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清运河
北方的一些地区,尤其在苏鲁冀豫皖靠近大运河的地区,流传着这么两句话,一句是“北京到南京,最精在临清”,另一句是“临清到济宁,一精也不精”。这里的“精”字,带有一些贬义色彩,是指带有“奸猾”意味的“精明”,意思是“花花肠子多、不会吃亏”。
先说临清。临清为什么有如此“美名”呢?这要从另一句俗语“北京到南京,买的不如卖的精”说起了。自从商业出现以后,大家就有这样的一个认识:买卖的过程中,无论买家如何绞尽脑汁地讨价还价,卖家也从来不会做亏本的买卖;只要是买卖能成交,卖家肯定就有钱赚。这就是民间流传的“买的不如卖的精”的说法。
元朝以来,随着京杭大运河的开通,临清作为北上进京、南下南京(苏杭)的必经之地,逐渐成为了北方的著名商贸中心,入列江北五大商埠、与江南的苏杭并列,时有“南有苏杭,北有临张”的说法。其中,临张的“临”就是指的今天的临清,“张”指的则是今天阳谷县的张秋镇。
那个时候,周边冀鲁豫地区、甚至更远的客商都到这里来交易。随着贸易往来的频繁,临清人的生意头脑越来越成熟,对于商业机遇的把握能力比别的地方强很多,商业谈判的技巧和水平也比别的地方高很多。因此,南往北往的客商到临清交易时,都会对临清留下深刻的印象。当然,其中也就杜绝不了外地客商在临清被“坑蒙拐骗”的事情发生。
事实上,当时在临清做买卖的商家并不一定都是临清人士,但是因为都是大家都是在临清交易,所以,经过外地客商的口口相传,“北京到南京,买的不如买的精”的俗语就被和临清这个商贸中心结合起来,产生了“北京到南京,最精在临清”的说法。
至于“临清到济宁,一精也不精”(也有称“北京到南京,都数济宁精”),源于济宁在大运河上的地位比临清更重要,影响力比临清更大。
济宁运河
周边地区对济宁人的“精”还有其他说法,如:“济宁州,太白楼,三岁小孩操老头!”“济宁人,嘴叭叭,十句八句是瞎话!”……这里、顺口溜里的“操”字,是当地方言,意思为笑弄、戏耍。
小酉也注意到网上有不少对于济宁的差评:
“我不是济宁人,但我在济宁住了二三十年了,对此深有体会。据我各地游历了解,山东省各地区中,差不多数老济宁人算最坏。来过济宁的人都知道,济宁人说话和河南比较接近,大概和与河南接壤有关吧……”
还有人说:“形容老济宁人,就三个字‘奸,滑,坏’。典型特点是:一、说话不靠谱;二、损人不利已(自己过不好也看不得别人好)。想都想不明白,那些人为什么那么坏呢?损害别人也获得不了多大利益、也过不好。
“当然,不能一杆子打翻一船人,老济宁人中也有好人。但打个比方说,外地移民来济宁的人(包括周边各县和效区村子的人)中坏人比例是5%,老济宁人中一肚子坏水的能占到35%,大体这么个比例吧。
“补充一句:我所说的老济宁人,主要是指济宁老城区,也就是东门、南门、西门、北门这四门内或附近,多辈或两辈以上或打小在其中生活的济宁(滑子)。”
对于外地人说济宁人“精”的评价,济宁当地人多半不以为然。他们一般对外地解释时,都会说是这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根子在于古运河。他们说,老济宁人的“精明奸猾”是跟着古运河上南来北往的商人学的。
临清运河
京杭大运河开通以后,济宁就成为“河渠要害”之地,是山东省除了临清以外、最重要的码头。甚至,和临清相比,济宁在大运河的地位还要更重要。因为,元明清三朝都曾把治运的最高机构设在济宁,驻济宁的各级各类治运、司运以及行政监察机构更是比比皆是,一度有“七十二衙门”。
从当时的衙门数量,我们就不难想象济宁曾经的商业繁荣情况。古往今来,凡是商业发达的地方,民风必然精明;用外人眼光看,就会认为奸猾、狡诈。这是济宁被认为比临清“精”的原因。
对于“临清到济宁,一精也不精”的解释,还有一层意思是:当临清人因为太“精”而和别人发生纠纷时,一旦到了济宁的衙门里、他的“精”就再也没有用武之地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