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陷阱:我们都相信人终有一死,唯己例外!承认无知是智慧开始

分享至



心理学家进行了不同心理测试,结果大同小异:

  • 82%的司机认为自己的驾驶技术高于平均水平;
  • 84%的法国男人声称自己是高出平均水准的好伴侣;
  • 2994个公司创始人认为自己创业成功的概率为70%,但他们却认为别人创业成功的概率只有39%;
  • 大多数吸烟者认为,他们染上与吸烟相关疾病的风险也要比别人小。

我们的过度自信还表现在当我们取得成功的时候,往往相信这是来源于自己的能力;而失败时,又往往把责任归咎于运气、环境或者他人。

8世纪英国诗人爱德华·杨格讽刺道:“每个人都相信人终有一死,除了他自己。”

亚当·斯密也曾说过:“绝大多数人对自己的能力和对自己会交好运的愚蠢假设过分自负。”

简而言之,每个人似乎都认为自己属于统计数据以外的人,或者说是得到命运垂青的幸运儿,然而真相是残酷的。

一、人为什么会过度自信呢?



这一现象的根源或许深植于人类的进化历程之中。回溯至远古丛林时代,我们的祖先在那片充满挑战的土地上,以简陋的工具耕耘火种,面对着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不仅要时刻警惕野火肆虐、洪水泛滥等自然灾害的威胁,还需勇敢地与凶猛的野兽正面交锋,甚至要狩猎它们以获取维持生命所需的营养物质。在如此严酷的生存竞争中,缺乏勇气无疑是无法立足的。正是这份对生存的强烈渴望与本能,驱使着人类的祖先逐渐培养出自信乃至在某些情况下表现为过度自信的性格特质。

从发展的角度看,过度自信的人往往比实际上显得更强壮和有实力,这也有利于在配偶竞争中胜出,从而增加基因繁衍的机会。我们观察现实生活发现,自信的人的确比不自信的人能获得更多的朋友以及更好的发展机遇。

进化生物学界的杰出代表罗伯特·特里弗斯曾深刻指出:“自欺”这一现象,构成了人类精神生活核心之中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矛盾”。其中,过度自信正是这一矛盾体的具体展现之一。自我欺骗不仅仅局限于内向的自我防护与安慰,它还广泛延伸到外向层面,展现出一种强烈的自我服务倾向,即倾向于通过扭曲现实来服务于个人的利益与需求。

可以说自我欺骗作为人类漫长进化历程中的一种精神遗产,其存在在某种程度上既是我们的生存本能体现,也是推动个人乃至社会发展的微妙策略。一项针对竞技游泳运动员的深入研究表明,那些擅长运用自我欺骗策略的运动员,在重大比赛中往往能够展现出更加卓越的表现,这恰好印证了中国古语所蕴含的哲理——“狭路相逢勇者胜”。

所以,不必将过度自信一棍子打死,因为这一基因密码可以激发人类面对危险时的勇气和对于未来的探索激情。这正是著名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所提出的重要命题“动物精神”,在他看来,“我们之所以积极行动很大程度上靠的是瞬间的积极心态而不是以数字衡量的期望。无论这种乐观是道德方面的还是经济方面的。我们在乐观心态的影响下所做的决定,其结果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显现出来,这种决定行为只能被看作是动物的精神的产物”。

然而,在某些方面过度自信是好事,比如在搞发明创造这一方面,喜欢幻想并勇于行动的埃隆·马斯克就是这样的典型人物,他那看起来有些疯狂的自信使他完成了许多常人无法想象的奇迹。但另一方面过度自信,却将受到痛击,比如:在做投资,当面对股市般错综复杂的领域时,投资者如果过度的自信非但无益,反而成为阻碍正确判断、招致风险的隐患。最终可能重蹈《红楼梦》中王熙凤的覆辙——虽智计百出,却因过于自信而失算,最终落得个“聪明反被聪明误,误了卿卿性命”的悲剧结局。

二、过度自信的人容易产生控制错觉!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