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粟裕大将与世长辞,丧事从简,遗愿:骨灰撒在往日的战场上

分享至

1984年2月5日,一代将星粟裕在北京陨落。将军生前留下遗言:我在革命战争年代,在党的领导下,身经百战……牺牲烈士有数十万,而我还活着,见到了革命胜利。在我死后,不要举行遗体告别,不要举行追悼会,希望把我的骨灰撒在往日的战场上……

中央领导高度评价了粟裕的一生,称他是“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并决定尊重粟裕的遗愿,丧事从简,不举行葬礼。许多人来到粟裕家中,站在他的遗像前告别,众多老部下要求见粟裕最后一面,向他们敬爱的司令员行上最后一个军礼。



2月15日,寒风凛冽、浓云低垂,八宝山礼堂庄严肃穆,自发赶来与粟裕遗体告别的人群云集礼堂广场。没有悲鸣的哀乐,肃穆的仪仗,人们默默从他身边走过。他们怀想着这位大将的丰功伟绩和赫赫战功,怀想着他的品德和节操,无不热泪盈眶。

粟裕的一生复杂而又跌宕起伏,但这条生命长河中的每一滴水,都闪耀着晶莹纯洁之光。

少年豪侠

1907年8月10日,粟裕出生于湖南一个小村子,村中多枫树,名枫木树脚村。粟裕的家族在当地是数一数二的大户。其父亲是一个落第秀才,终日深居简出,一心研读经史。

粟裕出生时,粟家正处于鼎盛时期,给予了他一个幸福的童年。粟裕从小聪明淘气,顽皮好动,善于思考动脑。家人从他身上看到了家业继续兴旺的依靠,然而粟裕在后来的成长中,使粟家的历史拐了个弯。

少年时的粟裕仰慕豪侠,迷恋武术,一心想成为一个替天行道、专管不平事的英雄好汉。当时,火枪在中国已较为普遍,武术显得不合时宜。父辈们不给他请教练,粟裕便自己琢磨或向人请教,如何成为一个武艺高强的大侠。

父亲非常重视粟裕的教育,刚满6岁,就被送去私塾读书习字。当时,一些进步知识分子纷纷创办新式学校,但父亲死咬着旧式教育不放。粟裕在私塾上课时,常常溜出去,跑到第八国民学校听讲。在这里,他了解到中国的状况和民族危机,萌发出对封建势力的抗争意识,逐渐产生救国救民的进步思想。



1925年春,粟裕正式接受新式教育,进入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在这里,他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参加学生运动,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走上了真正救国救民的道路。

此时,北伐战争即将开始,学潮接连不断,粟裕积极组织学生运动,并筹钱买枪,准备迎接北伐军。而后,进步校长被反动派杀害,常德上空阴云密布。粟裕等人决定离开校园,撤到乡下与农民自卫军会合。

但敌人动作更快一步,对粟裕等人展开搜捕,严令通缉。粟裕等人决心突围,趁着天黑从小门而出,穿过菜地,翻出城墙。敌人紧追而来,枪声、喊叫声同时骤起,子弹嗖嗖地从他们头顶和身旁掠过。黑暗的夜里,他们趟过护城河,翻过田野,逃出敌人的包围圈。

因聚在一起,目标过于明显,粟裕他们决定分头撤离。所以到沅江时,与粟裕在一起的只有滕久忠。二人登上沅江,远眺常德城内的灯火,心中充满凄楚。难道革命就这样失败了?他们又该何去何从呢?

粟裕向西南方向望去,翻过那些山峦是他的家乡,那里有偌大的产业等他继承。他又向东北方向望去,那里是长沙,共产党的所在地。粟裕决然往东北方向走去,尽管此行是一条荆棘之路。熹微晨光中,他和滕久忠一起毅然踏上新的征途。

粟裕与滕久忠忍饥挨饿、日夜兼程来到湘江之畔的岳麓山脚下,然而昔日繁华的长沙,已经笼罩在白色恐怖当中。“这不是自投罗网吗?”粟裕恨恨地想。忽然一声汽笛划破夜空,是轮船?是火车?粟裕脑袋里闪出一个念头:“去武昌!我们到武昌投军去!”



如今的革命中心已经转移到武汉三镇,党中央在那儿,叶挺的铁军也在那儿。星星之火,终能燃成燎原之势。两个热血青年,在夜空中依稀窥见星星之火。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