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色湛蓝,白云闲适,一只带着中国元素的手工风筝张开双臂,投入天空的怀抱中。我的内心激荡,不可言喻。回首,宋先生站在我的身后,脸上浮现一丝欣慰的笑。
小时候,我家住在三坊七巷,课余时间经常与小伙伴们在街巷中穿梭嬉戏,赏玩着各家店铺陈列的手工艺品。那些琳琅满目的手工艺品深深地吸引着我,而那带着中国元素寓意吉祥的手工风筝更是让我情有独钟。在我的恳求下,我的父母同意我在暑假课余时间学习制作手工风筝的技艺,并帮我找到了一位手工艺老师——宋先生。
第一次见宋先生,是在先生的院子中。一进门,一排风筝映入眼帘,每个风筝都用专门的相框装好,走近看,相框下刚劲有力的字迹标明了它们的创作时间和样式。
当我看得正入神,一阵铿锵有力的声音传来:“你就是新来的学生?”一袭白褂,衬得他的白发并不显眼。“老师好。”我赶忙低头鞠躬。先生将我扶起,把我带到他的院子,便开始跟我讲着手工风筝的历史文化和民俗内涵。
先生先是教我挑选合适的竹子,接着先生将它们砍成竹条。随后,先生把竹条递给我,叫我打磨。于是,我拿起砂纸,按照先生的教导打磨着,清香的竹屑纷纷飘洒在地上,我也干劲十足。然而,没一会儿我就累了,手臂酸了,手指上也因摩擦破了皮。所以,我便放下了砂纸歇息。“继续。”一声训斥传来,我被先生的严厉吓住了,突然有些委屈,眼眶不禁发酸。先生看了看我破皮的手指,递来了创可贴,并重新指导了我打磨时的技巧。
待到竹条光滑且没有绿色的表皮,先生指导我开始组装了。先生手把手教我如何用细铁丝将两个竹条捆在一起。接着,他指导我将白纸糊在框架上。最后,先生让我在白纸上画上自己喜欢的色彩与图案,我的第一只风筝成品便在先生的指导下大功告成了,虽然它还很笨拙也不美观,但我克服困难亲手完成了它,得到了先生的认可,这着实让我很有成就感。
在之后的暑假课余时间,我带着这份兴趣与成就感继续跟着先生学习技艺。记得有一次,我询问先生:“现在街上到处都是机器做的风筝,为何您还要坚持做手工风筝?既费时间又耗精力。”他并不回答,只是摩挲着他手中的风筝。当我以为不会得到他的答案时,他却说:“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岂能说丢就丢了啊!”我有些感慨,不再作声,继续着手上的风筝制作。
此刻,当我亲手制作的这只带着中国元素的手工风筝在天空中翱翔,回首看到先生慈祥、欣慰的笑容时,我终于明白: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一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先生的肩膀上不仅有历史民俗文化的厚重感,还有传承中国传统技艺、为国育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致敬吾师!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