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上,诞生过无数个才子佳人,也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有趣的是,我们去网上搜索“谁是千古第一才子”之时,度娘会列举好几个人名出来,最后告诉你“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
但要是你输入谁是“千古第一才女”时,度娘却会非常确定地告诉你一个具体答案。
因为“千古第一才子”花落谁家,每个人各执一词。但第一才女的归属早已经达成了共识,尘埃落定,它只属于宋朝才女李清照。
李清照的诗词创作独树一帜,自成一体,史称“易安体”,因此有着“婉约词宗”、“词国皇后”、“词压江南、才盖塞北”、“一代词宗”等赞誉。
当然只是有才,还不能成为“千古第一才女”,毕竟才高志疏之辈大有人在。
李清照的人生不仅有诗情画意,她的内心还有着浓浓的爱国深情,骨子里更是透露着对封建社会种种观念的强烈抨击。
李清照爱好收集研究金石,对中国古文物的研究活动有着巨大的贡献;在家国沦丧时,她始终忧国忧民,处处透露出一种巾帼不让须眉的豪迈气势;在那个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的年代,她夫死再嫁,发现所嫁非良人,他宁愿自己深陷牢狱,也要毅然决然的休夫……
如此种种相加在一起,俘获了后人高度评价,便让李清照坐稳了“千古第一才女”这把交椅,而李清照也给后世留下无数经典作品。
今天长风就给大家分享李清照人生中的第一首词作,也是让她在东京城一举扬名、荣获“才女”之称的词《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李清照自幼生活在文学氛围十分浓厚的家庭里,父亲李格非也没有因传统观念束缚她,因此她的童年、少年岁月,过得是无拘无束,想做啥事就干啥事,完全释放了天性。
公元1098年,李清照从老家济南,随父亲来到了京城汴京。父亲是苏门弟子,和当时文坛大佬秦观、张耒交往密切,这也让李清照有了更优渥的学习环境。
但她毕竟只是一个少女,学习之余,也会怀念以前在老家和朋友一起饮酒作乐无忧无虑的时光。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6岁的李清照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如梦令》。
这首词一经问世,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道之者,李清照才女之名一举轰动了整个京师。如今这首词更是被收录进了语文教科书中,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存在了。
整首词就是李清照回忆从前往事的,她带上一壶小酒,出门乘船游玩,一玩就是玩到天黑还没回家,当准备乘着夜色掉转船头划船回家时,却不料把船划进了荷花深处,这一顿操作下来,惊得溪滩上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开篇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的记忆当中,这段记忆有地点是“溪亭”,也有时间是“日暮”,也有过程就是景色优美迷人,以至于玩得太过开心沉醉其中,都找不着回去的路。
“沉醉不知归路”说明李清照这次游玩那是全身心的投入呀,所以才游玩的如此欢愉、尽兴。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天色也已经晚了那就乘兴而归,整首词到此应该结束了,可“不知归路”的小船被误划进入了藕花深处。
这么晚了,这可不是闹着玩的,这一下酒彻底的醒了,赶快要找到回家的路
这里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这“惊”字,是写鸟儿,也可能是写自己的内心当时的焦灼的心情。
至此,词戛然而止,最后她有没有找到路只能靠我们去想象了,如此才有言尽而意未尽的意境。
全词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寥寥数语就将一群荡舟荷花丛中的少女们刻画得如在目前,呼之欲出,生动展现出李清照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
全词活泼秀丽,语新意隽,以短短三十三字就把游玩沉醉,兴尽回舟,再到误入迷路,最后争渡惊起鸥鹭这一连贯的事交代清楚了,而且用字用词贴切到位,给读者呈现出一幅幅美得令人心醉的画面,当真令人拍案叫绝。
图片来源网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