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蓝色字关注,再点右上角“…”设为★哦
我早上刷到一个手指艺术展,以为是什么矿工纺织工的手指,看说明才知道是国内117位12到17岁小朋友的手指。
由于长时间的握笔学习,导致每个人食指上都有个硬硬的鼓包。
随着学生时代的结束,鼓包的位置会慢慢变软,留下淡淡的痕迹,也有的茧就脱落了,但是指甲盖多多少少都会变形。
我看了下自己的指甲盖,食指那里好像是有那么一点歪。
同为“茧中人”,都不容易啊,为了拿个能打的学历也是拼了命了。
我在平时接咨询和做留学申请的过程中就发现了,中国的家长是最有学历情结的,这个情结主要表现在:
01
1)学历完美心态。啥意思呢,就是不光是大学研究生要好,从幼儿园到小学、初高中就要拔尖的学校,否则就没有意义。
我就见过不止10位家长说,我们孩子在国内是读数一数二学校的,如果去了新加坡不能读南洋、华中那样的顶尖中学就没有意义了?
怎么就没有意义了呢?你一个外国人,对别人的国家既没有税收贡献,也不在那里长居,人家凭啥给你孩子读名校的优先权,就是凭本事考,也得需要时间的沉淀吧。
先通过AEIS考进这边正规的政府学校,再在政府学校里凭努力参加国考进更名牌的学府。
这个一路打怪兽的过程就是你孩子长本事的过程呀,仅仅是担心AEIS考试不能把孩子分配进名校,就放弃了探索的脚步,你这个家长不是短视是什么呢?
如果孩子本身不争气,你就是一路给送到清华幼儿园、清华附小附中,最后进了蓝翔技校,又咋样了呢?
02
2)名校滤镜非常重,而且要中国人少的名校,多了的还不行,出了国的中国人特别嫌弃中国人。
国内学生仿佛所有的病都得靠名校来治愈,尤其是双非学生,名校情结那不是一般的重。
自己在高考中失去的,研究生一定要拿回来,自己没读上名校的,子女一定要扳回来。至于这个名校文凭究竟有何用处,不知道,先拿到手再说。
但问题就在这里,大家都光顾着卷学校,卷成绩,卷就业,都忘了方向了,忘了去想这条路是不是适合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就像被按了发条一样,按不知道是谁设定的流程在走,匆忙读完本又读硕,读完硕胡乱找个工作然后成家要小孩,再为小孩的教育继续奔波。
每个人看上去都特别忙,但都是没有方向的忙,走的也是一条大家都在走的路,又苦又卷又挤,然后这条路上人又多,打不过,躲不掉,焦虑心就来了。
现在有个名词叫“烂尾孩”,就是说有些小孩寒窗苦读十几年,好不容易考上大学,读了4年学历贬值,继续读研。
读完研经济下行,就业市场崩塌找不到合适工作,猛然发现自己只会读书不会谋生,二十几年受的教育仿佛一场空。每一步都循规蹈矩不敢出岔子,但人生就是突然烂尾了。
03
3)评判标准单一,觉得学历越高越好,高学历就该呼风唤雨。
我听过有读者说自己研究生毕业,目前工作不满意,要不要去读个博,我问读了博士做什么?她说不知道,总不可能比硕士毕业还差吧。
还有的博士说,自己寒窗苦读20多年,都博士毕业了,过的依然不如意,薪水都不好意思提。
当然最多的吐槽还是谁谁以前读书时候成绩还没我好呢,凭啥她可以嫁得好/进名校/进好单位?
以上种种我也不知道咋回答,只能说读书只要脑子灵光、勤奋上进就可以了。
但一个人的成就往往不止这些因素,可能家庭背景、成长环境、外貌条件、情商和机遇都不一样,那就没法比。
李学琴还北大毕业呢,为啥挣得没有范爷多啊,清华女生那么多,为啥就奶茶一个嫁给东哥啊。
仅仅因为努力读书了就渴望获得所有,觉得有高学历了,生活就该如意,这本身就有问题。
你读书拿到学位,那个才是结果,至于什么高薪、豪门和大平台,跟那个没有半毛钱关系。
明明想靠学历一劳永逸是错觉,可为什么类似的思维惯性依然会在无数人的人生中重复呢?这话说的浅显点就是:明明学历不能代表啥,为啥大家都去卷呢?
1
首先,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信息壁垒和信息差。为官十条路,九条民不知,大部分人卷学历,是因为不知道除了学历之外,还有什么路径是明确有回报的。
就像早些年大家都买房,也是因为灭有别的可靠的路径投资,如果缅A能像美股一样坚挺,也许房价不会那么疯狂。
家长要小孩考公考编也一样的,因为他们不知道还有什么其他稳定的途径,自己也没什么资源可以传承给孩子,只能让下一代复制他们的路径,俗称“路径依赖”了。
父母知道读书有用,但不知道具体有什么用,那小孩子也只能迷迷糊糊,为了读书而读书,不知道在读啥但就是得读。
等入了社会才发现,收入高不高跟学历不是正向关系,所有搞钱的途径学校都没有教的,学校教的都是规矩。
2
其次,对学历的认知有延迟性,其实大多数人对任何事物的认知都有延迟性。
就好比好多人现在都还觉得房价还在涨呢,觉得有了博士学位进高校教书都妥妥的呢,这些只能等到他们自己发现了真相之后,才能慢慢扭转过来。
3
最后一点,也是卷学历一个很重要的历史原因,多年的学而优则仕洗脑,让很多人对“教育公平”有不切实际的期待。
先来看下西方国家的教育公平是怎么搞的:
首先就是承认,不同财富量级家庭的孩子,所能够享受到的资源就是不一样的。
有钱人的子女,就是能够享受高质量的教育。
美国是这样的,藤校学生和普通公立大学学生注定是两个世界的人;新加坡也一样,华侨和南洋的校友亲属,就是比一般孩子有就读的优先权。
其次就是让公共教育资源尽量公平,比如名校和非名校、边远地区和大城市的学校,从师资配套上尽量缩小差距,让差的区域也有好老师,免费上学的也有不错的教育资源。
公共教育资源之外,你爱上私校上私校,你爱补习补习,读英美读国际都行,你自己家的钱,爱怎么花怎么花。
最后就是给不同教育背景的人,都提供相对体面的工作机会和薪资待遇。
比如在美国加拿大和澳洲,蓝领的收入比本硕毕业生高是很正常的事情,读个专科当油漆工水管工长途司机,也能一家老小衣食无忧,那谁还会专门挤考学这一条道。
一句话总结就是:教育公平不是说,不管你出身如何、条件多差,只要读了书就是跳龙门,以后都是锦鲤了,不是这样的。
而是:面对现实(差距是存在的)、尊重规律(有钱就是可以为所欲为的)、抓大放小(先把大部分穷人的事情解决了再说)。
那怎样才能从卷学历大潮中突围呢?答案就是:认清现实,早规划提前布局。
以留学为例,如果国内的舆论趋势就是留学生很水,学历没有国产的好使,那你何必花那么多钱去国外转一圈,然后跟国内高中就入党的先进分子比赛考公考编。
咱能不能换个思路,先试着留在当地,而不是回来。
如果你从出去的第一天起,就想好了,回国只是最后的退路,先读书,然后留在当地就业和申请居住权。
相信我,当你为这个目标狂飙的时候,你的内驱力一定是很强的,绝不是跟其他人一样迷迷糊糊就出国了,晕晕乎乎就回来了,然后被周围人奚落,留学回来却连工作都找不到。
怎样才能先在国外找到工作呢?
1.学历要确保拿到,别整个肄业就糟了;
2.英文要学好,语言是工具,你能和本地人battle的工具,口音不重要,重要的是表达;
3.不要太乖,不要太按常理出牌。
第三条是什么意思呢?举个栗子,我发现很多留学生在找工作的时候,都被思维给限制住了.
总是老老实实的找那些只给点名了要国际学生的岗位,岗位少竞争者又多,当然成功率低。
你就不能换个思路,外国人的岗位也投,只招本地人和PR的也去投,先进大池子,然后在不断的面试中积累经验,说不定就能成了呢?
所谓的本地人和PR优先,只是很多公司的习惯使然。
但如果你真的优秀,或者说那个岗位比较急招,其实要求可以放宽的,他们也愿意给学生做担保,不要问真的么?我已经看N个孩子这么操作成功了。
记住:规则是用来利用的,不是拿来一味遵守的,你不要总是找人多的路走,你要选择能让你突围的路去走。
这个世界是慕强的,只要你能走出来,没人在乎你用的是什么手段,机会是怎么争取到的。
当然如果在读书期间就能拿到当地的绿卡,毕业后就有就业优先权是最理想的了。
比如新加坡的低龄留学拿绿卡(链接文:),全世界为数不多的,可以凭借在本地国考的成绩申请身份的政策。
有了本地身份,你的人生才迎来真正转折和机会,因为你最大优势就是差异化经历,比其他国内学生有本地人优势,更懂海外市场;
和本地人相比又会中文,学历高还勤奋,试问还有比这个更牛叉的吗?
关于留学的更多咨询,欢迎订阅我们1299元不限次的一对一咨询,赠送的400多篇文章活动也依然继续:
找到伢伢哦
我是伢大富,一个致力于为留学生谋求差异化出路的留学机构小老板,此时此刻,我只想借用一位把孩子送出来读书的家长的话收尾。
他说:“我知道这钱不是小数目,压力是有的,也知道去哪都是做牛马,但就是想试试,托举孩子一把,至于究竟能成啥样,就看孩子自己了,我们做家长的是尽力了。”
文末零嘴走一个:
*图片及资料源于网络,本文为伢伢复盘原创,
转载请联系伢伢复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