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61年6月,金陵,在这个火热的盛夏,南唐皇宫中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新君登基大典。
24岁的李煜在礼官的指导下走完大典流程,正式接受百官的朝拜。
要是我们能够仔细观察这位新天子时,才发现他的眼神中完全没有一朝坐明堂的狂热和喜悦,有的只是麻木、空漠和惶惑。
别人梦寐以求的皇帝宝座,李煜是真的不想要。
这一年是建隆二年,赵匡胤已经对他手下的将领“杯酒释兵权”,把中央直属部队和地方军阀的主要兵权收回,随时准备南下,到时候他就是亡国之君了。
除此之外,李煜是先帝的第六子,一直都是位闲散王子,打出生起就没想过君临天下。他生于后宫,长于女子之手,学习的是诗书礼乐,心愿无非是“花满簇,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一个不想当皇帝的李煜被命运赶鸭子上架,如此“天教心愿与身违”(李煜《浣溪沙》)的他,在雄主赵匡胤“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的强势威压之下,又能指望他对江山社稷有何作为?
仅仅15年后,李煜就带着“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归为了北宋的臣虏。又两年,他刚好42岁的那天,饮下牵机毒酒,最终痛苦的死在小周后的怀里。
据传,李煜在七夕节那天,一直命歌伎演唱他新填的词。因词太过绝望和悲伤,闻者莫不凄凄,更是让在场数人泛动了故国之思。宋朝统治者赵光义听悉后勃然大怒,心中起了杀心,便命内侍携带毒酒给李煜“祝寿”。
李煜死后,南唐旧民万人哭巷,小周后当街披麻戴孝为他送行,甚至最后殉情随他而去。
好在上天的馈赠是公平的,李煜是身首异处的亡国之君,但他在命运折磨之下所创作的悲凉凄苦的词,也让他摘得“词中皇帝”的桂冠。而词中皇帝的光环,极大的包容了他政治亡国上的无能。
滚滚长江淘尽多少英雄,无数帝王将相皆付笑谈中,而李煜的词却犹如青山常在,绿水长流,为人们永远所记得。
今天我们要讲的这首词,就是李煜的绝命词《虞美人》。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首李煜的落幕之词,将他亡国后生命落空的悲哀、人生的痛苦写到了极致。
春花和秋月,是美好的景物,世人多爱它们。李煜这里却一反常态,心想着这好景好时何时才是头。
李煜这是为什么呢?事出反常,必有原因,原因就是“往事知多少”。
在过去的岁月里,发生了太多的事,令他伤心难过,故而这春花秋月越是美好,越能让他感觉到人间不值得。
一个人如果活在痛苦烦恼中,而且看不到未来的任何憧憬和希望,那发出时间毁灭等问题也不足为奇了。
只是有因必有果,如今沦落到这种状态,如果是自身纵情声色,不理朝政等原因造成所至,那痛苦当中必会有悔恨之意。
李煜作为阶下囚,吹着春风,望着明月,不由得再次想起了故国。不出意外,那种痛彻心扉的感受又再次笼罩着他。
“不堪”对应前句的“往事”,他回首曾经“四十年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带来的只是思念、愤慨、悔恨等痛苦,但又无力改变现实,只能陷入绝望,这如何不痛。
如果未曾得到就不存在失去的痛苦,只有曾经得到过,面对失去才会有感觉,而现实和回忆巨大的反差,就是李煜的痛苦来源。
明知回想会很痛苦,但在故国面前李煜却甘之如饴,他终究还是忍着痛回首。
故国神游,一别经年,世事无常,物是人非,那些雕花栏杆、玉石台阶、华丽的宫殿应该都还在,只是宫女们应该都红颜褪去,容颜衰老。
“朱颜”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但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
这里暗含着李后主对山河变色,亡国之辱、故国之思的感慨惆怅,这惆怅满腹说不出具体有多沉重和多少,恐怕只有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才恰当。
最后两句,李煜将个人之“愁”与“一江春水”对比,将本来有限却又无限的哀愁写得连绵不尽,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使词义显得阔大雄伟的同时,也让读者从词中得到了最真实的感受。
李煜作为一个亡国之君,人为刀俎,他为鱼肉,竟敢如此大胆放肆地抒发自己亡国之恨,也难怪乎赵二读到下定决心赐死他。
图片来源网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