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记者手记|“蛟龙号”首个国际航次 中外科学家携手探深海

0
分享至

新华社“深海一号”9月14日电(记者王聿昊)2024西太平洋国际航次科考自8月10日起航以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已在西太平洋海域完成18次下潜任务,搭载包括8名外籍科学家在内的十余名中外科学家探索深海。

这是“蛟龙号”的首个国际航次,也是“蛟龙号”首次搭载外籍科学家下潜作业。国际航次如何筹备?航次期间有哪些国际合作故事?记者在“深海一号”科考船上进行了采访。

据航次首席科学家、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副主任许学伟介绍,本航次是“数字化深海典型生境”大科学计划下的首个国际航次。该计划由中国大洋事务管理局牵头,获得全球39个国家支持和参与。“根据大科学计划的总体部署,我们从2022年起谋划开展系列国际航次科考。这些航次从谋划阶段就是国际化、系统化的。”


这是结束下潜返回“深海一号”船后甲板的“蛟龙号”(2024年9月11日摄)。9月11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维嘉海山完成2024西太平洋国际航次科考最后一个潜次下潜作业。新华社记者 王聿昊 摄

2023年下半年,国际航次进入正式筹备阶段。“我们与国际科学家开展了3次研讨会,研究航次细节。在今年4月的2024联合国‘海洋十年’大会上,中国大洋事务管理局对本航次进行专题推介,并与国际科学家就航次科学目标、工作任务、参航人员等充分沟通,最终组建了参航团队。”许学伟说。

本航次的外籍科学家来自加拿大、西班牙、墨西哥等8个国家。作为航次实施单位,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提前编制了中英双语的参航工作手册,全面介绍任务安排、下潜注意事项、调查作业要求、船上起居生活等细节。航渡期间船上常态开展的“深海大讲堂”学术讲座活动也全部以英语进行。

来自哥伦比亚的科学家海梅告诉记者,此前他有点担心搭乘“蛟龙号”下潜时的交流问题,但让他惊喜的是,潜航员早早做了功课,他们对深海生物和海洋环境等专业知识非常熟悉。“潜航员还带了实时翻译设备下潜,但我们沟通很顺畅,没有用到它。”

在“蛟龙号”下潜阶段,每晚7点中外科学家都会齐聚一堂,观看、讨论当天下潜时拍摄到的海底视频。“我虽然研究生物分类,但对很多海底生物并不熟悉。通过与不同领域的科学家共同讨论,我们形成了对深海生物的完整认识。”来自西班牙的科学家安德鲁说。


2024年9月11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维嘉海山完成2024西太平洋国际航次科考最后一个潜次下潜作业。科考期间,“蛟龙号”在西太平洋海域完成了18次下潜作业,搭载十余名中外科学家探索深海。新华社记者 王聿昊 摄

这是船上国际合作的一个缩影。一起讨论作业任务,一起安装作业工具,一起处理下潜采集到的样品,一起编写下潜科学报告,共同参与船上实验室值班工作……航次科考的每个环节都离不开跨国界的交流合作。“我们始终坚持中外科学家共同参航、共同下潜、共享样品、共享数据,共同开展合作研究,践行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许学伟说。

9月初,科考队还与青岛、香港的中小学生开展视频连线科普活动。多名外籍科学家主动为两地学生录制科普视频,介绍海底结核等矿产资源及海参、珊瑚、海绵等海底生物的科学知识,热情解答学生们提出的问题。

“经过一个多月的海上工作和生活,中外科学家以及潜航员、工程师早已融为一个团队。”航次首席科学家助理、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正高级工程师高翔说。

关于未来的国际航次科考,许学伟表示,根据“数字化深海典型生境”大科学计划安排,“蛟龙号”将在印度洋开展第二个国际合作航次,开展深海热液区生物多样性与环境调查,期待与各国学者在深海领域共同探索、共享成果。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封面新闻
封面新闻
封面传媒旗下封面新闻
285426文章数 879857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强军之路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