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中方农业技术团队带着杂交水稻踏入马达加斯加,在袁隆平院士的指导下,团队成功培育出3种适合当地的高产杂交水稻种子,推动水稻产量从每公顷平均2.5吨提升到了7.5吨。今年,见证中非友谊的大米来到袁隆平院士的墓前,成为中国新时代大国担当的最佳注脚。
其实,我国与非洲各国农业领域交流合作久矣。而高校作为国际合作的重要参与者,在中非合作领域也有着诸多可圈可点的成果。其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过多年实践,已经成为中非在交流合作、人才培养、智库咨政和条件建设上的先行者和中非友谊的见证者。
2017年7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非洲研究中心成立,自成立以来,该中心培养了大批来自非洲国家的国际留学生,不仅探索出独具特色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还建立起高质量的海外人才培养基地,以培养“既懂农业,又懂非洲”的国际视野高水平人才。
除此之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非洲研究中心还在众多领域与非洲各国建立联系。不仅加强了国际间合作效率,同时还提高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国际影响力和育人能力。
在合作交流方面,该研究中心与非洲知名高校合作开展了减贫示范村的建设工作。该校以此为平台与当地学者交流农业领域关键技术并开办相应课程,双方互利共赢。在智库咨政方面,西农非洲研究中心完成《非洲国家农业概览》初稿,体现出其在行业之中的有效影响力的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其咨政能力。
在人才培养领域,众多中非合作学术交流成功举办,使非洲各国青年学生对国家农情和合作空间等有了深入的认识和正确的理解,为各国相关领域的高水平全面人才培养提供了有效的平台和广阔的空间。在此基础上,非洲研究中心还通过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加强公众对自身的认知。上述种种,连接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非洲各国在多领域的全面合作交流,更彰显了该校作为我国农林等重点领域知名高校的国际视野和担当。
日前,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中国和中非合作论坛50多个非方成员领导人、非洲地区组织和国际组织代表聚首北京、共话未来。中非“峰会周”点亮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南方时刻”,更促进了中非命运共同体向更高水平迈进。可以看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其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已经成为构筑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之中,在国际交流合作领域的重要高校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