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刘元诚:战场上保障通信比生命更重要

0
分享至




“作为一名通信兵,关键的时候就要派上用场,以最短时间将信件安全送到前线!”1951年3月,年仅16岁的刘元诚从老家安徽省泗县报名参军,踏上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道路。

在战火纷飞的抗美援朝战场上,通信兵们在指挥所和前沿阵地之间传递命令,大多是靠徒步翻山越岭将信件送到前线,为保障部队打胜仗发挥了重要作用。入朝后,刘元诚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分部13兵站通信排的一名副班长。

16岁入伍,圆了参军梦

今年90岁的刘元诚,出生于安徽省泗县马厂公社。1951年3月,年仅16岁的他,在父亲的动员下报名参了军,被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分部13兵站通信排,圆了他参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梦想。

当年3月,刘元诚被安排到宿县(今宿州市)进行军事训练。两个月后,他从宿县乘火车前往辽宁安东(今丹东市),到了安东后部队住了3个晚上,再次坐闷罐车从安东出发前往朝鲜新义州,短暂休整并在新义州营地庆祝了八一建军节,他便被分配到志愿军参谋处,成为一名通信兵。

虽然不在一线作战,但也有战友牺牲。1951年8月,也就是刚入朝不久,刘元诚所在部队在行军过程中,遭遇了敌机。那天天刚黑,一个团的战士在行军途中被敌机发现,瞬间,敌机俯冲过来,向着他们疯狂扫射,一名战友不幸中弹,当场牺牲。“肠子都被打出来了,场面很惨,不忍直视!”在说到这里时,刘元诚停顿了片刻,抹了抹眼角接着说,这个战友是他同乡,叫汪立功(音译)。因敌机疯狂扫射,行军中的战士纷纷躲进了附近的高粱地里,但即使这样,敌机仍然对着高粱地不停扫射,子弹将高粱穗打得满地都是。扫射持续了两个小时,直到天完全黑下来,敌机才飞走。第二天早上,连队文书带着几个战士才找到这个战友的遗体,就地进行了安葬。

入朝后打防空洞

1952年3月,刘元诚被安排到部队营地周边打防空洞,以排为单位轮流打。每个排有3个班、30多人。战友们都是一些不满20岁的年轻人,有些战友累得吐血了,但即使这样,大家仍然顾不上休息,打完防空洞,就上山砍伐木料扛下山,作为掘进中防空洞的立柱,以免出现塌方。安全防护做得再好也有疏漏,在他们通信排打防空洞的过程中,出现了塌方,一位姓王的战友不幸被土石方掩埋,头部夹在了两块石头的中间,全排战士立即营救,奋力搬开石头,刨开土堆,硬生生地将他从死神手中拉了回来。

“打防空洞的主要是电话排、警卫排、通信排,每个排基本打一个月的防空洞,然后由其他排接着打。都是年轻的战士,浑身都是劲,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打好防空洞,保护好大家的安全,才能更好地消灭敌人。我们没日没夜地打防空洞,速度很快,整个山洞都被我们挖空了,能住进很多人。”刘元诚说。

1952年4月,志愿军司令部发出指示,提出坑道工事必须达到“七防”要求,即防空、防炮、防毒、防雨、防潮、防火和防寒。据不完全统计,志愿军在朝鲜构筑的坑道总长度1250多公里(坑道仓库、坑道式汽车掩蔽部、机关坑道式掩蔽部、防空洞均未计算在内),堑壕、交通壕长度达6250公里。坑道结合野战工事成为日后志愿军防御阵地的基本形式,并在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通信比生命更重要

作为一名通信兵,刘元诚的主要任务是传达上级命令和快速向前方部队送信件,看似简单的送信,实则危险万分。

他是通信排的一名副班长,有一次,他所在排派出两名战士向前沿阵地送信,3天没能找到要传达命令的前沿部队,于是两名战士将信件带回来了。任务紧急,排长命令刘元诚将信件送到前沿阵地。他接受命令后立刻出发,翻山越岭一天一夜就将信件安全送到前沿阵地。

“通信兵都是在众多士兵里面挑出来的,我非常幸运地被选中了,那是我第一次执行送信任务,而且顺利完成了。”刘元诚说,朝鲜战场上,山大沟深,一个山头距离另一个山头看似很近,实际上很远,加上前方又在战斗,所以,通信兵送信也是战斗。作为通信兵不仅要头脑灵活,腿脚快,方向感要强,同时还要有高度的警觉性。自打那次顺利完成任务后,排里所有重要的信件都由他来送达。

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通信技术十分落后,为保证传达命令畅通,通信兵大多是走路或骑马。

“通信兵的送信任务比生命更重要。我不怕死,比死更可怕的是命令不能及时传达,耽误作战计划,可能会造成更多战友牺牲。”刘元诚说,他入伍在宿县参加集训时,当时就让他们每个人写遗书,做好随时牺牲的准备,这样才可以入朝参战。

1953年,刘元诚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任通信班班长,1955年5月升任通信排排长。

转业后在地方从事过多个工种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订。刘元诚仍留在朝鲜,1954年被调到警卫排站岗放哨。直到1957年1月随大部队回国,被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重庆步兵学校学习文化知识,后又被安排到武威步兵学校学习军事方面的知识,他刻苦学习和训练,掌握了过硬的军事技能,尤其是重机枪打得好,受到学校表彰。1959年7月,他从武威步兵学校毕业,被分配到新疆军区7976部队国防师二团机枪连任指导员。他干一行爱一行,在部队开过煤矿、磨过豆腐等。

直到1969年7月转业,从新疆来到了兰州,被分配到当时的窑街矿务局武装部,成为一名干事,并在窑街矿务局下属的勘探队工作,一干就是7年。1995年,刘元诚从窑街矿务局动力厂离休。

刘元诚的三儿子刘杰说:“父母生育我们兄弟4个,从小就听父亲讲抗美援朝的故事,我们打小被父亲的英勇事迹所感染,所以,兄弟4人继承父亲的意志,都报名参军了,现在各自都有自己的事业。”

在回顾那段历史的时候,刘元诚常常感慨万分。他说:“抗美援朝是一场伟大的战争,它不仅保卫了祖国的安全,也维护了世界的和平。在这场战争中,中朝两国人民并肩作战,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种友谊,将永远铭刻在两国人民的心中。”

如今,90岁高龄的刘元诚晚年生活很幸福,他每每讲到朝鲜战争,都要告诫子孙们:“国家现在强大了,我们一定要热爱祖国、热爱党,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你们要好好学习,踏实工作,做一个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有用的人!”

刘元诚

1935年5月出生于安徽省泗县马厂公社,1951年3月参军入伍,1951年8月入朝,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分部13兵站通信员,1957年1月回国。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滕效宏 文/图

责任编辑:王旭伟

来源:兰州晚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兰州新闻网
兰州新闻网
兰州新闻网
99671文章数 15911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强军之路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