反馈和民众意见的充分考虑。
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赖清德在政治斗争中过于激进,不仅在与中国大陆的交往中缺乏妥协意愿,同时在对美关系上也未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渠道,与蔡英文时期相比显得尤为不畅。更甚者,他多次触及“一个中国”原则的底线,尤其是在美国问题上,错误地依赖退役官员的建议,试图在国际组织中为台湾谋求特殊地位,忽视了美国现任政府在该问题上的实际立场与影响力。
如今,前往台湾的人员中,有不少是美国共和党的退役官员。然而,当前美国是由民主党执政。尽管民主党政府在言辞上显得颇为支持,但在台湾尝试参与国际组织如世界卫生组织、世界卫生大会或国际民航组织等具体事务时,美国方面并未表现出明显的实际行动或公开发声的支持。
首先是因为台湾在国际舞台上的声音主要通过其有限的“友邦”网络传递,这些国家数量不多,且近年来有所减少。而且台湾当局偏听退役官员的言论,特别是像蓬佩奥等人,他们直接呼吁美国应与台湾建立正式外交关系,这些言论更多地是面向台湾的漂亮话,而非实际可行的政策建议。
其次,七位大法官中,有五位在绿营内部引发了广泛不满。特别是像张文珍、刘静怡、姚立明等人的提名,被指为“报恩”之举,他们因过去与赖清德的合作关系而获此殊荣。但是,这些提名者长期以来是依附于民进党的,这种提名策略是缺乏司法风骨的。绿营内部的不满情绪尤其体现在姚立明、张文珍等人的任命上。NCC人员的背景及选拔过程似乎也并不透明,甚至连卓荣泰这样的核心人物也未必完全了解,而赖清德却执意提及这些人员。
第三方面,还涉及到其他相关人士,例如陈世凯虽然从市议员跃升至交通首长职位,但对交通领域一窍不通。有观点认为其提名多倾向于“读书会”成员或以往的助手,此举在民进党内部招致了不少非议。这些被提名者中,许多人被指缺乏专业的知识和能力,面对询问往往一问三不知。
更为严重的是,赖清德似乎还抱有一种迷信心理,认为只要提名,无论人选如何,在野党派都会被迫接受。然而,当前民众党势微,国民党唇亡齿寒,这使得赖清德的策略面临严峻挑战。
此外,赖清德还倾向于采取激进的罢免行动,这在绿营内部引起了广泛的不解和担忧。尤其是在刚刚完成选举不久就急于动手,无疑会加剧政局的动荡和不确定性。人们普遍认为,赖清德的决策缺乏深思熟虑和长远规划。
有部分人士曾拜访蔡英文,期望她能提出宝贵建议,然而蔡英文仅以微笑回应,未明确表态。此情境反映出,昔日绿营高层能直接面见蔡英文,即便交流并不顺畅,但会面仍可实现。时至今日,这些绿营高层却难以获得与赖清德会面的机会,赖清德的选择性会面模式凸显了他的人际不信任感。
因此,绿营内部多位重要人士,包括游盈隆在内,纷纷就政策方向、人事布局及派系纷争等问题表达关切。更为关键的是,赖清德被指倾向于巩固自身势力,以压制其他派系,此举在民进党内部也引发了强烈不满。这种不满情绪已积累至相当程度,以至于有声音表示,对于赖清德的提议,多采取“随他去吧”的无奈态度,鲜有真心实意的交流。在此背景下,有人直言不讳地指出,赖清德上任以来的最大失误,在于将政治局势推向了动荡不安的境地。
版权声明:本文系作者原创文章,图片资料来源于网络,本文文字内容未经授权严禁非法转载,如需转载或引用必须征得作者同意并注明来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