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义都是屠狗辈,负心皆是读书人”,以前看见明代曹学佺写的这个对联,觉得他根据自己经手的一个案子就创作这样的对联有失偏颇,直到再次阅读红楼梦,仔细审视贾雨村这个人,发现这句话用在读书人贾雨村身上也是非常合适。
刚一出场时,贾雨村就是一个落难书生的形象。用穷极两个字形容他一点也不为过。他生于末世,家里根基已尽,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只能寄居在破庙里,靠卖字为生,简直就是走投无路。饱读诗书,饿着肚子,根本没有盘缠去应考,破庙旁边乡绅甄士隐就是贾雨村生命中的贵人。
中秋佳节,甄士隐怕寄居在破庙里的贾雨村孤单寂寞,特意把他邀请到家中吃饭。在酒席中,贾雨村吟诗作赋,引得甄士隐大加赞赏,并且亲自为他斟酒祝贺,可见对于贾雨村的才华他非常欣赏。
面对甄士隐的赞美,贾雨村也是非常自信的应承“若论时尚之学,晚生也可以去充数沽名”“只是行囊路费一概无措,神京路远,非赖卖字撰文即能到者”一句话道尽穷困的苦涩。甄士隐是君子,说帮助就帮助,绝不拖泥带水,随即拿出50两银子和两套过冬的冬衣。50两银子是什么概念,是一个普通农户两年的生活费总和。
和甄士隐的磊落相比,贾雨村就显得心机深沉很多。他说话含而不露,滴水不显,提到囊中羞涩的时候,并没有向甄士隐透露半点求助之意。但是如果贾雨村不求助甄士隐,还有其他人向他提供帮助吗,恐怕没有了。
贾雨村为什么不向甄士隐求助呢?估计有两种可能,一是因为脸皮薄,开不了口,二是知道甄士隐的为人雅量,不说破便是说破。结合整本书来看,贾雨村并非面皮薄之人,只能是第二种情况,吃透了甄士隐会帮他。
还未等他开口,便主动提供帮助,有友如此,夫复何求?反观我们现实生活中,如果在落难之际,有人主动提供如此及时的帮助,犹如雪中送炭,必会感恩戴德。然而贾雨村的表现却是“略谢一语,并不介意,仍是吃酒谈笑”。
这淡定的表现,说明他对甄士隐这番帮助并不吃惊,这是他内心的预期,他有十分的把握,甄士隐会帮他,甄士隐按照他的预设对他进行了帮助,因此他一点也不介意。
甄士隐不仅提供了钱财和衣物,还想帮他在神都赶考之地找个安身寄足的地方,可是贾雨村有了银两之后,在五更天就急匆匆赶考去了,连向甄士隐辞别一声都顾不上了。可见在贾雨村心中,求取功名是第一要素,甄士隐只是他进步的一个跳板而已,两人结交一场,只是为了得到一份赶考的盘缠。
甄士隐也是一个读书人,但是他和贾雨村完全不同,他读书完全就是为了自己的兴致,有点闲云野鹤的意味,贾雨村是“玉在匮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是等待一飞冲天。
果然,贾雨村考中之后,和甄士隐再也没有瓜葛。哪怕日后他断案子,遇到了甄士隐女儿的案子,也会为了自己的飞黄腾达胡乱结案。要知道甄英莲是甄士隐唯一的女儿,掌上明珠,幼年时被拐子拐卖,辗转到被一人二卖到了薛蟠家里,他本应该送英莲回家尽享天伦,却丧了良心不理会,只会讨好巴结“四大家族”,这是忘恩负义的典型。
因为这次断案,他成功的巴结上了贾家,进而联络上了王子腾,为他日后升迁搭上了梯子。可是有趣的是,断案时给他出主意的门子,却被他找了个莫须有的理由,给远远的发配了。大概他自己也知道做的事情德行有亏,怕败露而想灭口吧。
如果说甄士隐是贾雨村的第一个贵人,那么贾家就算贾雨村的第二个贵人,是贾政求情贾雨村才能复官,有了日后晋升的机会。可是在贾家真正破落之后,他不仅不出手相帮,还急于撇清和贾家的关系,甚至落井下石,只为保全他自己。
“机关算尽太聪明”不仅可以形容王熙凤,同样也能形容贾雨村,最终他落了个“枷锁扛”。贾雨村人格的核心就是唯利是图,俗话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贾母说贾府上上下下的人都长了一双势利眼,其实不只是贾府如此,我们身边也不少,势利眼的人自古就有,并且一直存在。
读书人并非都是良善,有的人书读多了,更会权衡,在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利益诱惑的时候,更容易产生背叛,贾雨村在官场里翻滚沉浮,将他仅有的善丧失殆尽,读书是能改变人的命运,但是改变不了人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