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凉山,跨越再跨越

0
分享至



从凉山腹地的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城出发,沿245国道(原307省道)一路向前,蓝天白云之下远山青绿、近树繁茂、庄稼茁壮,不时有连片的高山大棚映入眼帘,偶有身着民族服饰的老人神情悠然;村庄整洁,路面干净;乡镇市集,人头攒动。

245国道依山而建,盘盘桓桓,因为车流稠密,道路稍显拥挤,然而峰回路转,就看到桥墩高耸、路基宽阔,西(昌)昭(觉)高速公路正在修建。高速公路修成后,西昌到昭觉的时间将由现在的两个小时缩短到半个小时左右。

曾经的凉山是荒凉之山,长期封闭、与世隔绝,直到上世纪50年代初,凉山彝族地区奴隶制度依然根深蒂固。195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凉山彝族人民开展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的民主改革运动,凉山从奴隶社会一步跨千年飞跃到社会主义社会。此后,凉山前进的脚步更加坚实:1978年,凉山地区告别一穷二白的过去,生产总值达到6.47亿元;2017年,这个数字已经变为1400多亿元。但是,由于基础太差,凉山地区的贫困发生率仍然居高不下。

2018年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大山深处的昭觉县,走进彝族人家,详细了解当地的基本情况、群众致贫原因、发展需求和帮扶措施等,向当地干部群众问需问计。


火普村俯瞰

又是6年多过去,今日凉山满目都是欣欣向荣的景象。车子从245国道拐进通往火普村的硬化道路后,视野一下开阔起来,平缓的山坡上蓝莓已经丰收;再向前,农文旅融合发展项目建设工地一片繁忙;穿过整齐有序的民居,便可以看到昭觉县解放沟镇火普村党群服务中心和游客中心共用的三层楼房,楼房建在一个山头上,仿佛挺立云端。

火普是彝语,意为“山峰之巅”。见证了伟大时代变革、经历脱贫攻坚成功脱贫摘帽的火普村民,正在乡村振兴增收奔富的道路上开始新的跨越。

0 1

茅草房、苫瓦房和砖瓦房

从村道岔向吉地尔子家的道路是一个上坡路,除了两米宽的坡道,还有约一尺宽的台阶,行车、走人都比较方便。

吉地尔子今年63岁,有着当地彝族群众标志性的黑红色脸庞。谈起2018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到家里时的情景,他依旧十分激动。他指着院子里的三轮车告诉记者:“就是这台车,当时刚买的,总书记都见过这辆车。”

那一年,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和彝家新寨建设,火普村刚刚完成新村改造,吉地尔子一家搬进新房子里,卫生间用上了水厕,烧柴的采暖炉取代了满屋冒烟的火塘,他还新买了电磁炉、电饭煲、电水壶,日常生活开始“城市化”。吉地尔子十分高兴地向习近平总书记详细介绍了自己生活的变化。

在吉地尔子家干净整洁的厨房,习近平总书记掀开灶台上的锅盖,热气腾腾的土豆、荞饼、腊肉香味扑鼻……总书记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都深深地印在吉地尔子的心里。回想起当时的一个个细节,他仍难掩激动之情,他说:“总书记从我家离开时,村党支部书记代表村民献上彝族传统服饰查尔瓦,大家都不由自主地唱起了《留客歌》,那一刻,我的眼泪再也忍不住了,流了下来。”


吉地尔子谈起2018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到家里时的情景,依旧十分激动。

谈起自己的生活,吉地尔子更是十分感慨,表示是脱贫攻坚的好政策,让他们开始了新生活。他说:“没有搬过来之前,我家住的是土坯房,苫的是小青瓦,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现在这样的房子,我爸爸妈妈他们那一代人修不起的。没有好政策,我们也修不起。”

与6年前相比,吉地尔子家的生活又有了新变化。

吉地尔子告诉记者,6年前他家一年的收入只有2万多元。现在,他本人作为村里的宣讲员和光伏管护员,每月有1500元的津贴,妻子吉色车作在附近打零工,又养了两头猪和十几只鸡等小家禽,每月可以有近3000元的收入,再加上土地的产出,全家一年有6万元左右的收入。

“现在火普村的产业多了,附近村子的产业也多了,打零工的机会就多了,一年到头都有活干。”吉地尔子说。之所以有这样的局面,吉地尔子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基层党组织坚强、党的干部负责。他还用自己儿子吉地尔合的一段特殊经历来“举例说明”。

2020年9月,吉地尔合初中毕业时未能如愿考入高中,便报考了某职业高中,在成都校区就读。读了一个学期,寒假期间,看到过去的同学、朋友外出打工能给家里挣钱,吉地尔合也动了心思。2021年春季开学不久,几番思想斗争下,吉地尔合辍学去了广东,成为某电子厂的一名流水线工人,此后他还当过酒店服务员、餐厅勤杂工、工厂电焊工等。工作换得越多,吉地尔合就越认识到文化、知识、学历的重要性,对知识有了真正的渴望。但是当时离校没有办休学手续,再回到原来的学校已经不可能了。怎么办?吉地尔合想到了驻村第一书记王斌,2023年春节回乡时,他主动找到王斌,表达了想继续学习的意愿。

王斌是定点帮扶昭觉县的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方电气)的派驻干部。2023年,东方电气·昭觉县乡村振兴职教帮扶班项目在昭觉启动,项目以“9+3”政策为帮扶基础,以东方电气为帮扶核心,以德阳市黄许职业高级中学校为教育基地,每年从昭觉县选拔50名品学兼优的初中应届毕业生到德阳市黄许职业高级中学校接受中等职业教育,费用由东方电气帮扶资金与彝区“9+3”政策共同支持。需要说明的是,彝区“9+3”政策,是针对彝族地区学生,在9年义务教育基础上,组织初中毕业生和未升学的高中毕业生到职业学校免费接受3年中等职业教育,并尽力帮助实现就业。

了解吉地尔合的情况后,王斌立即开始多方协调……

2023年7月,吉地尔合收到了德阳市黄许职业高级中学校的录取通知书。按照职教帮扶班项目相关计划,吉地尔合入学后,不但拥有通过高考进入大学继续深造的机会,还同时享受推荐安置就业的政策红利。

“共产党解放了我们的祖辈、父辈,给了我们这一代人好生活,还给我们的后代更好的前程。”吉地尔子说。

说起党的恩情,81岁的阿勒你呷老人也十分动情。6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到吉地尔子家时,他闻讯后立即过去,加入到群众欢迎的队伍里。

“中国共产党是真正关心、爱护我们彝族群众的,是真正维护民族团结的。”这个经历过新旧两个社会的老人回忆说,他小的时候,彝族群众最怕国民党军队,他们不但抢粮食、牵牲口,还烧房子,国民党军队一来,彝族群众都要东躲西藏,投亲靠友。

“解放沟以前不叫解放沟,叫倮洛(又叫倮倮)以打,意思是彝族的深山沟。”阿勒你呷老人说,“后来叫解放沟,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的地下党员带领彝族群众武装,在这里打败了国民党残部,彝族人民得到了解放,所以改了称呼。”

1950年3月的解放沟战斗是解放西昌的最后一场战斗,共产党地下党员带领彝族群众武装共打死打伤国民党官兵78人、俘虏100余人,缴获枪炮100多件,全部的俘虏和缴获的武器被押送到西昌交给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西昌军管会,受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184师的嘉奖。阿勒你呷老人说:“那时候我只有七八岁,我们有很多人都在战斗结束后去帮助打扫战场,把战场上遗留的枪支弹药收拢起来,交给彝族群众武装。”

从小受党恩、知党情,让阿勒你呷对集体事业十分热心,1958年他当上村民兵排长的时候才15岁,第二年,他又成为生产队长,一干就是30多年。

“解放前,我们彝族群众只有两样吃的,就是土豆和荞麦,一天两顿饭,还不一定每天都能吃得上。”阿勒你呷老人说,“住的条件更差,是茅草房,土坯苫青瓦,那都是后来的事呢。那样的房子,别说没有存粮,就是有存粮,也放不了,一场雨下来,全都发霉、长芽。”

现在,阿勒你呷老人早已经不再为生计发愁。两个女儿已经出嫁,儿子阿勒吃作和大孙子经过技能培训后,在西藏作架线工,每个月都有上万元的收入。两个小孙子,一个在成都读中专,一个在昭觉县城读初中。由于村里的大学生越来越多,阿勒你呷老人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家里能出一个大学生。他希望孩子们“有更高的知识,更好的工作,作更大的贡献”。

至于阿勒你呷老人本人的生活,他笑着说:“我好得很,去年养了4头牛,卖了3头,现在还有1头,等条件合适了,我还要多养两头。这样的好日子,每个人都要努力,不辜负好政策。”

“党的政策好”,是彝族群众通过自身经历得出的结论。“党的政策好”是因为从中央到省、州、县,都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在政策上形成科学体系,层层细化、层层落实。近年来,昭觉县把中央出台的40个政策、四川省出台的56个政策、凉山州出台的61个政策具体细化,制定到乡政策115条,到村政策106条,到户政策76条,确保工作落实到位。

“‘十四五’以来,昭觉全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总投资达105.4亿元,共规划项目1334个;搬迁安置群众12239户54505人,其中县城5个大型集中安置点安置4617户22929人,搬迁规模位居四川省第一。”王斌说,“我们一定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昭觉时的殷殷嘱托,带领彝族群众,走上乡村振兴的道路,不断增加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02

宁波余姚、东方电气和社会各界

2023年12月,浙江省交通集团控股的上市公司浙商中拓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浙商中拓)考察组来到火普村开展帮扶考察调研,考察组来到由该集团资助改造的火普村收古社幼教点,查看改造情况,并为幼教点改造项目竣工揭牌。

收古社幼教点基础较差,经过多年运营后,厕所设备简陋,已经不符合学前教学环境要求,校舍、教学设施老化、损坏,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火普村是浙商中拓东西部协作结对帮扶村,了解到以上情况后,浙商中拓党委立即研究制定“沃土工程之幼教点提升方案”,拨付专项资金20万元用于幼教点改造,不但修复了校舍,还升级了新教室、活动室和休息室,添置了幼儿图书和玩具,配置了幼儿午休床铺,以及教学设施、户外游乐设施等。改造后的幼教点焕然一新,幼师尔古阿欣喜地说:“这样的幼教点,不比县城幼儿园差。”

昭觉县是东西部协作浙江省宁波余姚市对口帮扶县,近年来,浙江东西部协作昭觉工作组十分关心火普村的发展,经常到村子进行考察,在基础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给予了大量的资金支持。“我们十分感谢东部地区的支持。”提起东西部协作机制,火普村党支部书记吉色次哈说:“我们的污水处理工程,我们的游客接待中心建设,以及我们的蓝莓基地建设,都有余姚干部的心血,都有东部资金的大力支持。”

火普村的发展离不开政策扶持,吉色次哈自然不会忘了介绍他的好战友、好朋友、好搭档——王斌。

2022年王斌驻村当年,东方电气就在火普村启动综合能源示范村项目建设,利用火普村10余亩滩涂荒地建设1兆瓦分布式光伏电站,并协调由昭觉地方电网入网消纳。项目投运初期,由于缺乏专业运维管理能力,电站曾出现跳闸停运情况。“每停运一分钟都是损失!”王斌第一时间请施工单位现场处理,把损失控制到最小;同时又通过各种渠道联系专业运维单位参与管理,找到合适的合作方后,通过村“两委”“四议两公开”,与合作方签订运维、管护协议。两年来,光伏电站每年输出电量130万千瓦时左右,能为村集体经济带来近40万元的稳定收益。

不仅如此,东方电气还在火普村建成智慧村级综合能源示范平台,能对火普村发电、用能、供暖等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实时采集,提供用能分析、节能改造等服务。

“2022年疫情期间,王书记登记核酸检测信息、进行医护保障、运送物资,不管什么工作,样样都带头,真的是树立了榜样。他还提出将集中检测改为上门服务,给群众最大的方便。”吉色次哈说,“无论是工作劲头、工作方法,还是对村民的感情,他都是拔尖的好干部。”

的确是这样,在昭觉县采访,不论是县里干部,还是火普村村民,大家说起王斌,没有不竖大拇指的。推动光伏项目只是他关心村里产业发展的一个案例,蓝莓产业、文旅产业、村民家的种植养殖业,他都倾尽心血;饮水问题、极端天气灾后重建、村内环境卫生治理、农产品销售……民有所需,他都竭力回应。

“只有扑下身子,才能赢得信任,有了信任才有‘一手资料’,找到关节点,带领大家向前闯。”王斌说。刚到村里的时候,发现一些村民家里卧室地面不整洁,屋内屋外都很杂乱。怎么才能改变他们?王斌多次入户后,把突破口放在了村组干部上。为此,他逐一到村“两委”干部家里进行实地查看,耐心与村社干部交流,并让村社干部把整理过后的环境卫生照片发到微信群,先让村社干部带头示范,再去动员普通群众家庭,让村社干部真正动起来、干起来,发挥带头作用。如今,当记者到火普村时,看到的是一个干净整洁的火普,一个笑容常挂在群众脸上的火普。

当然,火普村村民也不会忘记来自凉山广播电视台的驻村第一书记马天,他曾在火普村驻村5年,正是他在任时,带领村民搬迁建了新房子;也不会忘记来自绵阳市涪城区机关事务服务中心的驻村第一书记曾远旭,正是他在任时,村里的种植、养殖业开始快速起步……

“社会各界都非常关心我们火普村。特别是四川省农科院的专家,可以说是我们迈向乡村全面振兴的科技支撑。”吉色次哈介绍,早在脱贫攻坚期,省农科院专家就来到火普村,指导村民引进产量高、病虫害少的“青薯9号”马铃薯和生长快、产肉率高的西门塔尔牛,帮助一批贫困户脱贫。

2020年3月,通过前期实地考察,省农科院科技专家团队认为,火普村适合高原蓝莓的种植。经过反复调研,专家们决定选择50亩荒山进行试种。当时,村里人别说种蓝莓,很多人甚至都没见过蓝莓。为了让村民了解蓝莓,专家们重新改编已经写好的《蓝莓技术方案》,把晦涩的技术用语通俗化:“挖一个坑、放一袋营养袋,种下一棵树,盖上一块布,种上一亩地,亩产上一万,致富一家人……”


火普村蓝莓基地喜获丰收。

现在,这50亩蓝莓每年可以为村集体带来约50万元收益,而且由于它的示范作用,村里引进的1000多亩草莓基地也已经建成并产生良好收益。

火普村的发展不是一个村单独的发展,凉山的跨越不是一个地方单独的跨越。以昭觉县为例,2021年以来,昭觉县使用东西部协作资金2.4亿元,实施各类帮扶项目65个,涉及产业协作、人才协作、消费帮扶、劳务输出、教育协作、医疗协作等;东方电气2012年开始定点帮扶(2004年开始资金支持)昭觉县,先后选派35名帮扶干部和工作队队员驻点帮扶县、乡、村,全职开展帮扶工作,累计投入帮扶资金2.1亿元,直接采购当地农特产品1.1亿元,帮助销售1.1亿元。

“昭觉县一步一步从贫困走向乡村振兴,离不开东西部协作和中央定点单位帮扶政策,离不开四川省内协作机制。”昭觉县解放沟镇人大主席毛俊说,“我们一定会和所有帮扶力量一起,不断团结和带领群众,让日子一天更比一天美。”

03

苦荞、蓝莓和乡村旅游

“我现在主要是在高山蓝莓基地务工,这边有闲暇时,我也会到附近干些零活。”64岁的火普村村民阿子拉曲说,“我老婆还养了三四头牛、十来头猪、20多只鸡,再加上土地产出,一年下来少说也能挣5万多元。”

2020年四川省农科院在火普村试种50亩高山蓝莓获得成功后,2021年7月,火普村通过“合作社+企业+农户”产业合作模式,又建成新的高山蓝莓种植基地1100亩,成为村里目前最大的特色产业。蓝莓基地的建成,除了给村民带来土地流转收入及分红外,还带动大量的务工。基地负责人张元华告诉记者,基地常年的用工量在5000人次左右,用工高峰期,基地的劳务带动可以辐射周围的三四个村。在基地,务工群众主要负责除草、施肥、剪枝、采果等工作,每年务工群众总收入在50万元左右。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重中之重。火普村平均海拔2700米,过去主要以种植洋芋(马铃薯)、荞麦、燕麦为主,土地产出仅能够果腹。2014年,全村172户村民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有78户,是典型的高山贫困村。

火普村的产业发轫于脱贫攻坚开始的2015年,在四川省农科院专家的指导下,火普村引进了产量高、病虫害少的“青薯9号”马铃薯,以确保产量。同时又引进了生长快、产肉量高的西门塔尔牛,为不少贫困户打开了脱贫致富的大门。从以前只能卖四五千元一头的本地黄牛,换成能卖上万元的西门塔尔牛,再加上养殖乌金猪,火普村村民开始意识到产业的作用。村民阿子拉曲养了10头肥猪、20多头小猪和一头牛,收益近10万元。“当时都没有敢想能挣那么多钱。”阿子拉曲说。

产业方向有了,产业模式也要不断发展。当时绵阳市涪城区对口帮扶昭觉县,并派驻第一书记到火普村驻村帮扶。2017年,在驻村第一书记曾远旭的带领下,村“两委”通过群众大会反复讨论协商,成立“涪火专业养殖合作社”,以“公司+集体+农户”“公司+集体+贫困户”的发展模式,逐步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涪火专业养殖合作社”利用帮扶资金购买了西门塔尔基础母牛、基础母猪,采取“借牛还牛”“借猪还猪”的方式,分到村民家中饲养,权责分离、利益共享,既保障了集体经济收入,也让村民参与并获益。养殖效益显现后,火普村又建起总面积900平方米的30个牛圈,利用帮扶资金购买20头基础母牛,由20户贫困户领养,所得收入按村集体经济占30%、农户占70%的比例分配。同时,火普村还建成圈舍300平方米、林地50亩的林下生态跑山鸡养殖场,增加了集体经济和承包户收入。

同期,火普村流转17户村民的土地,建设集体经济大棚24.43亩,采取“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和“菌菜轮种”(羊肚菌和高山蔬菜)的种植模式。

“当时的产业发展可能规模不够大,但有一种热火朝天的景象。2017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3385元,实现了‘零’的突破。”吉色次哈说,“2018年,我们火普村就高质量、高标准地完成脱贫摘帽的任务,实现整村退出。2019年,全村人均收入超过1万元,达到1.1万元;2020年,这个数字又变成1.8万元……”


火普村蔬菜丰收了,驻村第一书记王斌(右一)和村民合影留念。

产业发展既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奢望一劳永逸,而是要不断调整升级。当帮扶力量使光伏和蓝莓产业给村集体带来稳定收益、给村民带来大量的务工机会以后,火普村并没有停止对产业发展的探索。以蓝莓基地为例,为提高土地的综合效益,2023年起,火普村开始开展“蓝莓+马铃薯”“蓝莓+荞麦”“蓝莓+萝卜”“蓝莓+蔬菜”等经粮套种,稳粮增收。

种植、养殖之外,乡村旅游正在火普村悄然起步。

“我现在经营农家乐,仅这一项,每年就有3万多元的收入。”村民莫色尔火说,“我有两个孩子需要照顾,不想出远门,没有想到在家也能有这样不错的收入。”

“乡村旅游是个好产业,”王斌向记者介绍,“你看莫色尔火经营的这个农家乐,不仅为她个人带来了收益,做菜用的食材,特别是游客爱吃的土鸡、腊肉,都是从村里采购的,少说也有1万元,这也是对其他村民收入的带动。以后,产业做大了,还能带动务工。”

火普村自然风光优美,四季景色各不相同,1至4月云海漫漫,5至6月索玛花艳丽开放,7至8月格桑花优雅摇曳,9至10月红枫似火,11至12月雪岭松秀,再加上千亩蓝莓基地,可谓“看点多多”。2021年第四季度,成都一个旅行社陆续带来50车次游客。许多群众就把自家产的香菇、灵芝、土豆等拿出来卖,土特产品摇身一变成为广受青睐的旅游产品,村民一下子增收3万多元。

游客越来越多,让火普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看到了乡村旅游的潜力,并制定了“以农业+旅游为切入点,以全民发展为目标”的乡村旅游发展计划。

2023年,火普村配套建设超市1个、旅游观光步道1.9公里,全年接待游客2000余人次。而记者采访时,村史馆及“牛圈咖啡馆”等“四大工坊”正在施工之中。“火普彝家腊味”腊肉加工厂也在积极招商对接中。

“我们村森林覆盖率超过60%,具有独特的高山小气候特征,阳光充足、空气清新,有看的、有吃的、有玩的、有买的,无论民俗文化体验、休闲度假,还是避暑养生,都是一流的目的地。”王斌信心满满地说,“游客一定会越来越多,乡村旅游一定会成为群众增收的又一个好产业。”

在凉山,产业带动农民增收推动乡村振兴绝非一村一寨的事。以昭觉县为例,近年来该县不断提升传统种养业、创建现代农业园区、旅游景区、帮扶车间、光伏产业等,通过产业奖补、务工收入、土地资金收入、持股分红、资源固定分红、村集体资产分红等利益联结,持续帮助农民增收。2023年当地产业累计用工55万人次,务工工资支出3984万元。村民流转土地2.03万亩,共计收益1274万元;20座联村村级光伏电站及一座集中式光伏电站,分红600余万元;其他产业扶贫资产分红900余万元。

04

文盲、初中生和硕士研究生

火普村42岁的村民曲比比拉在广东东莞一家电子厂工作,因为有一定的技术,虽然每月的工资并不是定额,但最少也有5000元,经常在7000元以上。他告诉记者:“这多亏了几年前县里的培训。没有培训之前,出去找工作,别说在工资上讨价还价了,能不能找到工作都是一个问题。”

对此,在村里担任文书的阿勒有子感同身受。他告诉记者,自己2009年曾到东部某地打工,由于没有技术,只能到砖厂当小工,收入微薄。

无论是脱贫攻坚期,还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阶段,就业、务工都是保障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确保农民高质量就业、务工,是很多地区的重点工作之一。脱贫攻坚期开始后,昭觉县开始鼓励贫困人口外出务工增收,不但每年报销一次往返路费,还尽力为其提供就业信息,无偿提供技能培训,火普村包括曲比比拉在内的42人接受了多种技能培训,成为电子厂工人、电杆线路工人以及驾驶员、建筑工人。

“‘十四五’以来,县里加大了对外出务工人员的技能培训。”毛俊告诉记者,“有的农民接受能力差一些,一期培训结不了业,那就再培训一期,确保能结业;有的农民学了一项技术,发现工作不好找,想学另一项技术,我们也给予支持,满足他们的需求,所以县里还提出‘培训时间不封顶、培训经费不封顶’的原则。”

目前,外出务工仍然是火普村村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但就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务工收入水平也大大提升。像前文所说的阿勒吃作那样每月收入过万元的人也不在少数。

昭觉县农业农村局提供的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昭觉县脱贫劳动力转移输出30148人,其中外出务工17710人(省外务工16608人,省内州外456人,州内县外646人),县内12438人,实现劳务收入6.717亿元。

当然,无论是曲比比拉、阿勒吃作,还是阿勒有子,在火普村村民的眼里,他们都是过去的一代或者现在的一代,火普人正在期待着未来的一代。


在党群中心前小广场打乒乓球的火普村儿童。李雷/摄

曾经在砖厂打工每月只挣800元的阿勒有子,有一个让他骄傲的儿子阿勒有古。阿勒有古是重庆邮电大学仪器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名硕士研究生,也是火普村历史上的第一个硕士研究生。

“我小时候上学,教学条件不好,初中毕业就开始在家里干活,那时候,十天逢场(市集)一次,可就算去赶场也很扫兴,口袋里根本没有几块钱。”阿勒有子说,“所以我就希望自己的儿子能离开土地,过更好的生活。现在看到他的成绩,我十分骄傲,他以后过的生活大概就是我过去想象的生活,甚至是我想象不到的生活。”

在火普村,村民曲比比拉是同龄人中少有的从未外出务工的村民。他和妻子都是文盲,脱贫攻艰期接受过农技培训,现在依靠务农和种植、养殖,每年有近4万元的收入。由于自己是文盲,导致没法外出,曲比比拉对教育特别重视,5个孩子现在已经有3个孩子在读大学,其中一人还就读211大学西南大学。

“这还要感谢国家的好政策,感谢村里的支持鼓励。”曲比比拉告诉记者,由于国家政策好,他家的3个大学生都有助学贷款,一共是6万元。村里也十分重视教育,今年专门从村集体收益中拨款奖补“教育先进家庭”。他家3个大学生每人得到1000元的奖励,他家被评为“教育先进家庭”,也有1000元的奖励。

吉来子呷是火普村贫困户中培养出的第一个大学生。她回忆说,过去村里没有幼教点,更没有学前班,自己9岁才上小学一年级。而现在,村里有两个幼教点,可以让很多小朋友从小就接受和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

火普村的很多村民也都在设法把孩子送到昭觉县城或者州府西昌上学。曲比比拉告诉记者,他的两个孩子都在西昌上学,妻子在西昌租房子照顾孩子,平时打工,收入可以满足日常开销。

昭觉县已建成中小学校39所,整体办学规模位列全州第二;幼教点228所,彻底解决了彝族幼儿“不懂普通话,输在起跑线上”问题,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同时,教学质量也逐年提高。来自浙江余姚、四川绵阳的“组团式”教育帮扶,正通过各种形式把余姚、绵阳的先进教学经验留在昭觉。

教育不仅仅是满足务工需要那么简单,教育能整体上提高人的素质,既服务于乡村振兴的明天,也服务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明天。王斌介绍,由于村民的文化素质越来越高,与外部接触越来越多,沟通起来都较为方便,一些工作都变得简单,有些事与老人说不通,打电话跟子女说,就很容易沟通,并能得到支持,他们会主动规劝家里的老人。

教育和知识正在从方方面面渐渐地改变整个村庄。

——曾经的高彩礼正在渐渐消失。火普村村民大会上通过的村规民约明确规定,结婚聘礼不得超过10万元,后来减为8万元,且呈逐年递减趋势。

——曾经的薄养厚葬、大操大办给村民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以前家里办丧事,亲戚朋友要来八九百人,仅杀牛就要十几头,加上烟酒钱、烟花钱等,一次花费甚至要十余年来清还;现在白事从简操办,划定限额,建立聚餐申报和监督机制,大大减轻了村民的负担。

——以前,火普村很多人“小病拖,大病扛”,村民没有看病的习惯,反而喜欢搞迷信活动;现在村民主动摈弃了迷信活动,“不问鬼神找医生”。

——过去村里的孩子都是挂着鼻涕、见人就躲;现在的孩子不但个个干干净净、落落大方,还都学会了普通话。

——餐饮习俗、卫生习惯、厕所革命等多个方面都在改进,很多改进都是通过儿童和中小学教育,由小孩引导大人“小手拉大手”实现的……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小小的火普村则折射出凉山天翻地覆的变化。民主改革运动让凉山“一步跨千年”,但跨越之后,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凉山没有止步,和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一起同频共振,跨越再跨越,荒凉之山,已成幸福热土。

来 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4年第18期

总监制:姚卜成

监 制:韩世雄

编 辑:张琼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中国乡村振兴
中国乡村振兴
由《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负责运营
10154文章数 15841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强军之路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