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吴斌 上海报道
在近日举行的第六届外滩金融峰会上,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常务理事、中金公司原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清华大学管理实践访问教授朱云来就《2024外滩绿色金融报告》进行了主题交流。全球碳排放持续攀升,目前已逼近每年400亿吨的惊人数字,全球平均气温已比工业化前上升约1.5℃,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在他看来,全世界必须坚定信心,共同致力于碳排放的治理工作。
深入剖析低碳转型的经济成本后,朱云来表示,即便将所有碳排放的外部成本内部化,全球经济可能仍有能力承担,同时通过可再生能源对传统火电有序替代,也有望在合理的成本范围内根本解决全球碳排放增加的问题,这为低碳转型的经济可行性提供了有力支撑。随着科技进步,新能源成本还将持续下降,为转型之路带来更光明前景。
基于此,朱云来建议积极扩大新能源投资规模,推动光电、风电、水电等新能源装机逐年有序替代火电装机,实现发电体系从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转型。此外,为了增强新能源的消纳能力,还需加大对储能设施的投资力度,确保新能源更高效利用。
低碳转型具有经济可行性
从世界经济承受力的角度来看,自2000年以来,全球GDP已从34万亿美元增长至105万亿美元。目前全球气候融资仅约为1.4万亿美元/年,但朱云来预计未来气候融资会持续壮大。
目前全球一年的用电量大约为28万亿度,平均每度电的成本约为0.15美元。据此计算,全球一年电力成本总额约为4.2万亿美元,这部分成本占全球GDP约4%。若考虑除电力之外的其他非电力能源消耗,能源成本可能翻倍,达到约8万亿美元,即便如此,对于全球经济而言,这还不算是一个巨额负担,是有可能承受的。
将碳排放的外部成本内部化是控制碳排放的关键手段之一。朱云来表示,这可以通过碳市场和碳交易来实现。当前欧盟碳价格约为70欧元/吨,自2014年以来整体持续上涨,碳交易机制正在欧盟日益发挥效用。中国也已启动碳交易进程,但目前的碳价相较于欧洲还偏低,仅为后者的十分之一,未来有空间进一步完善我国碳交易机制的成熟度和效率。
如果考虑到未来欧盟将实施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出口欧洲的货物可能要按照欧洲的碳价标准来计算其含碳成本,这可能会产生很大影响。为此,现在就要重视包括合理碳排放价格在内的全额成本。
目前,欧盟在碳排放交易方面展现出了积极的态度。根据其碳价和对应碳排放量进行估算,欧盟的碳交易市场规模介于7000亿至8000亿欧元。如果将视野扩展至全球,以欧盟的碳价为基准来计算所有排放量对应的成本,那么总碳成本或将高达约3.5万亿欧元。然而,这一数字相较于全球GDP而言,占比仍低于4%。即便将全部外部成本内部化,全球经济体系有可能承担这一额外成本,并且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也是理应承担的责任。
能源体系转型将破解碳排放难题
碳排放成本内部化后,会促进全社会能源用户积极调整、消化新增的成本压力,朱云来认为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持续降低应用成本前提下的能源体系转型。实际上,相关成本已经迅速下降,特别是在光伏发电和化学储能单位成本方面,这体现了推动问题解决的最重要的科技动力。技术进步及经济规模效益的提升,使得这些成本仍将持续下降。
经济发展使得能源需求与供给都还在增长。自1990年以来,中国电力系统每年的投资、累计投资、累计折旧以及剩余净值等都在持续提高。朱云来分析称,我国可再生能源的装机容量已经成功超越火电装机容量,占据了总装机容量的半壁江山。然而,在实际发电量方面,可再生能源尚未超越火电,这背后的原因在于不同能源类型装机所具备的独特物理特性。具体来说,各类能源的平均年发电时间呈现出“1234”的比例规律:光电年均发电利用小时约1000小时,风电约2000小时,水电约3000小时,火电约为4000小时。这一比例并不直接反映火电或风电相较于光电的优越性,仅仅揭示了它们各自固有的物理属性。这些发电小时数与装机容量的乘积,往往可决定各类能源在实际发电量中的占比。因此,当前可再生能源在装机容量上已占据优势,但在实际发电量方面仍有待进一步提升。
建议方面,朱云来表示,核心策略是逐步淘汰达到服役期限的火电装机,并不断用新的可再生能源替代,从而推动发电体系从化石能源主导向可再生能源主导的转变。按照这一逻辑,从现在到2030年,火电装机将在达到峰值后逐年退役,直至二十多年后降至零。在此期间,我们将持续增加光电、风电、水电等新能源装机,确保能源系统从旧至新平稳过渡。
此外,中国10万亿度的实际能源消耗中,除了电力能耗外,还存在非电力能耗。典型的非电力能耗包括冶金行业,特别是钢铁生产以及取暖过程中煤炭的直接燃烧,这些没有将能源转换为电能再消耗。
朱云来表示,未来的一大重要趋势是将非电力能耗转化为电力能耗。例如,取暖方式可以转变为使用地热或电暖,而炼钢过程则可以采用氢气冶金技术,从而减少煤炭消耗,并转向使用电炉,有许多类似技术值得深入探讨。这种全行业通过电力进行升级转型的做法,有望推动整个社会的能源结构更绿色、可持续。
光电未来面临的主要挑战在于消纳,需要解决储能设施不足问题。朱云来表示,目前我国已有6亿千瓦的光电装机容量。如果白天发电后需储存电量以供晚间使用,每千瓦装机容量需配备2千瓦时的储能容量。因此,对于现有的6亿千瓦光电装机,需具备12亿千瓦时的储能能力,解决储能装机缺口需要积极行动,目前储能成本已经在技术推动下不断下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