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入现代以来,中国的不同时期的领导人作出的几次战略抉择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
第一次是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选择(或站队)。1917年,梁启超先生向当时的中央段祺瑞政府建议与美国结盟。1917年8月14日,段祺瑞政府指出:“站在价值观最文明进步的阵营一边”,宣布加入以美国为代表的协约国阵营。宣布向英国法国派出数十万劳工,支持这些协约国,这是中国现代以来首次以战胜国的身份参与国际事务,成为国际联盟的创始国之一。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在全球的大国地位。体现在我国废除了废除了对德奥两国的所有旧约,开启了此后废约外交的先河。”并且参与国际事务,摆脱了国际孤儿现象,积极参与多边政治游戏,参与制定国际游戏规则。
第二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和当时英美盟国共同抗击日寇,参与“开罗会议”,从而成为《联合国宪章》的起草者和制定者,成为联合国26个创始国之一,并且凭借在二战的卓越贡献,也在美国的力挺下获得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中的地位。
第三次,借着小球推动打球的国际战略外交。随着1971年10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迎来了建交高峰,迅速与绝大多数发达国家建交。并利用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的契机。随后国家计委报送给国务院主要领导,并获得最高领导人的批准,利用发达国家的经济危机和外交缓和时期,进口化纤、化肥、钢铁、船舶、彩色显像管等的“四三方案”(43亿美元的成套设备,后增加到51.4亿元),基本项目都在1982年完成,为改革开放准备了物质基础。
第四次,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开放。建立了1980年相继建立四个经济特区、1984年14个沿海开放城市,1985年四个经济开放区(珠三角、长三角、闽南金三角、胶东半岛);随后1988年海南建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提出必须打开国门向世界开放,通过吸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积极文明成果来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
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把对外开放作为长期的基本国策。
第五次就是1992年总设计师视察南方讲话,掀起了新一轮的全面对外开放。随后我国建设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的长远目标,提出了扩大对外开放地域、拓宽利用外资领域、开拓国际市场等系列举措。
第六次是2001年中国加入WTO。使得中国经济真正融入全球,为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使得我国成为经济联合国的成员和游戏规则的参与者制定者。
改革开放以来每次的战略决策使得我国经济总量陆续赶超七大工业国(G7)
1995年中国GDP总量超越加拿大,跃居全球第七;
2000年超越意大利,居世界第六;
2005年甩开法国,上排第五;
2006年超过英国,居世界第四;
2007年超过德国,居世界第三;
2010年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
这六次战略抉择都极大地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