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北京中学成立,遵循“国际化、现代化、高品质”的办学定位,致力于办成一所具有北京风格、中国气质与世界胸怀的现代学校,并逐步发展为世界一流的中国名校。
2020年,首届28名毕业生喜获75所世界顶级大学的共130封录取offer,打破了新学校第一年名校录取难的局面,并迎来了北京地区的唯一一枚哈佛录取。此外,74%同学被美国Top30大学录取,95%同学被美国Top50大学录取。
同年7月,北京中学高中中外合作办学项目(AP项目)被北京市教委正式批准立项,获得招生资格。
创办至今,学生已斩获哈佛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布朗大学、斯坦福大学、剑桥大学等名校录取,实现了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每届20人左右的毕业生,保持至少1名学生被美国藤校录取的纪录。
北京中学国际部秉承“世界因我更美好”的校训,致力于提供中西融合的优质教育,培养植根中华、放眼世界、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用科学的眼光、创新的思维,将科研能力培养嵌入国际教育布局。
科研素养是面向未来的素养,在当今科技和创新的时代中尤为重要。教育的全球化浪潮中,北京中学国际部以其独树一帜的科研特色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始终走在国际教育领域前列。
01
课程融合:
构建科研教育的基石
面对未来社会对科学创新的渴求,北京中学国际部自成立以来,就专注于在学生心中培养科研的萌芽,以期在深厚的本土文化和坚实的高中教育基础上,培育学生的专业科研技能。
这种前瞻性的课程规划不仅彰显了学校对科学研究重要性的深入认识,而且确保了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就能摸索出科研成果的初步轮廓,为他们未来的学术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北京中学国际部,科研特色课程不仅是学术探究的渠道,也是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重要平台。校长夏青峰曾深刻指出:“办成什么样的学校不是目的,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是根本。”基于这一理念,学校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科研特色课程,旨在激发学生的学术潜能和创新精神。
AP课程:系统化科研培养与个性化学术探索
北京中学国际部的科研培养,是一条系统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道路。学校引进的美国大学先修课程(AP)和开发的Pre-AP融合课程,构成了一个坚实的科研培养体系。在这里,每一位学生都能在一对一的学科导师和赛事导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开展个性化的学术探索。夏青峰校长曾在采访中强调:“我们改革创新的源泉其实就是让学生成长。”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确保了学生能够在科研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实现自我超越。
科研素养的形成,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从思考到行动的连贯过程。学生需要深刻理解基础学科,贯通科学逻辑,才能在严谨的学术体系中不断创新和成长。
北京中学国际部的AP课程,以其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广泛的国际认可度,成为这一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学校精心挑选的近20门AP课程,覆盖文理各个领域,不仅包括英语语言类课程,还有微积分、统计学、物理、化学等理科通识课程,以及心理学、微观经济学等人文社科课程。这些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为他们未来的学术旅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外,学校还提供了艺术史、历史、人文等文科类课程,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文化视野和审美趣味。北京中学国际部不仅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更注重他们作为未来社会公民的全面发展。
学院课程与阅历课程:
学术深度与实践广度的融合创新
在北京中学国际部,学院课程和阅历课程的深度融合,为学生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独特学习体验。
北京中学国际部设有五大拓展课程系统,包括学院课程、阅历课程、雅趣课程、健身课程、服务课程,强调学生在学术积累之余,德智体美劳共同发展。五大拓展课程系统的设立,体现了北京中学国际部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视。学院课程与阅历课程的融合,正是这一教育理念的具体实践。学院课程的学术深度与阅历课程的实践广度,相辅相成,共同塑造了学生的全面素质。
学院课程,以其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学习环境。在这里,学生们不仅仅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更是主动的探索者和创造者。学生们被鼓励去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最终形成自己的见解。
阅历课程则如同一扇窗,让学生的视野跨越校园的围墙,触及更广阔的社会与文化。在“北京传统文化探究项目”中,学生们深入北京的大街小巷,探究建筑的奥秘,感受生态的和谐,聆听文学的韵律,欣赏艺术的美感,理解经济的脉动,品味小吃的风味。这些实践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阅历,更锻炼了他们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在北京中学国际部,学院课程与阅历课程相辅相成。学院课程通过项目式学习和STEM教育,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解决问题能力。阅历课程则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参与社区服务和文化交流,将学术知识应用于实践,培养社会责任感和领导力。
02
实践探索:
科研能力的实战演练
在北京中学国际部,科研能力的培养不仅限于理论学习,更通过丰富的实践探索和科研项目,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磨砺技能,展现实力。
科研平台:搭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北京中学注重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聚焦学生的学术潜力和科研意识的培养。学校开设了基于大学专业导向的研究型课程(MFP)、北京文化探究项目学习课程,学生们在校内导师的指导下完成小论文。
此外,学校与中科院等顶尖科研机构携手,搭建起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为学生提供了参与真实科研项目的宝贵机会。这种合作不仅让学生在科研实践中学习和成长,而且通过实际操作提升他们的科研能力,使学生们在科研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
北中还通过邀请诺贝尔奖获得者进校园、院士开学第一课、BA大讲堂、中外教师STEM教学、构建未来理想学校学术研讨会“圆桌论坛”等方式,为学生创设与顶尖专家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让当代卓越科学家与未来创新人才对话,拓展学术视野,为学生进行深入的学术研究奠定基础。
诺奖科学家马斯金院士 走进北京中学
图源:北京中学国际部
诺奖科学家聚德霍夫院士 走进北京中学
图源:北京中学国际部
项目成果:展现科研实力的窗口
学生们在科研项目中的卓越表现和丰硕成果,是学校科研教育深厚底蕴的生动体现。
在申请世界顶尖大学的过程中,除了标化成绩,竞赛成绩、科研经历和社会活动同样受到重视。北京中学国际部为学生提供了精准的学术指导和全力的学术支持,帮助他们在国内外各大赛事中屡获佳绩,这些成绩是学校育人成果的有力证明。
北京中学国际部的教育理念超越了“唯分数论”,坚信经历和过程本身的力量。学校鼓励学生通过参与竞赛活动,增长知识,认识自我,锻炼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在IMMC国际数学建模挑战赛中,北京中学的三支队伍在香港科技大学的答辩中均获得特等奖荣誉,展示了北中学子的骄人风采。特别是国际部的两支队伍,分别获得了中华赛特等奖、国际赛特等奖的优异成绩,其中一支队伍的论文更是进入了国际赛的国际评审阶段,成为中国大陆地区进入该环节的佼佼者之一。
历届学生中,参与学术项目的学生众多,他们在申请季中取得了优异的成果。学生们的研究兴趣和发展方向多元化,包括认知科学、计算机科学、心理学、国际关系等,体现了国际部学生接轨世界的科研水平和科研教学的深度。
三、学术自由:
激发创新精神的沃土
在北京中学国际部,每个角落都弥漫着探索和创新的气息,在自由、开放的学术环境下,每个学生都被鼓励去自由地思考,大胆地创新。
开放学术:培养独立思考的科研新人
“创新能力不是简单的教授,而是需要保护和激发每个孩子的潜能。”夏青峰校长曾在采访中强调,教育应当少一些扼杀,多一些激发。这种教育理念,正是北京中学国际部科研氛围的核心。学校致力于打造一个自由、开放的学术环境,让学生在科研的道路上能够独立思考、自由翱翔。
北京中学的人文性特色,也是其文化氛围的重要组成部分。夏青峰校长提到,很多老师和学生都向往这里的人文性,这种人文性的追求,为培养孩子成为独立思考、全面发展的科研新人提供了精神的滋养。
文化培育:塑造科研精神的校园生活
学校通过科研讲座、研讨会等活动,营造了浓厚的科研文化氛围,使学生有丰富的机会可以接触感兴趣的科研领域,甚至与世界顶级的院士教授展开对话,点燃内心的火花,照亮深度探索的道路。这种文化培育,塑造了学生的科研精神,为他们的未来科研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北京中学崇尚“信任孩子”,将学生放在舞台的正中央,鼓励学生学会选择,自主发展。在这样的校园文化中,卓越学生快速成长,充分利用了学校高度个性化的课程和资源,努力成为最好的自己。
老师们见证了同学们的成长,他们的学术好奇心在学科课堂上被充分调动与激发。在校园活动中,学生们锻炼了自我管理的能力,增长了才干,与同一社群里的人产生了深刻的思想碰撞和链接,最终滋养出了宝贵的友谊。
北京中学国际部的学术自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探索和大胆创新的环境,保护和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塑造了学生的科研精神。
结语
在科技和创新驱动的今天,北京中学国际部以其科研特色和创新教育模式,引领着国际教育的潮流。国际部的课程设计既融合了文化特色,又注重学术深度,为学生的未来学术探索铺就了道路。学生们在国际舞台上的卓越表现,不断证明着学校教育的成功。展望未来,我们坚信北京中学国际部将继续培养出更多耀眼的科研新星,为科技创新贡献力量。
*文中图片均源自:北京中学国际部官方公众号
【点击进入京领国际学校大数据平台,
为孩子选择美好人生】
本文为京领原创出品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电话:010-82362348
微信:Kinglead008
京领家长圈
京领 KingLead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