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86年转业,本以为能和战友一起进物资局,谁知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我却进了快倒闭的烟厂。命运弄人,可最后我却喜笑颜开,这里头有个故事。
我叫陈国强,今年64岁了。说起我的人生转折,还得从38年前说起。那时候我26岁,刚从部队转业回来。想起当年的事,仿佛就在眼前。
1986年春天,我和战友李志明一起回到了家乡小城。我俩在部队里是出了名的好搭档,立过功受过奖,感情深得很。转业前,我们还约定要一起进物资局呢。那会儿,物资局可是个香饽饽,待遇好,福利多,谁不想去啊。
可天有不测风云。分配会上,李志明如愿以偿进了物资局,我却被分到了濒临倒闭的老旧烟厂。当时我心里别提多难受了,觉得天都要塌了。可我转念一想,咱当兵的人,啥苦没吃过?这点挫折算什么!我暗暗下定决心,就是进了烟厂也要大干一场。
记得我去烟厂报到那天,天还下着蒙蒙细雨。厂区里破破烂烂的,烟囱冒出的烟雾也是有气无力的。我心想:这哪是烟厂啊,简直就是个危房窝棚。
厂长王德发是个50来岁的老同志,一见我就拉着我的手,说:"小陈啊,你可来得正是时候。咱们厂现在困难重重,就指望你们这些年轻人了。"我心里一热,暗想:既来之则安之,咱得好好干。
厂里的情况比我想象的还要糟。设备老化,质量不稳定,连个像样的销售渠道都没有。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晚上躺在宿舍的板床上,怎么也睡不着,脑子里转悠着各种改善的主意。
就这样,我开始了在烟厂的日子。虽然条件艰苦,但我觉得挺充实。每天跟着老师傅们学习制烟技术,研究如何提高产品质量。闲暇时候,我就琢磨怎么改进工艺流程,提高效率。
在厂里,我认识了不少好同事。有个叫赵春梅的姑娘,是车间里的技术能手。她性格开朗,工作起来特别认真。我俩常常讨论工作上的事,慢慢地,我发现自己有点喜欢上她了。
还有个叫张小凡的技术员,是个有才华的小伙子,就是有点内向。我看他经常独来独往的,就主动跟他交朋友,鼓励他多跟大家交流。慢慢地,他也变得开朗起来。
日子一天天过去,我渐渐适应了烟厂的生活。虽然工作辛苦,但看到厂里的一点点变化,我心里就特别高兴。我常想,虽然没能和李志明一起进物资局,但在这里,我也能发挥自己的才能,为厂里做点贡献。
有时候,李志明会来找我,说起物资局的好处。他总劝我跳槽,说:"老陈,你就别在这儿耗着了,来物资局吧,包你吃香的喝辣的。"我心里也动摇过,但一想到厂里的同事们,特别是赵春梅那双信任的眼睛,我就下不了决心离开。
就这样,我在烟厂默默地干着。虽然工资不高,生活也不富裕,但我觉得自己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每天看着厂里的烟囱冒出浓浓的烟雾,我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的自豪感。
转眼到了1987年,我在烟厂已经干了一年多了。这一年里,我看到了希望,也经历了不少挫折。
记得有一次,我提议研发一款新型香烟,想借此提高咱们厂的竞争力。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王厂长,他听了直点头,说:"好啊,小陈,就该有你这股子闯劲儿。咱们就试试!"
于是,我们组建了一个研发小组。我找了张小凡来负责技术攻关,赵春梅负责生产试验。大家都铆足了劲儿,想要干出个名堂来。
可是,事情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第一次试产就遇到了大问题,烟丝配方不对,做出来的烟味道奇怪,根本没法抽。我记得那天晚上,我们三个人愁眉苦脸地坐在办公室里,谁也不说话。
赵春梅突然说:"别灰心,咱们再试试呗。"她的话给了我们力量。我看着她坚定的眼神,心里一热,说:"对,咱们再来!"
就这样,我们日以继夜地工作,改良配方,调整工艺。小凡更是废寝忘食,经常我半夜去车间,还能看到他伏案工作的身影。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第不知道多少次试验后,我们终于成功了!新产品一经推出,就受到了顾客的欢迎。我永远记得那天,看到第一批新烟出厂时,大家激动得都哭了。
可好景不长。就在我们为新产品的成功欢欣鼓舞的时候,一个坏消息传来:市里决定撤销我们厂,并入大型烟草集团。这个消息像晴天霹雳一样,把我们所有人都打懵了。
我清楚地记得,那天下午厂区里特别安静。大家都不说话,只是默默地干着手头的活。我看到赵春梅的眼睛红红的,小凡更是一脸沮丧。我心里也不是滋味,但我知道,作为厂里的骨干,我不能倒下。
晚上,我辗转反侧,怎么也睡不着。我想起了这一年多来的点点滴滴,想起了同事们的辛勤付出,想起了我们的新产品。我不能就这样放弃!
第二天一大早,我就去找了王厂长。我说:"厂长,咱们不能就这么认输啊。我们好不容易有了起色,新产品也做出来了,就这么撤厂太可惜了!"
王厂长看着我,叹了口气说:"小陈啊,我也不想啊。可这是上面的决定,咱们能有什么办法?"
我激动地说:"厂长,咱们去市里争取一下吧。就算不成,我们也得试试啊!"
王厂长被我的热情打动了,他拍了拍我的肩膀,说:"好,那就试试吧。"
就这样,我们开始了艰难的争取之路。我和王厂长带着厂里的几个骨干,几次三番跑市政府,说明情况,讲述我们的困难和希望。
这段时间里,我经常早出晚归。有时候回到家,已经是深夜了。我妈看着我憔悴的样子,心疼地说:"儿啊,要不你还是听李志明的,去物资局吧。"我摇摇头,说:"妈,我不能放弃,厂里还有那么多工人指望着呢。"
1988年初,我们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市里同意保留我们厂,但要求我们在半年内扭亏为盈,否则还是要撤并。
这个消息让整个厂子沸腾了。我记得那天,大家围在厂区里欢呼雀跃。赵春梅高兴得直跳,小凡也难得地露出了笑容。看着大家兴奋的样子,我心里暖暖的,觉得这一切都值得。
可是,高兴过后,我们很快就意识到了压力的巨大。半年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我们必须抓紧每一分每一秒。
我们立即召开了全厂大会,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我提议成立质量改进小组和销售拓展组,让每个人都参与进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那段时间,整个厂子都像是打了鸡血一样。大家都憋着一股劲儿,想要证明自己的价值。我每天早早就到厂里,晚上回家时常常已经是深夜了。
有一次,我半夜去车间检查,发现赵春梅还在那儿加班。我有点心疼地说:"春梅,你也该休息了。"她抬头冲我笑笑,说:"没事儿,我再干会儿。咱们厂保住了,我高兴。"看着她认真的样子,我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感动。
小凡更是拼命,他提出了好几个改进生产效率的方案。有一次,我看他连续工作了36个小时,硬是把他按在椅子上,说:"小凡,你得休息。你倒下了,咱们厂可就少了一员大将。"他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陈哥,我就是想多为厂里做点事。"
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们的努力开始见效。新产品的销量steadily上升,老产品的质量也有了显著提高。我们还开拓了几个新的销售渠道,订单络绎不绝。
可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我们的一批重要原料供应商突然倒闭了,这可把我们急坏了。没有原料,再好的计划也无法实施啊。
我记得那天晚上,我们几个负责人在办公室里愁得头发都快薅光了。正当我们一筹莫展的时候,小凡突然说:"要不,我们去找找其他厂家看看?"
这个提议让我们眼前一亮。第二天一早,我就带着小凡出发了。我们跑遍了周边几个城市,终于在一个小镇上找到了合适的供应商。
回来的路上,小凡兴奋地说:"陈哥,我们成功了!"我看着他脸上的笑容,心里也是说不出的高兴。我想,这个内向的小伙子,真的成长了不少。
就这样,我们一关又一关地闯过来。每一次遇到困难,我们都咬牙坚持,用汗水和智慧换来了一次次的胜利。
终于,在1988年7月,也就是市里给我们的期限快到的时候,我们迎来了最关键的时刻。那天,市里的检查组来厂里视察。
我永远记得那个场景。检查组的几位领导走进厂区时,我的心都快跳出来了。我看见赵春梅紧张得手心直冒汗,小凡的脸都白了。
可就在这时,我心里突然涌起一股自豪感。我想起了这半年来我们的努力,想起了每个人的付出。我深吸一口气,挺直了腰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