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家族与槎河山庄
◎丁少玉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读到杨慎的这首词,我便会想起那群青山,忆起山中的那些人物。
是的,那群青山依旧在这片土地上起伏着奔涌着,只是山还是那群山,人却不是那群人了,令人唏嘘不已。
在中国历史上,名门望族、文人雅士构筑山庄别业,是时尚。如唐代诗人王维,曾经筑“辋川别业”,传为美谈。
清代体仁阁大学士刘墉的家族在九仙山麓购置山庄,让子孙后代在这里读书、生活,也是这样的名门世家常有的事。
在刘墉家族史上,“槎河山庄”是一个专有名词,有特定含义,它始为刘必显别墅,后为刘必显、刘綋熙、刘绶烺督其子孙在此读书的刘氏学堂。
据专家考证,槎河山庄清初辖于诸城县望仙乡九仙社,民国时隶属诸城县第四区户部乡,山庄旧址现今在日照市五莲县户部乡大刘家槎河村。如今去寻找槎河山庄,只能听到百姓口中的传说了。但是在史书中,我们可以依稀看到它的原貌。
大刘家槎河原名北槎河,明初白、吉两姓迁此立村,建有白家花园。明末清初败落他迁。诸城县逄戈庄刘氏家族第六世在清初致仕后开始发迹的刘必显,遂从落魄的白氏手中购得白家花园及周边山场,营建别业。刘氏迁入后,北槎河即改名为刘家槎河。清道光元年,因有族人迁至村西河崖边立村小刘家槎河,改称大刘家槎河。
刘墉曾写过《槎河山庄诗》序,记载了当时槎河山庄的情况。其中写道:“东坡诗中九仙山有二,其云在东武奇秀不减雁荡者,余家实依其麓。曾大父西溪农部之别墅也,以付大父清岑方伯,亦为别业。传至二伯父家焉。草堂有二,斋庐倍之。楼为内室者三,先文正公尝读书其中之锦秋亭。”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曾为密州太守,他在诗中曾经盛赞九仙山,说其奇秀不逊色于雁荡山,所以,刘家在这里购置了别业。刘墉在文章中说得明白,这个山庄是他的曾祖父刘必显的产业,后来赠予其祖父刘棨,刘棨后来又将山庄赠予其二伯父刘綋熙。这里有两间草堂,几间斋庐,养着鸡,养着猪,刘墉的父亲刘统勋曾在这里读书,他读书的地方叫“锦秋亭”。
山庄安静地隐藏在深山幽谷中,默默地承受着日月光辉,接受着大地上风霜雨露的洗礼,远离喧嚣,暗暗地积聚着生机与活力,等待着爆发。
刘必显的诗友、清初著名文学家丁耀亢在《闻刘西水得团炉山居》中曾提及:“炉峰旧是读书处,胜地为君一袖收。因买名山酬白璧,偶携明月过林丘。”山庄风景秀美,雍正年间安丘名士李漋在《槎河山庄记》中对山庄美景给予了生动描绘:“峰峦秀美,洞壑幽窅,千章之木,百岁之藤,干霄而架谷。”俨然世外桃源。槎河山庄四面环山,南瞻五莲,西望九仙,北依马耳,周边还有凤凰山、笔架山、砚台山、燕子坪、宰相湖(户部岭水库)等胜景,依山傍水,可谓宝地。
刘墉家族是怎样进入这块宝地的呢?
刘墉家族始祖刘福于明弘治年间从日照迁居诸城县逄戈庄(今属高密市),家境萧寒,以务农为生,至四世始有读书人,家境亦渐趋丰饶,其后以科举立家转换布衣门庭,成为世家大族,其奠基人为刘墉曾祖六世刘必显。
刘必显自少时就刻苦读书,25岁举于乡(明天启四年),其后虽然数次应会试不第,但他并不气馁。为立榜样于子孙面前,他仍手不释卷,终于在53岁时(清顺治九年)进士及第。
诸城历来就是一个重视教育的地方,被苏辙称为“十万人家尽读书”。诸城人喜爱读书、善于思考、勇于进取,蔚成风气。光绪《增修诸城县续志》列传第一小序云:“邑多望族,仕官接踵,扬历中外者,皆卓卓有所树立而食禄无愧色。呜呼,盛矣!余治兹邑前后五六年,静观荐者老,衣冠风采,朴茂宏深,悠然见先进遗型于兹,未坠驯耶邑已。”面对诸城以科举而成名的名门望族,刘必显寝食难安,下决心不惜代价培育后代。他在远离县城的南部五莲山区北麓置下一处别业,建起住房、学堂、祠堂,命名为“槎河山庄”,让子孙在这里静心攻读诗书,并高薪延聘名师予以施教。
重功名、课子孙,是刘必显最看重的事情。他曾说:“教子之道莫过于读书,能读书乃能明理,能明理始能成器。”在刘必显的言传身教下,这座深藏山谷、远离尘嚣的山庄成了刘氏家族的私家书院,刘统勋、刘墉及众多的刘氏子弟在此度过了年少时的读书时光。自刘必显起,诸城刘氏家族崇文好学的家风,影响了一代代的刘氏子孙,为刘氏家族成为科举世家、文化世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刘必显晚年将槎河山庄交给次子刘棨,也就是刘墉的祖父。刘棨官至四川布政使,为清代著名的廉吏,康熙皇帝亲题“清爱堂”的匾赐予刘棨,从此,刘家以“清爱堂”为堂号,声名远播。刘棨共有十个儿子,他的第五个儿子刘统勋被称为“百余年内名臣第一”。
刘统勋19岁中举人,26岁中进士,入值南书房,成为皇帝身边的重臣。他的仕途比较顺利,年轻时深受雍正皇帝赏识,37岁时已是正三品大员,及至后来的乾隆皇帝时期,更是青云直上。担任过吏部、刑部、工部尚书和太子太傅等职,乾隆皇帝称赞刘统勋:“得古大臣风,终身不失正。”他去世后,乾隆赐谥号“文正”,所以后人称他“文正公”。
刘墉,刘统勋的儿子,乾隆辛未年(1751年)中进士,因书法、文学出众,授翰林院庶吉士。后历任多职。嘉庆二年(1797年)被授予体仁阁大学士。卒赠太子太保,谥“文清”。
槎河山庄其实就是刘氏家族教书育人的书院。它用文化与智慧,滋润了刘墉的家族。这个家族,在清代显赫一时,出过父子两任“宰相”、4位翰林、11位进士、42位举人(包含进士),16个贡生、133个监生、59个庠生,出过当时全国一流的水利学家、金石学家、书法家、医学家……留下各类著作180多部,主编、主持包括《四库全书》在内的大型丛书十几套,《清史稿》为他们家族的六个人先后立传。康熙、乾隆、嘉庆等皇帝先后为他们家赐匾、题诗,予以高度赞誉,被乾隆誉为“海岱高门第”。
刘墉家族的槎河山庄在科举教育中,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人才,在历史的长河中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至今依然闪烁着绚丽的光辉。
来源:潍坊日报
责任编辑:瓶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