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中国动车试验失败,掀起反对高铁声浪,刘志军如何应对

分享至

2000年,中国改革开放23年,全国经济走出1997年以来的3年通缩,开始缓慢复苏。

这一年,沿海经济蓬勃发展,人员、物资流动日益频繁,可铁路依然是七八十年代的老一套——铁路票难买、车难坐、货难运。

当时的铁路,黄牛大行其道,既是紧缺的代名词,也是关系的代名词。

因此,在那个年代,长途汽车和航空公司纷纷崛起,开始挤占铁路的市场份额——即便“铁老大”开始使用接轨市场的“浮动票价”机制也没办法阻止客运列车业务上的亏损。

从1995年开始,中国铁路竟然遭遇了连续五年的业绩下滑。“铁老大”混成这样,属实不应该。



为了摆脱这一尴尬的局面,铁道部内部乃至不少专家学者、地方政府纷纷发表看法,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三大派别:

“新建独立磁悬浮轨道派”、“融合既有铁路网新建轮轨高速铁路派”、“既有铁路网提速扩能改造派”。

各派的专家、学者、官员们经常在媒体上连篇累牍的发布各自的看法意见,口水仗从科研院所、高校、各大部委一直打到中央最高层。

事关国家重大利益,各派说的都有自己的道理,最高层一时也难以定夺。

最后,中央拍了板:三派各自开展小范围试验,看看效果再说。

毕竟,咱们国家的宝贵经验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先干了再说!

于是乎,从1999年开始,三派都开始大干了起来:

1、既有线提速扩能改造派,以铁道部老干部为代表,继续于在既有线上实施了第三次(2000年)、第四次(2001年)大面积提速和扩能改造。

后续换届后又继续实施了第五次(2004年)、第六次(2007年)大面积提速和扩能改造。



但我们必须知道:“提速”的作用是有限的。

早期的铁路和公路类似,客车货车混在一起跑,一条轨道前一个小时开过去一列装满煤炭的货车,后一个小时可能就会开过一列装满乘客的客车。

这种局面带来了两种结果:

第一是调度压力巨大——客车货车混在一起,整个线路拥挤不堪,为了安全又不得不彼此避让,不仅增加了后台调度的工作量,也降低了速度。

以1998年的京沪铁路为例,运能缺口已经超过40%,货车客车拥挤在窄窄的铁路线上,一名中央领导直呼:铁路运输的“瓶颈”制约问题太严重了!

第二是设计过于落后——大量的既有线路在设计的时候其实也没考虑过高速列车的运行问题——

以弯道为例,在传统低速铁路的设计中,线路的曲线半径大约只有1000m左右。这种设计只能允许100km左右的运行速度。

所以这样下来,实际上中国铁路建设方向,就是高铁派和磁悬浮派之争。

2、磁悬浮派以科技部、中科院和上海市为代表,这一派认为科中国应该直接采用最先进的磁悬浮技术,直接超越西方普遍采用的轮轨高铁。



于是选定了上海新建浦东机场的契机,配套建设一条30公里的浦东机场~龙阳路磁悬浮试验线,全套引进德国技术和装备。

当时的造价高达3亿/公里,最高速度430km/h。2000年立项,2001年开工建设,2003年开放载客试运行,2006年正式投入商业运营。

3、新建轮轨派,以铁道部少壮派为代表,选择东北作为试点地。

当时的东北,进出关既有铁路极度饱和、严重限制东北物资和乘客运输、亟需扩大铁路运力。

铁道部选定了新建秦皇岛~沈阳客运专线,利于90年代历次铁路大提速积累的技术经验,集中全部之力,自主研制了高速线路基础设施和中华之星高速列车。

2002年11月27日,“中华之星”抵达了秦沈客专,开始进行高速试验,当天便创下了中国铁路史上的速度纪录——时速高达321.5km/h。

这个纪录直到2008年才被京津城际铁路的“和谐号”打破。

中华之星”的速度纪录当场便被上报了铁道部,当时的铁道部部长傅志寰听了很是激动,当即便决定第二天亲自体验一下。



意外便在此时发生了。在傅志寰部长登车前,为了安全起见,项目人员对“中华之星”进行了一次空车测试。

测试的前半段一切正常,但就在列车返程归来、距离基地只有数百米的时候,出大事儿了!

轴温报警系统警报大作,系统显示,车辆的一根车轴的轴温高达109度,属于A级事故。所有人都震惊了。

停车之后,负责车辆设计的工程师甚至直接钻到了车底,用手持测温仪再进行一次检测——温度依旧居高不下。

得知消息的铁道部领导只能决定:停止试验。

实际上,轴温的问题还是其次。真正值得我们深思的是检测系统:

按照标准,轴温一旦高于车外气温45摄氏度时,系统就要报警,但人们接到轴温报警的时候,轴温已然高达109度。

这是个不可思议的温度,因为它意味着车外气温应该有65度!

别忘了,当时是11月底,地点还在中国东北!这意味着当时不仅仅是轴温有问题,甚至连检测系统都不太靠谱。



谁也想不到,从11月27日到11月28日,只用了一天时间,“中华之星”便从巅峰跌落了谷底。

此事一出,引来了众多专家学者一片反对之声,认为如果大规模建设高铁,以中国现有技术来说,就是一场巨大灾难。

新建高铁派只得偃旗息鼓,不再公开提制造高铁的事情了。

不过,事情在一年后迎来了转机。

众所周知,2003年政府换届,从中央到地方和部委,各级领导都发生了重大人事变动。

这里就要提一个关键人物——2003年上任的铁道部长刘志军。

他其实是坚定的新建高铁派,只不过一开始并没有公开表露出来。

上任伊始,刘志军做出了四个最重要的决定,从此,让新建轮轨高速铁路在三派人马的竞争中重新脱颖而出,从而奠定了中国高铁如今的地位。

哪四个最重要的决定呢?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