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三亚市委关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决定
(2024年9月13日中国共产党三亚市第八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通过)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八届五次全会决策部署,因地制宜培育发展具有三亚特色的新质生产力,加快打造国际旅游胜地和海南自贸港科创高地,现作出如下决定。
一、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关于海南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向种图强”、“向海图强”、“向天图强”、“向绿图强”、“向数图强”,以创新驱动为核心,以经济体制机制改革为牵引,以传统产业高端化升级和前沿技术产业化落地为主线,以培育发展未来产业、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目标,加强前瞻谋划和政策引导,加快发展具有三亚特色的新质生产力,打造海南新质生产力重要实践地,为推动三亚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当好自贸港建设标杆和转型发展示范提供有力支撑。
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必须坚持创新驱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整合创新资源和现有产业基础,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必须坚持先立后破,在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的同时,兼顾传统生产力及传统产业的平稳发展和过渡,促进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良性互动;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立足三亚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充分发挥海南自贸港政策优势,积极探索发挥本地优势的发展路径;必须坚持分类施策,深入调查研究、把准发展规律、分类精准施策,充分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要素活力,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不竭动力。
锚定新质生产力发展目标,力争到2025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以上,创新生态环境达到国内一流水平,优势特色创新高地基本形成,迈入国家创新型城市行列。到2029年,城市创新能级显著提升,科技创新主体加速集聚,新质生产力发展取得新进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壮大,未来产业规模稳步提升,产业转型升级迈出更大步伐,具有三亚特点和三亚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完善。到2035年,形成1-2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千亿级产业创新集群,建成1-2个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拥有一批技术创新领先、产业规模较大、行业地位突出的头部企业,未来产业和优势产业、新兴产业、传统产业协同联动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三亚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目的地,种业、深海科技创新策源地和世界级滨海城市。
二、创新培育现代种业产业
1.打造种业科技创新策源地。支持崖州湾国家实验室、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热带作物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等科创平台建设,支持种业企业主动牵头或参与科研攻关,推进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进生物育种研发应用,创新种源繁育模式,加强水稻、玉米、大豆、特色畜禽、水产、热带果蔬等突破性品种繁育,打造种业科技创新和品种创新策源地,高水平建设“南繁硅谷”。
2.发展壮大种业产业集群。积极引育国内外种业链主企业,建设种业科研公共服务和共性技术平台,推动育种、选育、测试、繁育、加工、营销、服务等种业全产业链企业集聚,构建种业产业发展生态。加大种业企业培育力度,支持种业重点龙头企业发展,扶持发展生物科技型种业企业,积极孵化服务种业发展创新型企业,打造种业创新创业高地。
3.打造种业开放合作高地。加强种业技术国际交流合作,建立种业科技创新联盟,大力培育生物育种服务和种业国际检验检测等服务贸易业态,积极发展“两头在外”种业服务模式。
4.创新种业发展配套业态。围绕服务种业发展,支持关键设备引进、使用和研发,支持化肥、农药等种业关联产品技术研发。围绕推进智慧南繁体系建设、智慧种业发展,打造智慧育种大模型,推动相关设施农业建设,积极拓展新服务、打造新业态。积极推进良田良机良法集成应用。积极培育发展种业CRO业态,打造育种技术服务品牌。
5.培育壮大热带特色高效农业。积极引进同纬度热带果蔬,引育“新奇特优”果蔬品种。持续推进榴莲、芒果、莲雾、甜瓜等农产品品种改良,积极培育适宜深远海养殖的海水鱼优良品种和养殖新对象。加强新品种应用和推广。强化农产品“三品一标”品牌建设,大力培育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特色优质农产品。
三、加快推进海洋强市建设
6.打造深海科技创新高地。围绕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推进深海科技大科学装置谋划布局和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深海)、深远海全天候驻留浮式研究设施、深海科技创新公共平台等科研平台建设运行。积极创建国家级深海技术创新中心,推动国家、省部级海洋科研机构集聚,支持驻地高校院所主导、参与、联合开展深海科技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打造深海科技创新策源地。高水平建设运营南山国际科考母港。着力打造国家海洋装备研发及海试重要基地、全球海洋科考重要节点、南海资源开发前沿阵地。
7.推动深海资源开发利用。加强深远海矿产资源和油气资源勘探技术研发,积极推动深海采矿规划,探索重点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生产性试采、陆架海底矿产开发。支持深海化合物研究,推进深海微生物、化合物等资源库建设,建立健全深海资源共享平台和共享应用机制,推进深海化合物和生物技术产品开发。建设实验动物公共服务平台和新药安全评价研究中心,推进深海生物医药等研发应用。
8.创新发展现代海洋产业。积极发展深海装备、深海材料、深海通信、深海科考等产业,打造深海油气勘探技术和海上风电技术研发策源地。推动南海立体观测网、南海海洋大数据中心建设,发展海洋信息服务等产业。支持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可再生能源等产业发展。积极发展深远海养殖,探索桁架式网箱等新型、大型养殖平台创新发展。加快建设渔业现代化码头,高水平建设现代渔港经济区,高质量建设海洋牧场。积极发展“海洋+”产业,持续丰富海洋产业业态。
9.积极开发海洋旅游资源。高质量建设邮轮旅游试验区和游艇产业改革发展创新试验区,推动游艇研发、设计、生产、展示、销售、维修、消费全链条发展。推进邮轮母港建设,增加游艇泊位供给,开发出境游“多点挂靠”邮轮航线,拓展游艇出海游空间,丰富“邮轮+”、“游艇+”等旅游产品,打造邮轮旅游目的地,提升“千艇之城”能级。积极培育深海观光、海底潜器观光、海洋牧场休闲度假等业态,推动渔旅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海洋旅游运动,打造海洋运动产品和海洋旅游业态策源地。
四、积极培育发展空天产业
10.加强遥感信息科技应用研究。支持卫星平台、卫星载荷研制创新平台建设,探索建设卫星数据服务技术中心,支持遥感卫星应用前沿尖端技术研究,推动卫星应用软件研制,推动遥感应用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5G技术融合创新,创新开发遥感应用公共服务产品,积极打造遥感应用标杆场景。推进遥感卫星接收站网、测控等地面基础设施建设,支持量子信息领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海南卫星星座建设。
11.推动遥感信息产业发展壮大。实施遥感卫星应用产业链培育工程,聚焦打造卫星数据处理与应用产业体系,支持发展卫星数据传输处理、智能融合应用等产业发展,探索发展卫星设计产业。创新发展卫星遥感服务模式,推动卫星遥感在城市安全风险监测、碳汇监测以及城市治理、生态环境、农业农村、海洋监测、应急安全等领域的综合应用,积极开辟遥感应用新领域。推动与国家陆地、气象、海洋卫星应用中心及商业卫星公司等多方合作,提升遥感卫星数据存储、分发、处理及应用能力,探索建设重点面向东南亚的遥感信息服务中心。
12.大力培育发展低空经济。健全低空经济产业发展相关规划、制度、政策,完善通航机场、停靠设施、通航飞行管制等服务体系建设。开通市内、城际、城郊eVTOL载人示范航线,开展eVTOL城市空中交通应用,完善空中现代综合交通体系。支持发展“无人机+生活场景”物流服务,推进无人机在医疗物资运输、外卖配送、急件闪送、即时零售等物流场景综合开发。大力发展低空旅游,丰富发展空中观光、娱乐飞行、空中婚礼等业态。拓展低空飞行器在海洋管理、农业植保、安全巡护、应急救援、城市综合治理等领域以及岛礁通勤往来、短途投送力量建设、南海维权保障等方面的应用,打造全国低空经济示范城市。
五、着力推动全面绿色转型
13.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严守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强化生态环境修复治理,深入开展污染防治和新污染物治理,持续推进“六水共治”,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全面强化生态保育区、湿地公园、湾区岛屿建设和保护。完善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机制,创新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创新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
14.加快发展绿色经济产业。积极发展太阳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地热能、氢能等新能源,推动发展储能设施,构建源网荷储一体化格局。培育壮大林草新业态,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加快发展生态旅游、自然教育等绿色产业。积极发展“康养+”业态,培育发展生命健康产业,打造康养胜地。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积极培育体育产业,促进文化、体育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积极发展会展业。培育发展影视拍摄、制作、发行、交易及人才培养等产业链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高标准建设三亚市循环经济产业园。积极发展绿色旅游,构建山海联动、陆海统筹、蓝绿互补新格局。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全面提升海南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心能级,推动离岸金融业创新发展。
15.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持续推进“无废城市”和近零碳城市建设,统筹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标志性工程建设。优化农村种养结构,推广优良作物畜禽品种和绿色高效栽培养殖技术,推进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加大绿色产品供给,鼓励开展绿色消费,加强城市慢行系统建设,推进“清凉城市”建设,大力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消费方式,深入开展绿色低碳全民行动,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六、打造数字经济发展高地
16.强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千兆城市”建设,加强5G基站建设,适度超前布局量子通信、6G网络等基础设施,支持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建设,推进IPv6网络规模部署和应用,推动公共无线局域网全覆盖,打造“万兆城市”。支持国际海底光缆及海缆登陆站、互联网骨干直联点、互联网国际出入口节点等关键通信网络设施落地。积极布局人工智能基础设施,推动建设海南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推进城市超脑、智慧仓储、车路云一体化等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城市网络化智能化水平。
17.培育发展数字产业集群。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探索打造全国跨境电商业务结算中心。发展数字直播产业,探索打造国际商品直播基地。发展数字游戏产业,健全游戏研发、发行、运营、竞赛、直播等产业链条,打造游戏出海重要节点。积极发展元宇宙、未来网络、类脑智能等未来产业。大力发展数字文创、数字文娱,推动数字产业创新发展。鼓励大模型平台以及开源社区、开发者平台落地研发。创新发展互联网业态,发展域名交易、注册等业态。推动“旅游+研发”业态,打造全球数字游民创新创业胜地。积极打造国际数据港,探索建设三亚国际数据交易中心,打造国际数据交换重要中转站,推动数据总部经济发展。
18.全面提升发展数字化水平。大力发展数字商务,加快发展智能支付、智能网点,培育发展智慧物流、智慧销售、无人配送等业态,积极发展“数字大健康”产业,深入推进海南放心游、放心付。加快景区景点数字化转型,发展在线旅游、线上文博等新业态。大力发展智慧旅游。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加强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提升农业生产经营数字化水平。探索整合国内外新媒体平台,构建数字传播矩阵。推进智能化决策系统、监控监测系统建设,全面提升政务服务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建立数据共享平台,深入推进智慧城市、AI城市、数字乡村建设,提升城乡治理管理效能。
七、构建新质生产力发展良好生态
19.构建支撑科技创新组织体系。发挥科技创新平台作用,推动更多科技力量布局三亚。持续招引具有核心研发能力、产业带动力、国际竞争力的头部企业落户。设立“专精特新”企业专项发展基金,建立健全培育和服务独角兽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体制机制,打造以创新和高成长性为特点的产业集群。支持企业上市发展。支持科技领军企业、行业链主企业、高校院所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20.健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探索创新型财政支持模式,实施“先投后股”计划,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团队以自有科技成果设立企业进行成果转化或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通过购买专利、联合研发等方式进行成果转化。加大科技成果“赋权”力度,推广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改革试点,探索建立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推进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大市场,提高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21.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进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持续优化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完善民营企业参与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深入推进“诚信三亚”建设。加强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提升政府效能,持续优化“办成事”的机制、打造“好办事”的环境、形成“办好事”的生态。加快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一流营商环境。
22.加强人才引育和服务保障。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加强人才住房、医疗、子女就学等政策配套。深入推进科教融汇,支持驻地高校、科研机构与基础教育密切对接、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接,培养科技发展人才。坚持引才育才“双轮驱动”,加强海南专项研究生育留用配套体系建设,支持海南专项研究生留琼就业创业。健全柔性人才引用机制,支持设立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推进院士工作站、院士团队创新中心建设,深化推进特色引才,持续招引顶尖人才及团队。鼓励企事业单位招引国际人才和留学生在三亚工作实习。加强本土新型劳动者队伍建设,夯实发展新质生产力人才基础。
23.促进知识产权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深入推进崖州湾科技城知识产权特区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立法和标准制定,持续强化行政执法和司法保护,加强知识产权诚信体系建设,提升涉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能力,深化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合作,完善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体系。创新知识产业应用业态。加强重点产业高价值知识产权培育,积极推动知识产权产业化,激发新质生产力发展活力。
24.完善金融支持产业发展长效机制。发挥政府投资基金引导作用,培育壮大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战略资本,推动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等向新质生产力项目聚集。鼓励引导开发种业、深海科技领域科技保险、科技贷等科技金融产品。完善融资担保体系,推进政银保项目,拓展企业融资渠道。
25.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支持跨国公司、国外科研机构等在三亚建设前沿技术研发中心。鼓励驻地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国际教育合作、国际科研合作和共建国际合作实验室。支持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支持组建国际创新联盟。支持国内外企业联合开展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鼓励举办全球性产业发展论坛、国际前沿学术会议等活动。加强与相关国际组织合作,在种业、深海等优势领域主动参与国际治理规则和国际标准制定,积极贡献中国产品、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26.强化风险防控。创新新质生产力行业领域安全监管模式,实施重大风险源普查工程,建立健全信息收集研判机制、安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和应急处置机制,全面提升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安全风险防控能力和水平。
八、加强党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全面领导
27.加强组织领导。把加强党的领导贯穿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确保方向正确、行稳致远。加强顶层设计,抓好战略谋划、统筹协调,及时研究解决涉及全局性、长远性的重大问题和跨区域、跨部门的重大事项。加强各部门间横向协同、上下联动,鼓励分行业分地区制定实施方案,细化工作举措、出台配套政策、抓好推进落实。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健全容错纠错和澄清正名机制,为改革者负责,为担当者担当。
28.动态监测评估。开展新质生产力发展动态监测和评估工作,深度研究新质生产力发展趋势,全面掌握新质生产力发展动态,及时发现和解决新质生产力发展堵点卡点问题,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推动新质生产力不断发展壮大。
29.加强宣传引导。强化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工作的宣传报道,积极引导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更多资源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为三亚实现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氛围、注入强大动力。
来源:三亚日报
编辑:陈思思
审核:向顺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