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龙旗下为国而战,解谜甲午战争大东沟海战中北洋海军参战舰艇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定远

舰种:一等铁甲舰

建造时间:1881年3月31日开工,12月28日下水

建造厂家:德国伏尔铿造船厂



排水量:7220吨(标准),7670吨(满载)

主尺度:全长94.5米、宽18米、吃水6米

动力:两台卧式3缸三胀式蒸汽机,八座圆形锅炉,6200马力,双轴推进

航速:14.5节

煤仓容量:1000吨

续航力:4500海里/10节

武备(大东沟海战时,后同):305毫米克虏伯25倍径主炮4门,150毫米克虏伯35倍径副炮2门,75毫米克虏伯舢板炮4门,57毫米哈奇开斯速射炮2门,53毫米格鲁森速射炮2门,47毫米哈奇开斯5管机关炮1门,47毫米克虏伯速射炮2门,37毫米哈奇开斯5管机关炮8门,37毫米哈奇开斯速射炮2门,14英寸鱼雷发射管3具。

装甲:铁甲堡305~355毫米,水平装甲板76毫米,主炮台围壁305毫米,司令塔203毫米。

该舰由清政府北洋大臣李鸿章通过驻德国公使李凤苞于1881年1月8日和伏尔铿造船厂签订建造合同,李鸿章将该舰命名为“定远”,工厂编号100,由伏尔铿厂的总设计师鲁道夫·哈克设计,中国技术专家徐建寅参与了技术讨论,以德国海军“萨克森”级铁甲舰为技术蓝本,结合英国海军“不屈”号铁甲舰的斜连炮台布局,集二者之所长,其装甲、吨位和主炮口径是当时亚洲国家海军之冠,因此被誉为“亚洲第一巨舰”。

“定远”建成时正值中法战争时期,因德国保持中立,该舰被迫滞留德国的基尔港至1885年7月3日才启程回国,11月8日抵达天津大沽口并由当时的北洋水师统领丁汝昌和天津海关道周馥接收,编入北洋水师,负责监造该舰的刘步蟾被任命为该舰管带(舰长)。

1886年,“定远”舰在从海参崴巡弋归国途中在日本长崎入坞保养期间经历了上岸休假的中国水兵和日本警察和浪人之间的严重流血冲突,史称“长崎事件”。1888年北洋海军成军后,“定远”舰常年执行北至海参崴,东至日本,南达新加坡的长途巡弋,表现极为活跃。

1894年9月17日爆发的大东沟海战中,“定远”舰作为北洋海军的主力舰为掩护在大东沟内登陆的陆军运兵船,和航速、火力和炮弹效能均占优势的日本联合舰队艰苦作战五个小时,始终不曾退却,并发炮击伤多艘日本军舰,最终迫使日方首先撤出战场,战后统计其被命中数百处,但均未伤及要害。

由于甲午战争清军陆地战场的崩溃,北洋海军被迫放弃旅顺基地,撤往威海,1895年2月4日晚,“定远”舰被潜入威海湾偷袭的日军第九号鱼雷艇发射的鱼雷命中进水,被迫搁浅,其反击的炮火也将第九号鱼雷艇摧毁,成为北洋海军摧毁的第一艘日本舰艇。为了避免落入敌手,“定远”舰于2月9日自爆炸毁,管带刘步蟾于当晚自杀殉国。“定远”舰的残骸在甲午战争结束后被日本民间商人购买并拆解,大量遗物至今依然散落在日本各地,主要的遗物集中在长崎的“定远馆”。

镇远

舰种:一等铁甲舰



建造时间:1882年6月开工,11月28日下水

建造厂家:德国伏尔铿造船厂

排水量:7220吨(标准),7670吨(满载)

主尺度:全长94.5米、宽18米、吃水6米

动力:两台卧式3缸三胀式蒸汽机,八座圆形锅炉,7200马力,双轴推进

航速:15.4节

煤仓容量:1000吨

续航力:4500海里/10节

武备:305毫米克虏伯25倍径主炮4门,150毫米克虏伯35倍径副炮2门,75毫米克虏伯舢板炮4门,57毫米哈奇开斯速射炮2门,53毫米格鲁森速射炮2门,47毫米哈奇开斯5管机关炮1门,47毫米克虏伯速射炮2门,37毫米哈奇开斯5管机关炮8门,37毫米哈奇开斯速射炮2门,14英寸鱼雷发射管3具。

装甲:铁甲堡305~355毫米,水平装甲板76毫米,主炮台围壁305毫米,司令塔203毫米。

该舰由清政府北洋大臣李鸿章通过驻德国公使李凤苞于1881年5月23日和伏尔铿造船厂签订建造合同,李鸿章将该舰命名为“镇远”,工厂编号112,由伏尔铿厂的总设计师鲁道夫·哈克设计,中国技术专家徐建寅参与了技术讨论,其主要设计布局和“定远”完全一致。

“镇远”建成时正值中法战争时期,因德国保持中立,该舰被迫滞留德国的基尔港至1885年7月3日才启程回国,11月8日抵达天津大沽口并由当时的北洋水师统领丁汝昌和天津海关道周馥接收,编入北洋水师,负责监造该舰的林泰曾被任命为该舰管带(舰长)。

1886年,“镇远”舰随“定远”舰在从海参崴巡弋归国途中在日本长崎入坞保养期间经历了上岸休假的中国水兵和日本警察和浪人之间的严重流血冲突,史称“长崎事件”。1888年北洋海军成军后,“镇远”舰常年和“定远”等舰一起执行北至海参崴,东至日本,南达新加坡的长途巡弋,表现极为活跃。

1894年9月17日爆发的大东沟海战中,“镇远”舰作为北洋海军的主力舰为掩护在大东沟内登陆的陆军运兵船,和航速、火力和炮弹效能均占优势的日本联合舰队艰苦作战五个小时,始终不曾退却,并发炮击伤多艘日本军舰,尤其是发射两发炮弹重创日本联合舰队旗舰“松岛”号,造成该舰大量人员伤亡并丧失战斗能力,最终迫使日方首先撤出战场,战后统计其被命中数百处,但均未伤及要害。

由于甲午战争清军陆地战场的崩溃,北洋海军被迫放弃旅顺基地,撤往威海,1984年11月14日,“镇远”舰在进入威海湾时不慎触礁,受损严重,失去了出海能力,管带林泰曾在当晚羞愤自杀。“镇远”舰随后参加的威海卫保卫战,并在1895年2月17日被日军俘获,被修复后保留原有舰名并编入日本海军服役并参加了日俄战争中的几场海战,1911年4月1日该舰从日本海军中退役改做靶舰,1912年4月6日在日本横滨拆解。

济远

舰种:穹甲巡洋舰



建造时间:1881年2月17日开工,12月1日下水

建造厂家:德国伏尔铿造船厂

排水量:2355吨

主尺度:全长72米、宽10.5米、吃水4.8米

动力:两台卧式二胀式蒸汽机,六座圆形锅炉,2800马力,双轴推进

航速:16.5节

煤仓容量:300吨

武备:210毫米克虏伯35倍径主炮2门,150毫米克虏伯35倍径副炮1门,70毫米金陵机器局舢板炮4门,53毫米格鲁森速射炮2门,47毫米哈奇开斯5管机关炮2门,37毫米哈奇开斯5管机关炮7门,14英寸鱼雷发射管4具。

装甲:水平装甲板102毫米,主炮台围壁355毫米,司令塔40毫米。

该舰由清政府北洋大臣李鸿章通过驻德国公使李凤苞在德国伏尔铿造船厂订购的第一艘穹甲巡洋舰,也是德国造船史上设计的第一艘穹甲巡洋舰,李鸿章将该舰命名为“济远”,工厂编号131,由伏尔铿厂的总设计师鲁道夫·哈克设计。

“济远”建成时正值中法战争时期,因德国保持中立,该舰被迫滞留德国的基尔港至1885年7月3日才启程回国,11月8日抵达天津大沽口并由当时的北洋水师统领丁汝昌和天津海关道周馥接收,编入北洋水师,方伯谦被任命为该舰管带(舰长)。

1894年,该舰和“广乙”舰在牙山湾丰岛海域遭遇日本军舰“吉野”、“浪速”、“秋津洲”三舰遭遇,日方不宣而战爆发了丰岛海战,“济远”管带方伯谦不顾“广乙”,下令挂白旗和日本海军旗逃跑,事后伪造航海日志,谎称击伤“吉野”,骗取朝廷褒奖。

1894年9月17日,该舰和“广甲”编为一组参加了大东沟海战,在“致远”沉没后,方伯谦再度临阵脱逃,途中还撞伤了已经遭受重创的“扬威”舰,最终方伯谦因临阵脱逃被处斩,原“广乙”管带林国祥接任“济远”管带。

“济远”随后参加了威海卫保卫战,并在1895年2月17日被日军俘获并编入日本海军,仍然保留“济远”舰名。1904年11月30日,参加日俄战争的“济远”舰在旅顺外海触雷沉没,主炮、副炮、桅杆等遗物在1986年和1988年被打捞出水,保存在旅顺万忠墓纪念馆和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

经远

舰种:装甲巡洋舰



建造时间:1887年1月3日下水

建造厂家:德国伏尔铿造船厂

排水量:2900吨

主尺度:全长82.4米、宽11.99米、吃水4.57~5.05米

动力:两台卧式三胀式蒸汽机,四座圆形锅炉,4400马力,双轴推进

航速:15.5节

煤仓容量:350吨

武备:210毫米克虏伯35倍径主炮2门,150毫米克虏伯35倍径副炮2门,75毫米克虏伯舢板炮2门,53毫米格鲁森速射炮2门,47毫米哈奇开斯5管机关炮2门,47毫米克虏伯速射炮2门,37毫米哈奇开斯5管机关炮5门,14英寸鱼雷发射管4具。

装甲:水线装甲带240毫米,水平装甲板76毫米,主炮台围壁355毫米,司令塔152毫米。

该舰是中法战争后清政府为重建闽台海防御指令北洋大臣李鸿章通过驻德公使许景澄向德国伏尔铿造船厂订造的装甲巡洋舰,也是德国造船史上设计建造的第一型装甲巡洋舰,李鸿章将该舰命名为“经远”,工厂编号176,由伏尔铿厂的总设计师鲁道夫·哈克设计。

该舰建造完成后前往英国,由北洋水师接舰团接收并驾驶回国,被海军衙门调拨给北洋水师使用,林永升被任命为该舰的管带。

1894年9月17日大东沟海战中,“经远”和“致远”编成小队奋勇作战,向日舰“比叡”和“赤城”发起围攻,“经远”还试图向“比叡”发动接舷作战,遭到“比叡”的机关炮压制而作罢。在“致远”舰战沉,“济远”、“广甲”逃跑后,“经远”遭到日本第一游击队四艘新式巡洋舰的围攻,管带林永升头部中弹,壮烈殉国,幸存官兵将军舰行驶到大鹿岛海域,抢滩,部分官兵因此而幸存。

来远



舰种:装甲巡洋舰

建造时间:1887年3月25日下水

建造厂家:德国伏尔铿造船厂

排水量:2900吨

主尺度:全长82.4米、宽11.99米、吃水4.57~5.05米

动力:两台卧式三胀式蒸汽机,四座圆形锅炉,4400马力,双轴推进

航速:15.5节

煤仓容量:350吨

武备:210毫米克虏伯35倍径主炮2门,150毫米克虏伯35倍径副炮2门,75毫米克虏伯舢板炮2门,53毫米格鲁森速射炮2门,47毫米哈奇开斯5管机关炮2门,47毫米克虏伯速射炮2门,37毫米哈奇开斯5管机关炮5门,14英寸鱼雷发射管4具。

装甲:水线装甲带240毫米,水平装甲板76毫米,主炮台围壁355毫米,司令塔152毫米。

该舰是中法战争后清政府为重建闽台海防御指令北洋大臣李鸿章通过驻德公使许景澄向德国伏尔铿造船厂订造的装甲巡洋舰,也是德国造船史上设计建造的第一型装甲巡洋舰,李鸿章将该舰命名为“来远”,工厂编号177,由伏尔铿厂的总设计师鲁道夫·哈克设计。

该舰建造完成后前往英国,由北洋水师接舰团接收并驾驶回国,被海军衙门调拨给北洋水师使用,邱宝仁被任命为该舰的管带。

1894年9月17日大东沟海战中,“来远”和“靖远”编成小队奋勇作战,向日舰“赤城”发起围攻,后遭到日舰填充下濑火药的炮弹命中引发全舰大火,舱面设施和甲板几乎焚毁,被迫转往浅水区自救,海战结束后返回旅顺时,其被烧得面目全非却依然能自行航行回港,被中外海军视为奇迹。

由于甲午战争清军陆地战场的崩溃,北洋海军被迫放弃旅顺基地,撤往威海,未完全修复的“来远”被迫带伤随队而行。威海卫保卫战期间,“来远”舰奋勇作战,发炮击毙占领摩天岭的日军大寺安纯少将。1895年2月6日晚,“来远”舰被潜入威海湾偷袭的日军“小鹰”号鱼雷艇发射的鱼雷命中,当场倾覆沉没,战后该舰残骸被出售给日本民间商人并拆解。

致远



舰种:穹甲巡洋舰

建造时间:1886年9月29日下水

建造厂家:英国阿姆斯特朗埃尔斯维克造船厂

排水量:2300吨

主尺度:全长76.2米、宽11.58米、吃水4.26~4.87米

动力:两台卧式三胀式蒸汽机,四座圆形锅炉,6850马力,双轴推进

航速:18.5节

煤仓容量:520吨

武备:210毫米克虏伯35倍径主炮3门,152毫米阿姆斯特朗35倍径副炮2门,57毫米哈奇开斯速射炮6门,47毫米哈奇开斯速射炮2门,37毫米哈奇开斯速射炮10门,11毫米加特林10管机关炮6门,14英寸鱼雷发射管4具。

装甲:水平装甲板102毫米,司令塔76毫米。

该舰是中法战争后清政府为重建闽台海防御指令北洋大臣李鸿章通过驻英公使曾纪泽向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订造的穹甲巡洋舰,李鸿章将该舰命名为“致远”,工厂编号493,由阿姆斯特朗公司的总设计师威廉·怀特设计。

该舰建造完成后由北洋水师接舰团接收并驾驶回国,被海军衙门调拨给北洋水师使用,邓世昌被任命为该舰的管带。

1894年9月17日大东沟海战中,“致远”和“经远”编成小队奋勇作战,向日舰“比叡”和“赤城”发起围攻;在“定远”舰艏中弹后,“致远”为掩护旗舰,驶出至“定远”之前,以没有垂直防护的舰体为“定远”阻挡日舰炮火,结果遭受重创,邓世昌最终决定指挥严重倾斜的“致远”舰向日本联合舰队本队发起决死冲击,最终被日舰炮火集火攻击,锅炉被引爆后不幸战沉,邓世昌落水后拒绝救援,和爱犬“太阳”一同壮烈殉国。战后,“致远”桅盘内的加特林机关炮被日方拆卸,现存放于“三笠”纪念舰公园。

靖远



舰种:穹甲巡洋舰

建造时间:1886年12月14日下水

建造厂家:英国阿姆斯特朗埃尔斯维克造船厂

排水量:2300吨

主尺度:全长76.2米、宽11.58米、吃水4.26~4.87米

动力:两台卧式三胀式蒸汽机,四座圆形锅炉,6850马力,双轴推进

航速:18.5节

煤仓容量:520吨

武备:210毫米克虏伯35倍径主炮3门,152毫米阿姆斯特朗35倍径副炮2门,57毫米哈奇开斯速射炮6门,47毫米哈奇开斯速射炮2门,37毫米哈奇开斯速射炮10门,11毫米加特林10管机关炮6门,14英寸鱼雷发射管4具。

装甲:水平装甲板102毫米,司令塔76毫米。

该舰是中法战争后清政府为重建闽台海防御指令北洋大臣李鸿章通过驻英公使曾纪泽向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订造的穹甲巡洋舰,李鸿章将该舰命名为“致远”,工厂编号494,由阿姆斯特朗公司的总设计师威廉·怀特设计。

该舰建造完成后由北洋水师接舰团接收并驾驶回国,被海军衙门调拨给北洋水师使用,邱宝仁被任命为该舰的管带。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