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份关于过去的长长的清单,里面写满了那些年的回忆。时代洪流下,一些曾经熟悉而温暖的“附近”正在消失,也有一些还在坚守。上个月,小嘉推出《消失的“附近”》系列,收到了很多小伙伴的留言。今天起,小嘉推出《消失的“附近”》第二季,带你继续寻找那些脑海深处的回忆。
宝云堂旧书店
·旧书如河,随岁月平静流淌·
在嘉定老城,练祁河穿城而过,中下塘街沿河而建,两侧都是低矮的老式房屋,有的依旧用来居住,有的做了沿街商铺,宝云堂旧书店就是其中一间,店主毛宝云被顾客亲切地唤作“阿毛”。
“1997年我来到上海,一开始在建筑工地做水电工,后来把眼睛弄伤了,就想着做点其他事情。”毛宝云说,“我本来就很爱看书,白天干活,晚上我就去逛旧书摊买书回来看。”旧书越买越多,妻子建议他,不然就把旧书拿出来卖,维持生计吧。就这样,毛宝云开始了自己的旧书事业。
2004年,毛宝云开始骑着三轮车,拉着自己的旧书在法华塔附近摆地摊,一摆就是两年,渐渐积累了不少客源。“刮风下雨的时候很麻烦,就想找个固定地方经营。”2006年,毛宝云租下中下塘街39号,宝云堂旧书店就在这里扎下了根。
万事开头难。去居民家里收书、旧货市场淘书,回来再分类整理,等待有缘人把它们买走,每一步毛宝云都要亲力亲为。前十年,小店在摸索中经营,举步维艰。“刚开始去市场进货,有一次看到一套线装古书,价格比市场价低,我很激动马上就入手了,回来找专业的书友一看,是一套酱油书。”毛宝云说,酱油书是故意做旧的假书,当时是又气又恼,后来进货就谨慎多了。
从单纯爱读书到经营旧书店,角色的转变对毛宝云来说也是一 种挑战。“一屋子的书怎么才能卖出去呢?老这么琢磨着,看书的心思都没有了。”毛宝云说,宝云堂的读者是顾客更是朋友,给了自己很多专业方面的支持。
他回忆,老街上有一位老先生,自从书店开张就经常来坐坐、聊聊天、买买书,直到老先生辞世,“我一开始也不是很懂旧书,老先生就会教我,什么书好,哪些出版社、哪些版本好。他觉得我们不容易,时常买书支持我。”
靠着口口相传,小店渐渐步入正轨。18年的时间让宝云堂旧书店融入了州桥老街,也融入了很多爱书人的生活。
有一位上海大学的学生还专门写信鼓励毛宝云把书店开下去,连书店的招牌都是热心书友帮忙联系海派作家、书法家管继平老师写的……“想到这些,我心里就暖暖的,也是这些支持,让我想把这个书店好好做下去。”毛宝云说。
无论严寒酷暑,宝云堂旧书店总有书友光顾,二三十平方米的空间里堆满了书。“没有仔细盘点过多少,2到3万本是有的。”谈到书,毛宝云有说不完的话题。最老的一本书,是一本明朝的书;最珍贵的一套书,是光绪年间乾嘉史学大师钱大昕的《潜研堂全集》,后来被博物馆收藏……“你看,这里都是民国时候的平装书,这是线装书,装订方式是不一样的。”泛黄的书页,带着时光的痕迹,很多书拿起来一算,都是七八十岁的“高龄”。
现在已经买不到的儿童连环画,更是勾起了很多人的童年记忆。“我们都叫它‘小人书’,小时候都是看这些长大的,早就消失了,没想到这里还能找到,买一点回去珍藏了,以后估计更难遇到了。”顾客何先生说。
“我是‘70后’,来这里买书的人很多和我差不多大,也有不少老先生,年轻人比较少。”客人不多也不少,日子不紧也不慢,宝云堂旧书店就像门前的河水一样,平静流淌。
毛宝云的儿子已从“小毛头”变成了年轻人,耳濡目染之下,开始用擅长的线上模式,协助父亲管理旧书店。“孩子更懂这些新玩意,在网上卖书、建群什么的,相互补充吧。”毛宝云说,“我们本身也不是要多少钱的人,就够生活就行了。”
有个小伙子每周至少来两三次,看看书,买点书,从来不讨价还价,他和毛宝云说:“你们的店是老街的一道风景,我要经常支持,希望你们一直开下去。”毛宝云回应道:“好的,会的。”
每一家老店铺
都有带人穿越时光的魔力,
时代不停地变迁,
不变的是热气腾腾的生活。
你还知道嘉定哪里
有充满回忆的老店铺?
留言告诉小嘉吧~
这些嘉定的老店铺还在营业,你去过吗?①
这些嘉定的老店铺还在营业,你去过吗?②
通讯员:王荣会
编辑:沈悦
喜欢就点个“赞”和“在看”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