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后的“伙婚”制度,兄弟搭伙过日子,牺牲了女人的利益

分享至

在四川大凉山有个叫俄亚大村的古老村子,至今还保持着“一妻多夫”的婚姻制度。

俄亚大村的原住民大多是纳西族,纳西族属于中国 55 个少数民族中的一员,其传统习俗一直被很好地留存着,而且还在传承。

其中,“一妻多夫”这种婚姻制度使俄亚大村一下子就在中国出了名。



毕竟在咱们国家,“一夫一妻”制是写进律法里的,“一夫多妻”和“一妻多夫”早就没在大众的视线里出现了。

那么,在“一妻多夫”这种婚姻制度里,3 到 5 个男人一起娶一个新娘,到底谁能说了算呢?嫁给好几个丈夫的女人地位又如何呢?



【中国最后的“一妻多夫”】

俄亚大村总共就 200 来户人家,可其中有 70 多户依旧维持着“一妻多夫”的婚姻制度。

“一夫多妻”在如今这个社会,让人很难搞明白,总觉得不符合伦理道德,那为啥又会有“一妻多夫”的情况呢?

要搞清楚“一妻多夫”这一现象为啥会出现,首先绕不开的一个字就是:穷。



咱就说四川大凉山上的俄亚大村,这村子三面都环山,一面是水,整个村寨就只有一条石桥能出去,而且车还走不了。

大家都说想富就得先把路修好,可俄亚大村的交通糟糕得很,只能靠走路或者靠牛、马这类牲畜来搞运输。

当地特殊的地理环境致使经济水平不行,生产力也弱,跟外界交流特别难。

生活在俄亚大村的纳西族,为了保证人口数量和生育状况,慢慢有了一种特别的婚礼形式,就是“一妻多夫”制。



当然,一般人所理解的“一妻多夫”,就是一个妻子同时伺候多个丈夫,这么理解确实没错。不过纳西族还有世界上其他实行“一妻多夫”制度的民族,对“一妻多夫”都有特别严格的限制。

俄亚大村的纳西族把“一妻多夫”叫做“伙婚”,就跟这字面表达的意思相同,是搭伙成婚。

过去啊,由于太穷,一些穷人家就生好多孩子,想着能多点劳动力。可等这些孩子到了该结婚的时候,家里根本没钱让他们成家,总不能一直单着吧。

为了不绝后,穷人家会找个合适的女人,提议伙婚,就是让家里 2 到 3 个亲弟兄跟这一个女人结婚。

伙婚得是同姓的亲兄弟才行,这样做是为了让婚后财产能更方便地进行分割。



咱就说土地这事儿,要是一对夫妻生了三个娃,家里就一亩地,这一亩地的收获正好够一家五口过日子。可等这三个孩子长大,各自娶了媳妇,分财产的时候,每个小家就只能分到 0.33 亩地。

要是这三兄弟各自成立的小家再生出好多子女,那 0.3 亩地压根儿养不活这么一大家子。

为了避免家产和资源向外流失,伙婚这种形式就出现了。



在纳西族兄弟多又穷的家庭里,好多都会选伙婚这种方式生活。只要出一份彩礼,就能让好几个兄弟一块儿娶一个媳妇。

当然啦,就算兄弟 3 人娶同一个媳妇,那也不是说大家都睡在一个屋,而是每个人都得有单独的房间分开睡。

要是有个女人嫁给兄弟 3 人,会给她单独弄个房间。不管兄弟里的哪个跟妻子睡一块儿,都会在妻子房间门口放上自己的信物。

别的兄弟要是看到妻子门口的信物,就会自行走开。



在“一妻多夫”这种特殊的家庭里,对下一代都没啥差别,不管孩子是不是自己亲生的,每个孩子都被当作自家孩子,所有爸爸都会像照顾亲生的一样照顾他们。

孩子要是面对一个母亲和三个父亲,会依照父辈们的身份这样称呼:大爸、二爸、小爸。

那在“一妻多夫”的家里,谁能当一家之主呢?毕竟家里得有个拿主意的来规划未来,那这个拿主意的会是谁呢?



妻子在纳西族“一妻多夫”的家庭里地位不低,虽说纳西族还留存着“伙婚”文化,可男女平等的观念也慢慢把“重男轻女”的观念给替代了。

妻子在家庭里的地位挺特别的,能被好几个丈夫宠着,不用被逼着去地里干活,相对而言比较自在。

在“一妻多夫”的家庭里,通常当家做主的是大哥,家里的重要决定都由他来做,其他兄弟往往也都认可大哥的做法。

实际上啊,“一妻多夫”可不单单是纳西族才有,世界上有 4 个国家和地区,到现在还保留着“一妻多夫”这样的传统制度呢。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