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经济地理丨22座城市被委以重任 新一轮国际航空枢纽建设来了

0
分享至


国际航空枢纽建设迎来新机遇

编者按

国际航空枢纽,作为运输经济在国土空间上的承载节点、资源要素集聚的重要平台,不仅具有经济地理属性,而且具有战略价值属性。日前,中国民用航空局联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关于推进国际航空枢纽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北京、上海、广州等22座超大、特大城市入局加快推进“3+7+N”国际航空枢纽功能体系建设,为我国布局新一轮国际航空枢纽建设带来新机遇。与此同时,更多中小城市也将受益于此,正在谋划货运枢纽细分领域跃跃欲试,积极融入航空枢纽建设大潮。本期经济地理聚焦国际航空枢纽建设新机遇,敬请关注。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童彤

国际航空枢纽,不仅是航空运输服务体系的核心节点,更是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阵地。近日,中国民用航空局联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关于推进国际航空枢纽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加快推进“3+7+N”国际航空枢纽功能体系建设。其中,涉及的北京、上海、广州等22座城市也由此被推到了“舞台中央”。

国际航空枢纽是民航服务国家对外开放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对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便捷高效航空出行具有重要作用。兴建大型机场历来是超大、特大城市的必争之地。在机场建设“竞逐”中,该如何防止“一家独大”,从而实现“多赢”局面。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意见》意在凸显“清晰定位”,以激发不同城市的区位优势,实现多地国际航空枢纽“错位发展”。

构建“3+7+N”层次分明航空枢纽“梯队”

《意见》的一大亮点,就是划分了定位清晰、层次分明的航空枢纽类别。民航局发展计划司相关负责人对此表示,定位清晰、错位发展的差异化策略将有利于充分发挥各自区位优势,实现资源合理配置,避免国际航空枢纽发展中的同质竞争和资源内耗。

究竟何为“3+7+N”?根据《意见》内容,要“强化北京、上海、广州等国际航空枢纽全方位门户复合型功能”即为“3”;“提升成都、深圳、重庆、昆明、西安、乌鲁木齐、哈尔滨等7个国际航空枢纽区位门户复合型功能”,即为“7”;“提升大连、南京、杭州、合肥、福州、厦门、济南、青岛、武汉、长沙、南宁、海口等若干区域航空枢纽功能,稳步推进专业和综合性航空货运枢纽建设”,即为“N”。

第一“梯队”的北、上、广定位为“全方位门户复合型枢纽”,着重于洲际连接能力、全球辐射能力。

第二“梯队”的成都、深圳等7座城市作为“区位门户”,着重辐射区域、连接国内航空运输网络与相关国际航空运输通道的链接节点建设。

第三“梯队”的大连、南京等12座城市定位为“区域航空枢纽”,着重发挥对非枢纽机场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拓展面向特定区域的国际航空运输网络。

“根据区位特点和定位,差异化建设功能鲜明的航空枢纽,符合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的现实需要。”广东省商业经济学会会长、广东白云学院现代产业研究院院长王先庆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随着近年来我国民用航空业以及机场基础建设的快速发展,空港物流正处于重要的战略起步期,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正成为衡量我国市场开放程度、经济发达程度和物质交换便利程度的重要标准。

以“南大门”广州为例,其国际航线数量已经突破100个,再加上入列“第二梯队”、机场航空吞吐量超过4000万人次的深圳,两座城市共同服务于大湾区建设。

王先庆认为,一方面这将为大湾区提升航空枢纽能力建设,辐射大湾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带动产业运输需求能力提升,为大湾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带来巨大促进;另一方面,也将为大湾区进一步发展世界级航空物流产业形成更大支撑。

伴随三大“梯队”航空枢纽在全国呈现加快建设势头,不久的将来,一张能够辐射覆盖全国、兼顾对外洲际连接功能和对内客货运输的航空网络正加速形成。


新定位或加速新一轮机场建设热潮

机场作为门户城市的标配,城市能级和发展水平的体现,也肩负着航运物流、先进制造等临空经济的重要支撑责任。

目前,我国拥有民用运输机场超过250座,预计到“十四五”末,全国民用运输机场数量将达到270个左右。除了此次跻身“3+7+N”头部区域的22座城市,其余地方的机场扩建、新建同样将由此迎来新的重要机遇。

根据《新时代新征程谱写交通强国建设民航新篇章行动纲要》,到2035年,我国将打造3到4个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全方位门户复合型国际航空枢纽,运输机场400个左右,具备年保障3000万起降架次能力。

未来10年,至少还要新增100多个民用机场。此次《意见》的发布无疑将为新一轮机场建设热潮指明了新的路径和方向,也将揭开各地机场建设的序幕。

“机场建设不仅是人流、物流的客观需要,更是我国区域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基建优质项目。”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汪浩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新建机场作为大项目建设,对地方发展而言,可以带动资金流、信息流和人流、物流的大规模增长。近年来,区域经济发展势头持续向好,由此构成的庞大人流、物流、资金流,不仅交织成纵横交错的陆地交通网,也对连通内外、通达全球的空中网络有着巨大需求。

“可以预见,今后的机场建设一定会按照既定安排和计划,分阶段地建设实施,确保结合区域发展战略和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步骤逐一推进。”汪浩表示。

《意见》以2025年、2035年、2050年为节点,为我国国际航空枢纽建设规划了三个阶段的发展目标:到2025年,国际航空枢纽功能体系基本成型。到2035年,国际航空枢纽功能体系全面建成。到2050年,建成一批世界一流航空企业和一流航空枢纽,国际航空枢纽功能体系进一步完善,支撑我国建成保障有力、人民满意、竞争力强的一流航空运输强国。

“除了东部地区和北、上、广等超大城市在现有基础上逐步向二机场、三机场布局迈进,今后机场建设的潜能将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北京科技职业学院物流学院原院长敖文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我国中西部物流模式除了依靠日益发达的公路网络和铁路网络运输,近年来对更具高效、速度、便捷优势的航空运输有着强烈需求。他认为,中西部地区提速民航机场建设,对我国民航发展格局趋向均衡意义重大,“随着不同定位的航空枢纽建成,民航机场网络将呈现高效、便捷特征,这也是搭建能够覆盖全国、辐射全球的高效航空运输网的先决条件。”


总 监 制丨王 辉车海刚

监 制丨李丕光陈 波王 彧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蒋 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中国经济时报
中国经济时报
国研中心主办的综合性经济日报
38083文章数 63404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强军之路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