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金陵医派名家口述历史采集项目自启动以来,无论是沿着张简斋嫡传一脉寻访金陵名医世家传承,还是以南京国医传习所为依托探访金陵医家学校师承,贯穿其中的就是传承发展金陵医派的精神谱系,以金陵医派的高超医术、良善医风,致敬祖国优秀传统医学。
传统中医药教育,老师临床带教,学生侍诊抄方,宛如大鱼前导小鱼尾随,谓之“从游”。新时期的中医药教育,以院校教育为主体,以师承教育为特色。跟随名师“从游”、跟随名家成才,成为许多莘莘学子、年轻中医药工作者的梦想。适逢第40个教师节,通过一代代传人的讲述,我们可以近距离地从一个个医者仁心的故事里,深切地感受到金陵医派大医精诚的医德和贤者可追的师德。
金陵医派师德口述实录系列之三
以病人为老师,仁心仁术,全心全意
陶崑:病人是医生的老师,让你提高
1992年10月27日,南京市卫生局表彰大会与会代表合影。第一排右起第三人为陶杰臣医师,第二排右起第四人为陶崑。
【陶崑口述历史】
“我在科室里一直提一个口号:病人至上,服务第一。病人到医院来就是解决问题的,他们找你都是带着病痛来的。不靠病人捧着,你怎么能成长?
在南京中医药大学开讲座,我讲心得体会。我说:病人是医生的老师,我始终站在这个高度来看待这个问题。一个医生的成长是离不开病人的。无论从病人的治疗来说、或者从医生积累经验来说,都是通过诊疗来积累的,看的越多积累的越多,所以我说病人是医生的老师!
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一则报道说:看见陶医生病就好三分。哪有那么神奇?这里的意思是说:我们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病人感觉就会好些,其实是要尊重病人。”
陶崑在口述历史现场。
2024年9月3日下午,金陵陶崑灸术代表传承人陶崑接受了金陵医派名家口述史项目的采访。84岁的陶崑正在门诊,患者排着队在等待他的神奇针灸。老人笑哈哈地说:“我仍然在临床上,干得热火朝天,越干越有劲。”谈笑间,满头白发在灯光下熠熠生辉。
灸法是经几千年临床实践验证行之有效的一种医疗方法。春秋战国时代,就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之说。唐宋以前,将灸法与汤药、针刺并列,为治病的三大法之一。孙思邈著作中有“汤药攻其内,针灸攻其外”的记载,三法各有特点,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1941年6月,陶崑出生于陕西宝鸡县,从小受中医熏陶。回到南京后,随家人在太平商场开“庆仁中医诊所”,在南京市高桥门开联合诊所。1959年冬陶崑考入南京市第二期中医学徒班,同时拜针灸名家吴知行为师,1965年陶崑毕业后即开始针灸诊疗工作,成为“金陵陶崑灸疗术”重要传承人。他根据临床运用“太乙神针”的实践经验,创新了一种新的灸法——动力灸(运动灸),研制了新型针具——皮肤滚针,大力开展普通针刺和艾灸(隔鳖甲灸)相配合的“促排卵”技术,设计自制隔核桃眼镜架灸的工具、自制骑竹马灸中的木马、温灸器中的温箱、自制苇管灸的苇管等,临床上对治疗脾胃病、妇科病、皮肤病、生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及各种痛证有丰富经验。
2008年,陶崑在南京中医药大学给巴西、阿根廷、智利的学生上课。
“在国内我带了好多学生,日本、巴西、智利、阿根廷以及欧洲不少国家、地区的留学生也跟我学习,我总要对他们说病人是医生的老师这个道理,其实就是医患相长,这样才能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面对老人的叙述,我们仿佛看到一条宽广的河流。大河之上,一代代名老中医胸怀广阔,老当益壮。
梁冠荣:从自己身上割皮,为患者植皮
梁冠荣(右)在为来自俄罗斯的患者谢而盖(坐者)治疗。
【梁冠荣口述历史】
“在东坝医院,农具厂一位职工,因为机器碾压,手指骨受伤。我帮他把手指骨接上,但手上的皮却都没有了。我一再动员他自己植皮,保证他不痛,但他死活不肯,宁可把手锯掉也不肯植自己的皮。没办法,就化验他的血和我的血,发现血型相同。我就自己给自己打麻药,从我大腿内侧割了17块皮给他植起来。”
“现在人家碰到他,还开玩笑说,人家麻子是长在脸上,你怎么长在手上。他说:这是梁院长腿上的皮。”谈起往日趣事,梁冠荣直言:减少病人的的痛苦,就是我的宗旨!
梁冠荣在口述历史现场。
1964年,从洛阳平乐正骨学院毕业两年、正在高淳县东坝中医院工作的梁冠荣,割自己皮给患者。老人说得淡然平静,听者却听得心惊肉跳。
梁冠荣移植自己大腿上的皮为患者植皮。
2024年8月12日下午,86岁的梁冠荣在高淳双塔医院接受了金陵医派名家口述史项目组的采访。老人撩起裤子,大腿上割皮的伤痕依稀可见。
高淳“梁氏接骨术”远近闻名。1939年出生于高淳中医正骨世家的梁冠荣,早年随父梁兴禄学医,先后任漕塘医院、高淳县中医院、高淳县骨伤科医院业务院长。从高淳县中医院退休后,梁冠荣创建双塔医院梁立骨科,“梁氏接骨术”再续写新篇。
因前几年动过手术,老人比往昔要显得清瘦许多。听说要进行视频拍摄,老人坚持要换上一件短袖白大褂,颇有古风地拱手让座。
高淳双塔医院是一所以“梁氏骨伤科”为特色,显微外科、普外科、中医科、内科等科室齐全的医院,是“医保”、“农保”、“社保”的定点医院。退休20多年的梁冠华坚持上门诊,每周三次,始终以饱满的精神、和蔼的面貌面对来自全国多地的骨科患者。
采访结束,梁冠荣在签名薄上写下“手摸心会、法从手出”8个大字。老人说:“梁氏接骨”的奥秘都在此,我们的宗旨就是为了病人减少痛苦。
钱世华:珍藏着首任院长的老照片,不忘老师教诲
1962年2月,南京市中医院首任院长张仲梁(右一)在诊疗带教。左起:钱世华、陈桂玲、刘玉炎。
这是一张南京市中医院首任院长张仲梁诊疗带教的照片。照片拍摄于1962年,据今已有62年。2024年8月7日,南京市中医院肛肠科主任医师钱世华接受了金陵医派名家口述史项目组的采访。8月16日,老人找到项目组,特地提供了当年跟随老院长学习的老照片。
照片上的钱世华梳着长辫子,俊秀的面容朝气勃勃。1961年,钱世华高中毕业,被南京市卫生局招收到南京市中医院工作,进人第三期中医班学习,师从张仲梁院长。1965年调入市中医院肛肠科。然而,一个20岁不到的女生要学习肛肠科,多少有点难为情,思想难以转过弯来。
钱世华在口述历史现场。
那时每周工作日是六天,平时是学理论、上临床,星期天就到老师家跟着抄方带教。很快,钱世华就赢得了众多肛肠病患者的信任,增强了在肛肠科做一名好医生的信心。
南京市中医院首任院长张仲梁。
钱世华至今还珍藏着老院长张仲梁的照片。1904年出生于南京江宁的张仲梁,抗日战争前曾参加国民政府举办的第一届国医考试,名列榜首,后曾在南京明瓦廊等地坐堂行医。1929年3月,为反对国民政府取缔中医的禁令,他与张简斋、随翰英等名中医积极参加游行请愿。同年在南京开设诊所行医,因医术精湛,声誉日著。1956年7月,主动放弃私人诊所,联合南京名医濮青宇、傅宗翰、汪六皆等人组建成南京市中医院,并担任首任院长。先后还任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南京市中医专科学校校长等职。
张墨篁在口述历史现场。
当钱世华珍藏的这组老照片转给张仲梁孙子张墨篁时,时光荏苒间,金陵医派的师德在汩汩地流淌。
陈仁寿:发扬优秀传统,发展中医药事业
陈仁寿在口述历史现场。
【陈仁寿口述历史】
“我们一定要重视中医的教育问题。一些拜师仪式,刚开始我还不能接受,觉得这个好像太传统了。后来呢,觉得有这样一些形式还真不一样。通过中医流派的研究,我们认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发展、守正创新,需要坚持优秀的传统,仪式感也是一个培养过程。只有从骨子里认同,我们的中医药事业才有大的发展。”
“以父亲为老师”、“把老师当父亲”、“以病人为老师”系列文章,围绕的都是如何发扬中医优秀传统这一主旨。第40个教师节前夕,2024年9月4日,金陵医派名家口述史项目组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采访了江苏省政府参事、江苏省中医流派研究院执行院长陈仁寿教授。
回忆在南京市中医院一年实习的经历,回想起跟随众多名老中医身旁诊疗带教,陈仁寿以多年来写就的诸多中医流派研究著作为例说:金陵医派的师德浩浩汤汤,值得我们努力去学习、去挖掘、去弘扬。
2024年9月8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